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上週,我描述了一些關於創造論推理(相當不幸的)自然性的最新認知研究。“宗教認知科學”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關於宗教思想如何在世代之間傳播。來自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人類學家帕斯卡爾·博耶的名字理所當然地成為這項著名研究的代名詞。
博耶的詳細模型提供了一個更為細緻的版本,進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認為宗教是一種意識形態寄生蟲,它鑽入毫無戒心的宿主(即容易受騙的孩子)的頭腦,並讓他們對所有形式的世俗理性產生免疫。在博耶的著作《宗教解釋》中,他提出了一個非常精巧的科學模型,表明進化而來的人類思維特別容易受到宗教概念的影響,因為這些概念利用了我們日常、平凡、普通的思維過程。博耶說,使特定概念成為“宗教”或超自然概念的原因在於其反直覺性——它在多大程度上違反了我們對自然世界基本方面的內在假設。
以以利亞的精神為例,在1978年至1983年之間的每個春季的一個晚上,他都會隱形地穿過我在弗吉尼亞州的房子,並喝下一杯馬尼謝維茨葡萄酒。這是我的父母讓我相信的,他們戲劇性地表演了這個流行的逾越節儀式,在這個儀式中——一旦在晚餐中的每個人都將煮熟的雞蛋蘸上以色列人的眼淚,並充分地塞滿了Matzo球湯和Gefilte魚——餐桌上最小的孩子會被指示走到前門,邀請以利亞進來。當孩子站在那裡,門敞開著,嘴巴張著,後頸的頭髮豎立起來時,以利亞的精神會掃過房子,在晚餐桌上喝下一杯酒,然後迅速前往下一個猶太家庭。(實際上,傳統上是父親在孩子站在門口時喝酒,並展示空杯子作為以利亞經過的證據。)
作為我家最小的孩子,我不知道以利亞是誰,我懷疑我世俗化的父母也不知道。直到我開始刮鬍子很久之後,我才發現以利亞實際上是舊約中提到的先知,一些猶太人相信他會在彌賽亞來臨之前出現。不知何故,幾個世紀以來,以利亞碰巧在這個逾越節儀式中被塑造成了一個酗酒的幽靈,現在經常在美國郊區出現,每年新年都對彌賽亞發出狼來了的警告,並像聖尼古拉斯被Toll House餅乾引誘一樣被馬尼謝維茨引誘。但我可以向您保證,我每次都信以為真,他把我嚇壞了。
博耶會說,我如此受以利亞儀式影響的大部分原因在於,一個可以穿牆而過並用隱形嘴唇從玻璃杯中喝酒的精神的概念,違反了我對人類是什麼以及人類做什麼的直覺理解。因此,以利亞的這些反直覺方面,讓我們這些後來出生的猶太人在父母告訴我們這個神秘人物時,真的豎起了耳朵。
博耶有時使用“粘性”一詞來描述宗教概念。他說,這些概念尤其難以擺脫,因為它們不斷地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因為它們挑戰了我們對平凡世界的內在理解。在以利亞的例子中,他是人,因此擁有像任何人一樣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你不需要被告知以利亞的思維方式基本上和我們一樣;你只是推斷他有人的思想、興趣和慾望,而不是像紅松鼠那樣的思想、興趣和慾望。然而,話又說回來,他畢竟又不完全像我們,因為他也是一個隱形人。這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並使他特別令人難忘。
藉助博耶的超自然思想目錄,幾乎任何你能想到的宗教概念都具有相同的基本公式:取一個普通的日常事物,並以術語矛盾的形式新增一絲色彩。這就是為什麼我六歲的天主教侄子(說來話長)最近非常熱情地向我描述——同時不經意地透過他以前的兩顆門牙之間的縫隙發出口哨聲——耶穌是如何從死裡復活的。然而,當我問他耶穌是誰時,他卻說不清楚。擺脫自己的生物學死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基督教的復活概念是吸引那些剛剛理解死亡是不可逆轉的小傢伙們歸向上帝的絕佳素材。
博耶模型的妙處在於,它可以解釋宗教概念中原本令人難以置信的跨文化差異。他的反直覺公式解釋了為什麼最近有成千上萬的人湧入班加羅爾市的一個家庭,目睹許多人稱之為奇蹟的事件。似乎是19世紀印度聖人希爾迪·賽巴巴的一尊小小的白色大理石雕像,在日常清潔時扇動了睫毛,並決定睜開左眼,看看這個世界。博耶的模型還可以解釋在眨眼的巴巴事件發生前幾個月,在地圖上離孟買僅一箭之遙的地方發生的象頭神現象。這位象頭神恰好是印度教的科學守護神,他的雕像開始從宗教信徒提供的勺子中啜飲牛奶。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第一個將一湯匙牛奶舉到一塊雕刻成象鼻形狀的石頭上的人是被什麼附身了,但就像獨眼賽巴巴一樣,這些口渴的象頭神雕像真的引起了人們的談論。
博耶認為,這些宗教雕像之所以能引起我們的注意,是因為我們天生就有一個概念,即什麼使無生命物體成為無生命物體。自行移動、看見和具有生物功能都不在那個列表上。因此,當訊息傳出,一個沒有生命的工藝品違反了自然規律——流血的繪畫、哭泣的小雕像、眨眼的雕像——訊息就會像野火一樣蔓延,傳播神話,引發辯論,並重燃信仰。
然而,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項。首先,為了使一個概念能夠作為宗教概念正常運作,從而在思想之間成功傳播,它必須是“最小程度的”反直覺的。也就是說,它不能太費力以至於我們無法理解,例如一棵隱形的樹,有時在星期三變色,總是星期五變色,從不在星期二變色,除非每隔一週。這些概念在認知上非常吃力,以至於當我們還在為之撓頭時,它們就消失了,永遠無法在社群思維中註冊。為了真正具有持久力,宗教概念至少必須是可理解的。並不是說一塊口渴的象牙特別有意義或符合邏輯,但當宗教信徒告訴我們一塊象牙時,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他們的意思。
博耶公式的另一個注意事項是,並非所有最小程度的反直覺概念都是宗教或超自然的。相反,大多數這樣的概念,例如一個名叫斯圖爾特的滑板齧齒動物穿著開襟羊毛衫的想法,或者一個手腕上嵌入紡絲器以排出蜘蛛網絲的高中生,顯然都屬於幻想領域。與神靈和鬼魂不同,人們通常不相信這些東西真的存在。該領域的大多數研究表明,當被追問時,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能區分幻想和現實。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談到宗教時會如此令人討厭地冷靜和嚴肅呢?是什麼讓宗教概念被認為是現實,而其他反直覺概念則被視為無害的娛樂形式?你不會看到有人因為小斯圖爾特褲子的出處而自爆,或者查閱蜘蛛俠的日記來澄清他對墮胎和雞姦的真實感受。(正如我的一個學生向我指出的,瑪麗·簡可能是個例外。)
一方面,宗教概念是由真正相信這些概念為真的成年人傳遞給孩子的。例如,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保羅·哈里斯及其同事的最新研究,重點關注學齡前兒童對成人證詞的易感性。孩子們必須聽信別人的話有很多事情:地球不是平的;他們有使其身體運轉的內部運作機制;未洗的手上佈滿了看不見的細菌;行為是由人們頭腦中類似海綿的器官引起的;或者是否存在上帝和來世。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收穫是,年幼的孩子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容易受騙。至少,他們不會相信他們從隨便什麼人那裡聽到的一切。相反,他們對信任誰向他們提供事實資訊非常挑剔。
哈里斯發現,孩子們“很可能信任熟悉的知情人;他們懷疑過去已被證明不準確或無知的知情人;他們不信任那些引起異議而不是贊同的知情人;而且無論如何,最初他們很可能信任自信的知情人。”在哈里斯及其同事的一項研究中,學齡前兒童觀看一個角色做出一個荒謬的斷言(例如,某種魚生活在樹上),然後展示觀眾對這個荒謬斷言的反應。在一些試驗中,觀眾被描繪成搖頭皺眉,好像在說“我不相信”,而在另一些試驗中,他們點頭表示同意這個角色。然後,當稍後就一個完全不同的話題給出兩條相互矛盾的資訊時,孩子們會信任觀眾最喜歡的人,而不是那些先前不相關的說法被拒絕的角色。
這些發現解釋了為什麼每當我告訴我的侄女和侄子們一些新事物時,他們總是瞥一眼他們的母親。因為我之前和他們一起扮演過傻叔叔的角色——和他們一起 hunting monsters,告訴他們地板下有精靈在 scurrying about,我的貓會說完美的英語,或者我在愛爾蘭結交了一個孤獨的巨人,他渴望見到他們——他們開始把我視為幻想謊言的傳播者,而不是真實事實的傳播者。
另一方面,他們父母的角色主要是 to disconfirm the preposterous。這是為了給他們提供儘可能清晰的現實視角,就像他們自己所擁有的那樣。對於許多父母來說,這種觀點非常需要科學等同於Windex的東西,但無論事實如何,大多數父母都真誠地希望教他們的孩子如何區分虛假和真相。根據哈里斯的說法,上帝和來世等宗教概念是由許多父母以同樣的自信方式傳遞給孩子的,就像被告知地球是圓的,2 + 2 = 4,以及艾米·懷恩豪斯有一些個人問題一樣。你可能會認為以上只適用於對宗教的極端看法——例如,肯定有或沒有上帝——但實際上,這同樣適用於不可知論父母的“沒人知道,永遠不要讓任何人告訴你其他答案”型別的答案,因為它也被作為一個毫不動搖的事實傳遞給孩子。
最後,如果您對我最近在本專欄中討論的關於宗教的研究型別感興趣,為什麼不直接參與進來呢?如果您是一位有興趣從認知科學角度研究宗教的學生,您不妨考慮一下我自己的研究中心,位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認知與文化研究所。我和我的學生們正在研究從人們對來世的內隱推理,到孩子們在被告知他們正被一個隱形人觀察時的道德行為,再到為什麼懺悔感覺如此良好等方方面面。我將把所有這些留到另一篇文章中(我的研究有點像薩特,一點達爾文,以及大量的認知科學),但如果您認為自己很有前途並且準備迎接挑戰,那麼提交您的申請還為時不晚。貝爾法斯特最近因一些相當不幸的原因而登上新聞,但它最近也被廣受讚譽的Frommer’s Travel Guide譽為“北方巴黎”。好吧,好吧,這可能有點牽強,但北愛爾蘭確實是一個迷人的居住和學習的地方。我有沒有提到吉尼斯?
在本專欄中,由《大眾科學·心靈》雜誌呈現,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研究心理學家傑西·貝林思考了日常人類行為中一些較為隱晦的方面。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為什麼我們用食指而不是拇指指點,或者嬰兒時期接受母乳餵養是否會影響成年後的性偏好?深入瞭解最新資料,“心靈觀察”欄目將探討這些以及其他關於人性的古怪問題。註冊RSS feed 或在Facebook上加傑西·貝林博士為好友,就不會再錯過任何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