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內向者請站出來?

快速測試:以下哪些是內向的跡象?高度敏感 深度思考者 反思型 自省型 聰明的 負面情緒 社交焦慮 防禦性 脆弱 總是喜歡獨處勝過社互動動 答案:一個都不是。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快速測試:以下哪些是內向的跡象?

  • 高度敏感

  • 深度思考者

  • 反思型

  • 自省型

  • 負面情緒

  • 社交焦慮

  • 防禦性

  • 脆弱

  • 總是喜歡獨處勝過社互動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答案:一個都不是。

內向是人格中最被誤解的維度之一。許多人沒有意識到卡爾·榮格 (Carl Jung) 對內向的最初定義與現代人格心理學中使用的術語不同。榮格將內向等同於“內在導向的精神能量”。即使是現代維基百科關於外向和內向的頁面也將內向定義為“完全或主要關注和對自己的精神生活感興趣的狀態或傾向。”

但那不是內向。

關於內向的常見誤解

雖然榮格基於他自己的理論、經驗和直覺來定義外向和內向,但現代心理學根據個體內部行為模式的趨同性,以經驗方式識別性格維度。今天,外向-內向是人格的“大五”維度之一,其他四個是神經質、宜人性、盡責性和智力/想象力。

對外向-內向維度最常見的誤解是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內省。但實際上,內向者不一定內省,高度內省的人也不一定內向。在最近的一項分析中,Jennifer Grimes、Jonathan Cheek 和 Julie Norem 發現,對榮格“思考型內向”概念的衡量——內省、幻想傾向和豐富的內心生活——與大五人格中外向-內向的量表(包括對積極刺激和合群的需求)沒有顯著相關性。

事實上,許多人歸因於內向的特徵實際上屬於智力/想象力領域 [1]。智力/想象力代表著對內在精神體驗的認知投入的驅動力,並且涵蓋了廣泛相關(但部分獨立)的特質,包括智力投入、求知慾、智力深度、創造力、反思、內省、想象力、情感豐富性、藝術投入和審美興趣。

諸如敏感和社交焦慮等特質也不是大五人格內向-外向領域的一部分。誠然,許多人可能認為自己是內向的,因為他們高度敏感。但研究表明,感覺處理敏感性與內向無關。作為一個高度敏感的人的各種表現——行為抑制、對環境刺激的敏感性、資訊處理深度和生理反應性——都與神經質和智力/想象力有關,而不是內向。

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人認為自己是“敏感的內向者”,但實際上他們是隱性自戀者。這些人的特點是他們認為自己理應得到社交關注。因此,他們很容易被別人的輕微言語所傷害,過度自我意識和自我沉迷,並且經常因別人不認可他們的才華而感到沮喪。隱性自戀與神經質密切相關,而不是內向。

最後,還有一個常見的誤解,即所有內向者都喜歡獨處活動。然而,這不是內向者的決定性特徵。“喜歡獨自度過時光”和“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等回答涉及到內向和智力/想象力的均等結合。與流行的內向概念相反,喜歡獨處不是內向的主要指標。

當然,所有這一切都引出了一個主要問題:內向的本質什麼?讓我們探索人格外向-內向維度的核心。

外向-內向的核心

外向-內向包括許多相關特質,包括健談、善於社交、友善、合群、自信、積極、有說服力和尋求刺激。

但是,是什麼將所有這些特質聯絡在一起呢?

一種可能性是外向-內向的核心僅僅是社交性。也許外向者更善於社交:簡單明瞭。然而,研究不支援這一結論。雖然眾所周知外向者比內向者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但外向者傾向於在一整天都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無論活動是社交還是獨處。

這並不意味著內向者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更多的負面情緒(那是神經質)。他們只是積極情緒較低。事實上,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超脫”比“內向”更準確地描述了低外向性 [2]。

另一種可能性——得到了更多支援——是外向的核心是對環境中獎勵的敏感性。獎勵敏感性是指體驗“一種激勵動機狀態,它促進和引導接近目標的行為”的傾向。正如 Colin DeYoung 在即將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的那樣:

在外向性方面得分較低的人不一定性格內向;相反,他們對周圍的獎勵可能性較少投入、缺乏動力和活力。因此,他們說話較少,動力不足,並且熱情較低。他們可能還會發現,對於外向性高的人來說,獎勵和激勵的刺激水平對他們來說只是煩人或疲憊(甚至令人感到壓力過大,具體取決於他們的神經質水平)。然而,除非他們在[智力/想象力]方面也很高,否則他們矜持的舉止不太可能表明他們對想象力和思想世界有強烈的投入。

多項研究與外向性的獎勵敏感性解釋相一致。在一組跨文化研究中,Richard Lucas 及其同事採用了傳統的外向性測量方法,所有這些方法都涉及獎勵。例如:

  • 我喜歡和陌生人交談

  • 我更喜歡和令人興奮而不是安靜的人在一起

  • 我喜歡和人們一起做令人興奮的事情,而不是隻是安靜地交談

他們還進行了一項新開發的測試,該測試衡量了對社交活動而非獨處活動的偏好。至關重要的是,他們去除了專案的獎勵價值。例如:

  • 我總是更喜歡與他人在一起而不是獨自度過時光

  • 我很少獨自度過時光

  • 我很少特意抽出時間給自己

在四項研究中,他們發現傳統的外向性測量(涉及獎勵價值)彼此之間以及與積極情緒都相關。但至關重要的是,他們的新量表(從專案中去除了獎勵)與外向性或積極情緒無關。這些結果表明,僅僅是對社互動動的偏好,獨立於互動的獎勵/樂趣,並不是外向性的核心。在後續研究中,Richard Lucas 和 Ed Diener 發現外向性與享受愉快情境(社交和非社交)的傾向有關,但與對不愉快情境(社交和非社交)的反應無關。

因此,似乎是情境的獎勵價值,而不是情境的社交性質,預測了外向者是否比內向者更享受該情境 [3]。與此相符的是,多項 fMRI 和 EEG 研究表明,對各種獎勵(喜歡的品牌幽默快樂的面孔金錢獎勵令人愉悅的情緒刺激)的大腦活動與外向性有關。

然而,並非所有行為都與外向性有同等程度的關聯。對積極社交關注的渴望似乎是外向性特別強的指標 [4]。例如,Jacob Hirsh 及其同事 發現,考慮到大五人格特質(宜人性、神經質、盡責性和智力/想象力)的其餘部分,以下 10 種行為最獨特地預測了外向性(從 400 項活動的列表中):

  • 1. 講了個葷段子。

  • 2. 策劃了一個派對。

  • 3. 招待了六人或更多人。

  • 4. 講了個笑話。

  • 5. 自願加入俱樂部或組織。

  • 6. 試圖曬黑。

  • 7. 參加了市議會會議。

  • 8. 染了頭髮。

  • 9. 去了夜總會。

  • 10. 在酒吧喝酒。

為什麼對社交關注的渴望與外向性如此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一種可能性是,許多人類獎勵本質上是社交性的。我們複雜的社交生活可能是人類進化中的主導力量,推動了智力、創造力、語言甚至意識的進化。因此,人類的獎勵系統很可能進化成對社交獎勵特別敏感。

的確,通往獎勵(例如,金錢、權力、朋友、聯盟、配偶、環境探索)的最重要途徑之一是吸引他人注意力的能力。沿著這些思路,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外向性代表著一種高強度策略,用於獲得社交關注

然而,外向行為也有成本。這包括可能投入到其他活動中的時間和精力,例如完成目標(盡責性)或參與想法和想象力(智力/想象力)。不恰當的尋求關注行為也可能適得其反,導致注意力保持力下降的風險。最後,對環境的高度探索可能會使外向型個體面臨更高的身體風險。例如,外向者更可能因事故或疾病住院,並且更可能捲入犯罪或反社會行為被捕

進化角度來看,內向和外向都進化出來是有原因的,因為兩者都具有適應性優勢和劣勢,具體取決於環境。

外向-內向背後的引擎

然而,重要的是要區分外向性最突出的行為表現(對社交關注的渴望)和外向性的核心潛在機制(獎勵敏感性)。即使獎勵敏感性不一定僅限於社交情境,高獎勵敏感性也可能促使外向者尋求潛在的有益的積極社互動動,並促使他們展示將增加社交關注的行為(例如,友善、微笑、精力充沛、響亮、表現欲、積極情緒)。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獎勵敏感性可能受多巴胺控制。雖然多巴胺參與多種認知和動機過程,但多巴胺的統一功能是探索。根據 Colin DeYoung 的說法,“多巴胺在多巴胺能系統中的任何位置釋放,都會增加探索的動機,並促進認知和行為過程,這對探索很有用。”

多巴胺不僅與外向性有關。多巴胺也與智力/想象力存在因果關係,儘管開放性的差異更可能反映顯著性編碼神經元(增加好奇心和獲取資訊的慾望)的變化。相比之下,外向性更可能反映價值編碼神經元(指示獲得特定目標的激勵獎勵價值)運作的差異。事實上,fMRI 研究發現,外向性與腹內側前額葉皮層 (vmPFC) 的更大體積有關,vmPFC 是已知參與編碼獎勵價值的區域。

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內向者注意到,他們經常需要在劇烈的社互動動後獨處以補充能量,而外向者似乎從社互動動中獲得能量。這可以用多巴胺在激發潛在的有益社互動動中的作用,以及其在克服努力成本中的作用來解釋。對於內向者來說,由於他們的獎勵系統不太活躍 [5],因此這種互動更加費力和疲憊。

你是內向者嗎?

研究人員發現,內向-外向領域的各個方面可以歸結為兩個相關但獨立的方面:熱情和自信

熱情涵蓋了諸如善於社交、友善、自我表露、合群和積極情緒等特質。熱情主要關於社交歸屬感,但超越了社交性,更普遍地包括積極情緒,如快樂、興高采烈和興奮 [6]。自信涵蓋了諸如領導力、支配力、挑釁性、活力、健談和說服力等特質。自信更多是關於社會地位而不是社交歸屬感。

已發現以下 20 個專案可以準確捕捉人格內向-外向領域的主要方面。請從 1(完全不符合我)到 5(非常符合我)對每個專案進行評分

  • 1. 容易交朋友。 __

  • 2. 很難讓人瞭解我。 __

  • 3. 與他人保持距離。 __

  • 4. 很少透露關於自己的事。 __

  • 5. 很快與他人熱絡起來。 __

  • 6. 很少被興奮情緒感染。 __

  • 7. 我不是一個非常熱情的人。 __

  • 8. 我高興時會表達我的感受。 __

  • 9. 我有很多樂趣。 __

  • 10. 我經常笑。 __

  • 11. 我承擔責任。 __

  • 12. 我個性很強。 __

  • 13. 我缺乏影響他人的才能。 __

  • 14. 我知道如何吸引人們。 __

  • 15. 我等待別人帶路。 __

  • 16. 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好的領導者。 __

  • 17. 我可以說服別人做事。 __

  • 18. 我保留自己的意見。 __

  • 19. 我是第一個行動的人。 __

  • 20. 我沒有自信的個性。 __

現在反向編碼第 2、3、4、6、7、13、15、18 和 20 項(將 5=1、4=2、3=3、2=4 和 1=5 替換)。

現在取所有專案的平均值。

結果

如果您的平均分數為 3.0 或更低,您可能是一個內向者

如果您的平均分數在 3.1-3.8 之間,您可能是一個內外兼具者

如果您的平均分數為 3.9 或更高,您可能是一個外向者

注意:如果您分別對前 10 個問題和後 10 個問題進行評分,您可以分別評估外向性的熱情自信方面。一些內外兼具者在熱情方面得分高(前 10 個),但在自信方面得分低(後 10 個),反之亦然。)

結論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更好地瞭解自己。您與他人有很多不同之處。然而,並非一切都歸結為外向-內向維度。也許您意識到,您實際上不是一個內向者,而是一個外向者(熱情而自信),同時也是一個高度敏感的人。或者,也許您意識到,您實際上是一個喜歡做白日夢並深入思考想法的外向者。或者,也許您甚至意識到,您實際上是一個喜歡做白日夢的內向者,或者是一個沒有生動幻想生活但求知慾很強的內向者。所有這些組合都是可能的,甚至更多。

但第一步是摒棄關於內向含義的過時和不準確的觀念。

© 2014 Scott Barry Kaufman,保留所有權利。

致謝:感謝 Colin DeYoung 對本文的反饋,以及就此主題與我進行了如此多的討論。

[1] 我所指的“智力/想象力”在人格心理學文獻中通常被稱為經驗開放性。我決定將該領域標記為智力/想象力,以強調人格的這個領域代表著對新的內在精神體驗的開放性,而不僅僅是任何型別的體驗。事實上,外向者更可能對與探索外部環境相關的新行為體驗持開放態度。

[2] 這並不意味著內向者從不體驗積極情緒,或不喜歡社互動動。研究表明,外向者和內向者在社交情境中都比在非社交情境中體驗到更愉快的情感。然而,這對幸福感和主觀幸福感確實有影響。幸福感文獻中最有力的發現之一是外向性和幸福感彼此密切相關。一個主要原因是外向者更經常感受到的積極情緒。

[3] 應該注意的是,內向者也希望體驗愉快的情緒;只是他們傾向於體驗到的愉快與外向者報告的愉快不同。此外,即使不是特別積極,缺乏負面情緒也可以被體驗為愉快。

[4] 這也適用於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型別指標 (MBTI) 測試對外向性的衡量方式。MBTI 外向-內向量表僅包含與健談、合群和善於社交(與安靜和內向相反)相關的專案。由於 MBTI 外向-內向維度上沒有一個專案提到內省或反思,即使是 MBTI 也沒有衡量榮格對該術語的最初概念!

[5] 可以肯定的是,外向者也會因過多的社互動動而感到疲憊(即使他們在有益的社互動動中達到精疲力竭的閾值更高)。

[6] 當然,那些在外向性的熱情方面得分較低的人可能仍然對特定活動表現出熱情。例如,一個在智力/想象力方面得分很高的內向者可能會對參與想法和想象力感到熱情。

圖片來源:creativemarc / shutterstock

Scott Barry Kaufman is a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exploring the depths of human potential. He has taught courses on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ell-being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Y.U.,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elsewhere. He hosts the Psychology Podcast and is author and/or editor of nine books, including Transcend: The New Science of Self-Actualization,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with Carolyn Gregoire), and 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 Find out more at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In 2015 he was named one of "50 groundbreaking scientists who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by Business Insider. He wrote the extremely popular Beautiful Minds blog for 大眾科學 for close to a decade. Follow him on X.

More by Scott Barry Kauf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