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改編自《天生創造:解開創造性思維的奧秘》,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和卡洛琳·格雷瓜爾,今天發售。
創造天才始終如一地創作出偉大的作品,這是一種巨大的誤解。
他們並沒有。事實上,對被貼上天才標籤的人的職業軌跡進行系統分析表明,他們的產出往往非常不均衡,少數好主意與更多失敗的嘗試混雜在一起。雖然持之以恆可能是專業知識的關鍵,但創造偉大的秘訣似乎在於以不同的方式做事——即使這意味著失敗。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迪恩·基思·西蒙頓認為,真正的創新需要創造者參與一種達爾文式的過程,他們嘗試許多可能性,但並不完全知道他們最終會受到公眾的歡迎程度。尤其是在構思階段,試錯對於創新至關重要。西蒙頓的理論並不意味著創造者完全在黑暗中工作;想法的產生並非完全無視其對社會的最終價值。相反,新想法並不能保證會富有成效。
那麼,如果創造大師們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又是如何如此成功的呢?西蒙頓對天才的廣泛分析發現,有兩個主要因素對於解釋天才的創造過程至關重要。首先,創造天才同時沉浸在許多不同的想法和專案中。其次,也許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具有非凡的生產力。創造者不斷地創造。一遍又一遍,再一遍。事實上,西蒙頓發現,創意想法的質量與數量呈正相關:創造者產生的想法越多(無論每個想法的質量如何),他們產生最終傑作的機會就越大。
托馬斯·愛迪生——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他領導的所有專利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駁回率。即使在他確實獲得批准的 1,093 項專利中,大多數也毫無進展。事實上,他取得的真正非凡的創造壯舉的數量可能可以用一隻手來數。正如西蒙頓指出的那樣,縱觀愛迪生的全部專利,可能反映的不是他的創造天才,而是他的創造失敗。
在愛迪生事業的巔峰時期,即三十五歲到三十九歲之間,這位發明家正在研究電燈和配電系統。作為這個過程的一部分,他試圖開發燃料電池來為燈泡供電。然而,這些努力遇到了反覆的困難,包括一次實驗中,他的實驗室的窗戶被炸飛了。
愛迪生確實是不幸的——他未能發明燃料電池。第一批商業上成功的燃料電池是在二十世紀中期開發的,那時愛迪生早已轉向追求其他想法。愛迪生接受了創造過程不可避免的挫折,並將注意力轉向其他最終導致電燈泡發明的專案——這是他今天被公認為天才的根源。
在專案之間如此頻繁的轉換可能促使愛迪生考慮他可能原本會忽略的選擇。西蒙頓指出,透過承擔一系列專案,“每當愛迪生遇到暫時的障礙——尤其是任何長時間的試驗後只出現連續的錯誤時,他總有地方可以傾注他的努力。” 儘管愛迪生的失敗次數多於成功次數,但他為數不多的成功卻如此偉大,以至於超越了技術史上的所有其他發明家。
在莎士比亞的創作作品中也可以找到非常相似的模式。他大量作品的質量差異本身就令人印象深刻!西蒙頓計算了莎士比亞三十七部戲劇中每一部的受歡迎程度評分,發現最受歡迎的戲劇創作於職業生涯中期(三十八歲左右)。在這個時期,他創作了他的傑作《哈姆雷特》,該劇的受歡迎程度評分為 100%。
然而,就在《哈姆雷特》前後,莎士比亞創作了一些失敗之作。例如,在《哈姆雷特》之後不久,這位詩人創作了《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其受歡迎程度評分僅為 23%。但在《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之後,他創作了自《哈姆雷特》以來最偉大的三部悲劇——《奧賽羅》(評分 74%)、《李爾王》(評分 78%)和《麥克白》(評分 83%)。然後,他再次遠低於預期,創作了《泰蒙》(評分 3%)和《佩裡克利斯》(評分 8%)。
甚至貝多芬也在他的身後留下了一系列音樂失敗之作。雖然貝多芬的任何作品都不能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但它們也並非都是傑作。貝多芬有時會在創作一部偉大的傑作的同時創作出一些平庸的作品。一項分析發現,即使是計算機也能分辨出他的偶數交響曲的質量明顯不同於他的奇數交響曲。貝多芬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將他的九部交響曲中的一些稱為“小”交響曲。
質量不穩定的一個原因是創新的需要。所有創造者——無論是發明家、演員還是舞蹈編導——都面臨著不斷避免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做事的壓力。在這種追求原創性的過程中,創造天才們不斷失敗,而且經常失敗。的確,創造行為通常被描述為一個反覆失敗直到有所成就的過程,而極具創造力的人學會將失敗視為通往成功的墊腳石。以不同的方式做事有時意味著做得不好或做錯。
即使是當今最成功的創新者——包括史蒂夫·喬布斯,他在三十歲時被自己創立的公司解僱——也往往擁有與成功故事一樣多的失敗故事。或者以 J.K.羅琳為例——她可能是唯一一位聲稱透過寫作賺取數十億美元的作家——她已成為創造性失敗重要性的直言不諱的倡導者。正如許多哈利·波特迷所知,羅琳系列的第一本書被十二家出版商拒絕,之後才被布魯姆斯伯裡出版社接受——而且僅僅是因為董事長的八歲女兒堅持要出版。
羅琳後來說:“人生中有些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失敗地生活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活得如此小心謹慎,以至於你還不如沒有活過——在這種情況下,你預設就失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