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性格優勢最能預測幸福感?

如果你追求高度的幸福感,你最好的選擇是感恩和熱愛學習。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2004年,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和馬丁·塞利格曼出版了《性格優勢與美德:手冊和分類》。這部著作是對心理學的重大貢獻,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對精神疾病關注的一種解毒劑,也是對心理學家們的重要提醒,即人類不僅僅充滿疾病。人類也擁有很多性格。

這本書列出了24種性格優勢,分為六種美德:智慧、勇氣、人道、正義、節制和超越。

在他的著作《蓬勃發展》中,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以及我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前同事)認為,幸福感的五個基本要素是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係、意義和成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積極心理學領域的主要原則是,通往幸福感的道路在於培養你最高的優勢。但仍然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哪些性格優勢最能預測幸福感?

碰巧的是,在與斯賓塞·格林伯格、蘇珊·凱恩和安靜革命的有趣合作中,我們收集了517人的資料,年齡範圍從18歲到71歲(平均年齡=36歲),作為建立一個新的內向性格量表的更大專案的一部分。

所以我進行了分析。

結果證明,PERMA的所有五個要素都彼此高度相關。在其中一個要素(例如,積極情緒)上得分較高的人,往往在其他要素(例如,投入、積極的人際關係、意義和成就)上也得分較高,而在其中一個要素上得分較低的人,往往在其他要素上也得分較低。由於PERMA的所有五個要素都彼此高度相關,我將它們全部歸納為一個單一變數,反映了幸福感是一個代表這五個指標的潛在因素*。

有趣的是,24種性格優勢中的幾乎每一種都與幸福感 individually 相關,顯著性水平為 p < .05。好吧,除了一個:謙遜(r = .072,p = .124)。請在此處檢視所有相關性here

與幸福感最強相關的三個性格優勢是

希望(r= .359,p < .000)

感恩(r= .358,p <. 001)

愛(r= .332,p < .001)

與幸福感弱相關的三個性格優勢(但仍然具有統計學意義)是

審慎(r = .118,p < .01)

判斷(r = .128,p < .01)

自我調節(r= .127,p < .01)

因此,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原則之一得到了支援:發展你的性格優勢可以預測幸福感。

接下來,我想知道在考慮其他優勢之後,哪些性格優勢可以單獨作為幸福感的預測因子。畢竟,我注意到許多這些性格優勢彼此相關。

為了瞭解哪些是幸福感最佳的獨立預測因子,我將它們全部放入同一個鍋中,並進行了迴歸分析(控制年齡和性別)

在所有24種性格優勢中,唯一顯著的獨立積極幸福感預測因子是感恩和熱愛學習。** 請注意,愛、誠實、希望和幽默也非常接近。

如果你只放入感恩和熱愛學習,你會發現它們都獨立地作為幸福感的獨立預測因子而成立

幸福感的最佳預測因子是感恩。

所以,你明白了。並非所有性格優勢似乎都能同等地預測幸福感。當然,並不是說你應該排除任何一種性格優勢。謙遜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很有價值的性格優勢,在我們的社會和世界各地都非常需要。但它似乎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幸福感預測因子。*** 記住,幸福感並不是人生的全部。還有其他人類美好的事物。

然而,如果你確實追求高度的幸福感,你最好的選擇是感恩和熱愛學習。

現在去蓬勃發展吧!

(C) 2015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保留所有權利

您可以在此處免費參加 VIA 性格優勢調查。

* 如果你執行偏相關並校正多重比較,你會發現 10 個相關性中的 6 個在 1% 的顯著性水平上仍然具有統計學意義,而 10 個相關性中的 8 個在 5% 的顯著性水平上仍然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雖然 PERMA 變數之間顯然存在大量的共同變異(證明了幸福感的一般因素),但也有相當多的領域特異性。同樣,這支援了塞利格曼的論點,即幸福感是一個潛在的構建概念,PERMA 的五個要素中的每一個都是幸福感的指標,但都不是幸福感的完整指標。

** 正如一些評論員正確指出的那樣,在完整的迴歸模型中,善良對幸福感具有預測作用。我懷疑這是由於抑制效應(善良與其他許多性格優勢密切相關)。事實上,感恩和善良之間的相關性為 0.679!我的直覺是對的:如果你只將感恩、善良和熱愛學習放入迴歸模型中,善良不再是幸福感的顯著預測因子。

*** 有趣的是,這一發現(謙遜與幸福感無關)在日本得到了重複驗證。請參閱:Shimai, S., Otake, K., Park, N., Peterson, C., & Seligman,. M.E.P. (2003). 美國和日本年輕人性格優勢的趨同性。未發表的手稿,日本神戶學院。

圖片來源 1; 圖片來源 2; 圖片來源 3; 圖片來源 4

Scott Barry Kaufman is a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exploring the depths of human potential. He has taught courses on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ell-being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Y.U.,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elsewhere. He hosts the Psychology Podcast and is author and/or editor of nine books, including Transcend: The New Science of Self-Actualization,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with Carolyn Gregoire), and 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 Find out more at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In 2015 he was named one of "50 groundbreaking scientists who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by Business Insider. He wrote the extremely popular Beautiful Minds blog for 大眾科學 for close to a decade. Follow him on X.

More by Scott Barry Kauf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