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你是內向者嗎? 這取決於你讀哪本書。
以下是流行文化中對內向的各種概念化的一些示例 [1]
偏好安靜、最低限度刺激的環境:《安靜》,作者蘇珊·凱恩
偏好專注和獨處:《內向者的生活之道》,作者索菲婭·德姆布林
可充電電池:《內向者的優勢》,作者瑪蒂·奧爾森·萊尼
深思熟慮型內省:《孤獨》,作者A. 斯托爾
害羞型社交焦慮:《害羞的天賦》,作者A. 阿維拉
藝術型敏感型創意型:《高敏感人群》,作者E. 阿倫
文學型觀察者:簡·奧斯汀,《全集小說》
憂慮型:《消極思考的積極力量》,作者J. 諾雷姆
孤獨型孤立型:《正是你的型別》,作者P. 蒂格
離群索居型偏好獨處:《單身派對》,作者A. 魯弗斯
低能量型:《高能量生活》,作者R. 庫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從歷史上看,心理學文獻中也存在同樣多的困惑。卡爾·榮格最初將內向定義為專注於一個人的“內在導向的心理能量”。然而,在30年代,心理學家J.P. 吉爾福特表明,各種衡量榮格內向概念化的嘗試導致了多個不同的因素。換句話說,似乎不存在一個單一的人格維度能夠捕捉到內向的所有方面。
在60年代,帕特里夏·卡里根呼應了這一點,她認為內向並不能有效地用單一量表來衡量。她告誡說,如果要繼續使用“內向”這個詞,“必須注意明確其概念和操作所指。各種概念之間看似微小的差異實際上可能是至關重要的。” 在70年代,激烈的辯論仍在繼續,一位年長的吉爾福特與H.J. 艾森克爭論內向是否可以,甚至是否應該用單一量表來衡量。
隨著“大五人格”框架的出現,一切似乎在90年代塵埃落定。人格的五個主要因素——外向性、神經質、宜人性、盡責性和智慧/想象力——是根據個體行為模式的共同性經驗性地推匯出來的。在這個框架下,內向僅僅被定義為外向的反面。
在大五人格框架中,外向性包括兩個主要方面:熱情(反映社交性、積極情緒和熱情)和自信(反映承擔責任、成為領導者和吸引注意力的傾向)。共同因素似乎是對環境中獎勵的高度敏感性——由於人類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高度社會化的本質,最突出的獎勵與社會關注相關。
因此,在現代心理學中占主導地位的人格框架下,如果你在熱情和自信方面得分較低,那麼你就是一個內向者 [2]。搞定。
沒那麼快。
內向的另一種方法
問題在於:大五人格框架將內向的定義強加給人們,而許多人對內向的理解方式並不相同。例如,一項研究比較了常識/日常觀念中的內向與“科學”概念中的內向。他們發現,公眾認為內向最典型的特徵是以下專案
“經常思考自己”
顯然,許多人將內向等同於內省。然而,在大五人格框架中,這個專案被歸類為智慧/想象力人格領域的一部分,而不是內向領域。因此,內向的民間定義與科學定義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匹配。那些因為自己高度內省而認為自己是內向的人被科學家告知:“根據一般人群中協變模式,你並不是真正的內向。” 對此,普通民眾理所當然地回應道:“什麼鬼?” [3]
正如著名人格心理學家喬納森·奇克告訴我的,“透過將內向的日常語言意義定義為僅僅是大五人格外向性的反面,大五人格研究人員犯了心理帝國主義 [4]。” 受榮格、吉爾福特和卡里根開創性工作的影響,奇克和他的同事們決定採取不同的方法,專注於內向現象本身,而不必強行將其納入某種方案中。
正如卡爾·榮格所說,每個人最終都是一個獨特的晶體,但型別理論對於駕馭社交生活可能有所幫助。秉持這種榮格哲學,奇克和他的同事認為,當人們使用“內向”這個詞時,永遠不應該單獨使用它。相反,他們認為研究人員應該在該術語前面加上特定的修飾語。可以使用哪些修飾語?
在她的碩士論文(在奇克的指導下撰寫)中,詹妮弗·奧德薩·格萊姆斯定義了內向的四種含義:社交型、思考型、焦慮型和剋制型(恰好形成積極的首字母縮寫詞STAR)。在這四種內向型別中的任何一種型別中,都有可能得分高或低。例如,你可能在社交內向方面偏好較低,但在人群中並不特別焦慮。或者你可能患有嚴重的社交焦慮症,但仍然渴望高度社交。或者這四種內向含義的任何其他組合。
到目前為止,你可能想知道你是哪種內向者。好吧,你很幸運。有一個新的測試可以做到這一點。
你是哪種內向者?
格萊姆斯、奇克、朱莉·諾雷姆和考特尼·布朗彙集了大量當代人格測試,建立了STAR測試,以衡量四種內向型別。[5] 要找出你的主要內向型別,請參加這個線上測試
要了解你在四種內向含義中的每一種含義中的立場,請回答以下問題,判斷每個專案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你的感受和行為。透過從以下量表中選擇一個數字,在每個專案旁邊的空白處填寫
1 = 非常不具代表性或不真實,強烈反對
2 = 不具代表性
3 = 中性
4 = 具代表性
5 = 非常具代表性或真實,強烈同意
社交型內向
____ 1. 我喜歡與一個人或幾個親密的朋友分享特殊的場合,而不是舉行大型慶祝活動。
____ 2. 如果我能與很多人建立非常親密的友誼,我會感到很滿意。
____ 3. 我儘量安排我的一天,以便我總是有一些自己的時間。
____ 4. 我喜歡在有很多人和很多活動的場所度假。
____ 5. 在被很多人包圍幾個小時後,我通常渴望獨自一人。
____ 6. 我對與他人相處沒有強烈的需求。
____ 7. 僅僅與他人相處並瞭解他們是我能想到的最有趣的事情之一。
____ 8. 我通常更喜歡獨自做事。
____ 9. 其他人往往誤解我——對我屬於哪種人形成錯誤的印象,因為我很少談論自己。
____ 10. 社交場合後,即使我玩得很開心,我也會感到精疲力盡。
思考型內向
____ 1. 我喜歡分析自己關於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____ 2. 我有一個豐富而複雜的內心世界。
____ 3. 我經常思考我屬於哪種人。
____ 4. 當我閱讀一個有趣的故事或小說,或者當我觀看一部精彩的電影時,我會想象如果故事中的事件發生在我身上,我會是什麼感覺。
____ 5. 我很少想到自己。
____ 6. 我通常會注意我內心的感受。
____ 7. 我重視我的個人自我評價,也就是說,我對自己的私人看法。
____ 8. 我有時會退後一步(在我的腦海中),以便從遠處審視自己。
____ 9. 我經常做白日夢和幻想,有規律地幻想可能會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____ 10. 我傾向於內省,也就是說,分析自己。
焦慮型內向
____ 1. 當我進入一個房間時,我經常會變得不自在,並感覺別人的目光都在注視著我。
____ 2. 我的思緒經常集中在我希望停止思考的生活片段上。
____ 3. 我的神經系統有時會感到非常疲憊,以至於我必須獨自一人待著。
____ 4. 我對自己的社交技能充滿信心。
____ 5. 失敗或失望通常會讓我感到羞愧或憤怒,但我儘量不表現出來。
____ 6. 我不需要很長時間就能克服在新情況下的害羞。
____ 7. 即使在不熟悉的社交場合,我也會感到放鬆。
____ 8. 即使當我身處一群朋友中時,我仍然經常感到非常孤獨和不安。
____ 9. 我秘密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會讓我的某些朋友感到恐懼。
____ 10. 當我周圍有陌生人時,我會感到痛苦的自我意識。
剋制型內向
____ 1. 我喜歡早上醒來後立即開始行動。
____ 2. 我什麼都願意嘗試一次。
____ 3. 為了放鬆,我喜歡放慢腳步,悠閒地做事。
____ 4. 我喜歡透過鍛鍊來讓自己筋疲力盡。
____ 5. 我經常脫口而出。
____ 6. 我通常會尋求新的和令人興奮的體驗和感覺。
____ 7. 我喜歡一直保持忙碌。
____ 8. 我經常一時衝動地行事。
____ 9. 我有時會做“瘋狂”的事情只是為了與眾不同。
____ 10. 我經常感到遲鈍。
你做得怎麼樣?
要找出你在四種內向型別中的每一種型別中的得分,請重新編碼以下反向措辭專案:(1=5)(2=4)(4=2)(5=1)
社交型內向專案:2、4 和 7
思考型內向專案:5
焦慮型內向專案:4、6 和 7
克制型內向專案:1、2、4、5、6、7、8 和 9
接下來,將所有數字加在一起,得出總分。
以下是你與普通人群相比的得分指南
社交型內向——低於 24 低,大約 30 平均,高於 36 高
思考型內向——低於 28 低,大約 34 平均,高於 40 高
焦慮型內向——低於 23 低,大約 30 平均,高於 37 高
剋制型內向——低於 25 低,大約 31 平均,高於 37 高
這種評估內向的替代方法不太可能被大五人格研究人員所接受 [6]。但是,如果它為您提供了一種更令人滿意、更具個人意義的方式來深入瞭解您獨特的個性,那麼請隨意將大五人格框架拋到九霄雲外。
© 2014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保留所有權利。
致謝:感謝 Qzzr 的康納·蔡爾德對線上測驗的幫助,以及詹妮弗·奧德薩·格萊姆斯和喬納森·奇克對這篇文章的幫助。
[1] 此列表改編自喬納森·奇克的書評,可在此處找到。
[2] 再舉一個例子,以那些因為自己非常內省並重視自己豐富的內心精神生活而將自己概念化為高度內向的人為例,但他們在“大五人格”測試中熱情和自信方面得分很高。現代人格心理學家告訴這些人:“你實際上是一個外向者,同時在智慧/想象力方面也很高。” 對於那些一生都在將自己對思考和幻想的熱愛等同於他們的“內向”的人來說,他們的回應是:“哈?” 在“大五人格”中,想象力、幻想和內省與外向性呈正相關。但是,如果我們在“大五人格”中摒棄內向的標籤,那麼就允許一個人在思考/內省意義上是內向的,但在“大五人格”意義上也是外向的(熱情和自信方面都很高)。
[3] 關於內向的流行作家也不喜歡這種心理帝國主義。例如,在索菲婭·德姆布林的著作《內向者的生活之道》中,她有一章題為“內向者不是失敗的外向者”。
[4] 請記住,“大五人格”是一個描述性模型;它僅僅描述了人與人之間協變模式。用於描述五個人格維度的標籤是主觀的。關於什麼算作內向的許多爭論都歸結為命名遊戲。在我看來,大五人格研究人員開始使用“內向”標籤來標記外向性的較低端,這真是太不幸了。以前並非總是如此。事實上,“大五人格”中“外向性”的最初名稱是“突顯性”。如果由我決定,它會保持不變,讓“內向”標籤可以自由地繼續在人格領域中漫遊。正如喬納森·奇克告訴我的,“如果大五人格的人只是回到那個短語[“突顯性”],他們就不會與民間心理學/日常語言中的內向者交鋒。或許內向性不應該在“大五人格”系統中用作標籤。” 我同意。
[5] 這是關於新STAR量表的研究報告的連結。你可能想知道:“那麼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型別指標(MBTI)測試呢?它不足以衡量內向性嗎?” 嗯,不是的。事實證明,MBTI外向-內向量表僅包括與健談、合群和善於交際(與安靜和內向相反)相關的專案。由於MBTI外向-內向量表中沒有一個專案提到內省或反思,即使是MBTI也沒有衡量榮格最初對該術語的概念化!
[6] 大五人格研究人員可能會辯稱,這四種內向含義中的每一種都可以很容易地對映到大五人格框架中。例如,他們可能會爭辯說
-社交型內向實際上只是“低熱情”(外向性領域的一部分)
-思考型內向根本不是外向-內向領域的一部分,而實際上是“高智慧/想象力”
-焦慮型內向實際上是“高神經質”和“低自信”(外向性領域的一部分)的混合體
-剋制型內向”是許多低階外向相關特質的混合體,包括“低感覺尋求”、“低興奮尋求”和“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