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人類疾病和人類健康的新概念正在興起,我發現這種心理學如此令人興奮,並且充滿了奇妙的可能性……”——亞伯拉罕·馬斯洛,《存在心理學》
O1970 年 6 月 8 日,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他位於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的家中泳池邊,在他的筆記本上奮筆疾書。在過去的幾年裡,他一直在深入研究一種將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和靈性聯絡起來的新理論。突然,他的秒錶響了,提醒他做日常鍛鍊(在最近一次心臟病發作後,他嚴格遵照醫囑每天鍛鍊以增強心臟)。由於被打斷而感到惱火,他扔下筆記本,開始在泳池邊慢跑。他的妻子伯莎在附近休息,她注意到他的動作有些奇怪。就在她要問他是否沒事時,馬斯洛倒下了。當她跑到他身邊時,馬斯洛已經去世,享年 62 歲,留下了一大堆未實現的想法和理論。
許多人熟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安全、歸屬感和自尊等基本需求必須得到滿足(達到合理、健康的程度),然後才能充分發揮一個人獨特的創造力和人道主義潛力。許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嚴格的等級制度並不是他工作的真正重點(事實上,他從未將他的理論表示為金字塔)。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尤其是在他晚年,馬斯洛的重點更多地放在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之間的悖論式聯絡,以及防禦和成長動機之間的區別上。馬斯洛的重點較少放在嚴格的需求層次上,更多地放在自我實現的人受到健康、成長、完整性、整合、人道主義目標和“人生的實際問題”的驅動這一概念上。
當我探索馬斯洛的著作時,我意識到自我實現者的特徵在今天比它們首次提出近 70 年前更加相關。 顯然,儘管一些現代評論員對此進行了曲解,但馬斯洛從未將自我實現者概念化為自私或純粹個人主義的人。 相反。 相反,馬斯洛越來越相信,自我實現是通往自我超越之路上的健康自我實現。
我們生活在一個分歧擴大、自私自利和個人主義權力追求的時代。我擔心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的構想以及 20 世紀 60 年代和 1970 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中流行的人類願景已在本代人中失落。
為了幫助恢復這些開創性的思想並將它們融入關於幸福感和人格的現代理論和研究中,我梳理了馬斯洛的著作,並將他的自我實現特徵進行了科學檢驗。
新的“自我實現特徵”量表
在仔細研究了馬斯洛的著作後,我建立了一個初始量表,其中包含 92 個專案,涵蓋了自我實現者的 17 個特徵。經過嚴格的測試,我發現馬斯洛提出的 10 個自我實現特徵經得起科學的推敲。考慮到他的清單是近 70 年前提出的,這還不錯!* 閒話少說,以下是自我實現的 10 個特徵
持續的新鮮感 (示例:“我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新鮮而天真地欣賞生活的基本美好,帶著敬畏、快樂、驚奇甚至狂喜,無論這些體驗對其他人來說可能變得多麼陳舊。”)
接納 (示例:“我接受我所有的怪癖和慾望,而不會感到羞恥或道歉。”)
真實性 (示例:“即使在不體面的環境和情況下,我也能保持我的尊嚴和正直。”)
平靜 (示例:“我傾向於以優雅、接受和平靜的態度對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起起落落。”)
目標 (示例:“我感到有重大的責任和義務去完成生活中特定的使命。”)
對現實的有效感知 (示例:“我總是試圖瞭解關於人和自然的真實真相。”)
人道主義 (示例:“我真誠地渴望幫助人類。”)
高峰體驗 (示例:“我經常有這樣的體驗,在其中我感到自己和他人都有新的視野和可能性正在開啟。”)
良好的道德直覺 (示例:“我‘從內心深處’可以立即判斷出我是否做錯了什麼。”)
創造精神 (示例:“我有一種普遍的創造精神,觸及我所做的一切。”)
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整體的自我實現因素。單獨來看,這些特徵中的任何一個都不一定表明一個人是自我實現的。但是,當將所有這些特徵視為一個整體時,它們在現實世界中預示著什麼呢?
自我實現、健康和成長
20 世紀 50 年代和 60 年代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包括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夏洛特·彪勒、維克多·弗蘭克爾、埃裡希·弗洛姆、卡倫·霍妮、西德尼·朱拉德、羅洛·梅和卡爾·羅傑斯——並沒有關注幸福或成就(這些主題在現代心理學和自助書籍中受到了如此多的關注)。相反,他們對健康和成長的決定因素感興趣。我發現一個總體模式表明,自我實現的特徵導致最佳的健康和成長。
總的來說,自我實現與更高水平的穩定性和保護您最高層次目標免受分散注意力的衝動和想法干擾的能力有關。自我實現與較低水平的破壞性衝動(“失控”、“自我毀滅”)、非建設性思維(“對未來持悲觀態度”、“經常表達懷疑”)以及缺乏真實性和意義(“感覺我的清單缺乏方向”、“行為或感覺方式不符合我”)有關。
正如馬斯洛預測的那樣,那些自我實現得分較高的人,其動機更多地來自於成長、探索和對人類的愛,而不是滿足基本需求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自我實現得分與幸福感的多個指標相關,包括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好奇心、自我接納、積極的人際關係、環境掌控、個人成長、自主性和生活目標。
自我實現也與工作表現和創造力有關——自我實現預示著更高的工作滿意度和工作表現,以及在從藝術和科學到商業和體育等廣泛領域中,更多關於才華、技能和創造能力的報告。有趣的是,自我實現與幽默能力之間存在顯著(但很小)的相關性,馬斯洛預測情況會是這樣(他經常將幽默能力視為自我實現的決定性特徵之一)。
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之間的關係也非常有趣。我使用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大衛·亞登及其同事開發的量表,該量表衡量了自我超越的兩個方面:自我顯著性降低和聯絡感增強。儘管自我實現與自我顯著性降低沒有關係,但它確實與與世界融為一體的感受增強呈強烈的正相關。
這一發現有助於調和馬斯洛晚年困擾他的一個悖論:為什麼最自我實現的人是那些最能自我超越的人?正如他在 1961 年的論文《作為急性身份體驗的高峰體驗》中所寫道
““身份(自我實現……)的目標似乎既是自身的目的,也是一個過渡性目標、成年禮、通往身份超越之路的一步。 這就像說它的功能是消除自身。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東方人的自我超越和消除,擺脫自我意識和自我觀察,……那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似乎是透過獲得身份、強大的真實自我,以及透過基本需求滿足。”
自我實現的人不會為了服務他人而犧牲自己的潛能;相反,他們充分利用自己的力量為他人服務(重要的區別)。您不必在自我實現或自我超越之間做出選擇——兩者的結合對於過上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至關重要。
要了解有關該研究的更多細節,包括自我實現與控制論、目標導向系統的最佳運作之間更精細的聯絡,以及與自我決定論的聯絡,請閱讀發表在 2023 年 1 月號《人本主義心理學雜誌》上的完整論文。並且不要忘記參加測試!
*馬斯洛確實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他認為自我實現在人群中極為罕見,並且他認為年輕人在實際上無法實現自我實現。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自我實現得分符合正態分佈,很像智商或身高。更重要的是,自我實現與年齡、教育程度、種族、民族、大學 GPA 或童年家庭收入無關,並且在自我實現方面沒有發現性別差異。雖然自我實現肯定存在環境障礙,不同的環境有助於激發我們最好或最壞的一面,但我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自我實現的特徵僅限於特定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