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白日夢者是什麼樣的?

令人興奮的新研究比較了實驗室和現實世界中的白日夢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進行實驗之前,儘可能精確地瞭解要實驗的物件,難道不是合適的嗎?” --薩特

我很少讀到一篇科學論文會讓我如此興奮、敬畏和敬重。好吧,發表在《心理科學》上的一篇新論文真的讓我興奮不已,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們分享他們的發現!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大多數關於走神和白日夢的研究都採用兩種方法:嚴格的實驗室條件,要求人們完成枯燥的認知任務,以及回顧性調查,要求人們回憶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做白日夢的頻率。將這些結果相互比較相當困難;實驗室任務不能代表我們通常如何度過一天,而調查則容易出現記憶失真。

在這項令人興奮的新研究中,邁克爾·凱恩和同事們直接比較了同一個人在實驗室中的走神和現實生活中的走神,並使用了一種名為“經驗抽樣”的重要方法,該方法使研究人員能夠捕捉人們正在進行的意識流。在7天內,每天8次,研究人員隨機詢問北卡羅來納大學格林斯博羅分校的274名本科生是否在走神以及他們白日夢的質量。他們還要求他們在實驗室中進行一系列任務,這些任務評估了他們的走神率、離題思想的內容以及他們的“執行功能”(一套技能,可以幫助他們在分散注意力的情況下將事物保留在記憶中並專注於相關細節)。他們發現了什麼?

首先,事實證明,本科生大約有30%的時間在走神,而且毫不奇怪,他們在枯燥的實驗室條件下比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走神。走神期間的大部分內容與“白日夢/幻想”、“擔憂/問題”、“要做的事情”和“視覺/聽覺環境”有關。大多數走神發生在某種意識(“走神”)下,並且重點往往是日常計劃和目標。儘管如此,走神率的範圍非常廣,一名學生只有 2% 的時間在走神,而另一名學生則有 97% 的時間在走神!實驗室中預測走神率的唯一特徵是執行功能和神經質。換句話說,在實驗室中走神較少的人具有更好的控制注意力的能力,並且往往不那麼焦慮和沉思。

白天的白日夢

然而,在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走神時,卻揭示了一個非常不同的故事。在現實世界中,執行功能技能甚至在實驗室中的走神率都不能預測走神的頻率。更重要的是,那些執行功能較差的人太可能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走神、做白日夢、擔心、思考他們未實現的計劃和目標,或者被他們周圍的環境分散注意力。在這些因素上,執行功能高和執行功能低的人之間根本沒有區別。

不過,有一個與執行功能相關的具體影響:當人們比平時更努力地集中注意力時,那些執行功能較好的人往往更專注於任務。但是,當不努力集中注意力時,那些執行功能較好的人實際上比那些注意力控制較差的人容易走神!這些結果表明,在日常生活中,執行功能對走神的影響僅限於我們積極嘗試專注於任務的情況。

日常走神率的最佳預測因素是經驗開放性--反映了對嬉戲和創造性幻想的傾向--以及那些在經驗開放性方面得分較高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走神時也報告了更多的幻想白日夢內容。有趣的是,雖然神經質可以預測在實驗室條件下走神的傾向,但神經質與日常生活中走神的頻率無關(然而,神經質與走神期間基於擔憂的內容有關)。

總體而言,現實世界中的任務中思想被認為比任務外思想更令人愉快和清晰,而且不那麼奇怪、可疑、急速和無法控制。這與流暢體驗(完全、全神貫注於一項有意義的任務)的愉快性相符。此外,人格差異預測了當下思想的獨特風味:在經驗開放性方面得分較高的人報告說在當下從事的活動不太枯燥;在神經質方面得分較高的人報告說感到不那麼快樂、更加困惑、易怒、焦慮、疲倦和悲傷,他們將自己的活動和環境描述為更枯燥、壓力更大、不太喜歡和不太積極;在盡責性方面得分較高的人報告說他們在當前活動中更成功;在宜人性方面得分較高的人報告說感到更快樂和積極,最後,外向者報告說在當下感到更快樂(但也更困惑!)。

為什麼我對這些發現如此興奮?!

好吧,這些發現確實很有趣,但為什麼我在這裡如此興奮呢?請允許我花點時間來表達我的熱情(如果我不能在《大眾科學》上這樣做,那我還能在哪裡做呢?),並明確告訴你們我為什麼覺得這些發現如此令人興奮的3個原因

  1. 這些發現有助於減少對白日夢者的汙名化和歧視。在我看來,“走神”和“白日夢”之間存在差異。我相信,在無菌實驗室或教育課堂中捕捉到的那種現象更多地捕捉到了走神,我將其定義為當頭腦從一項沒有動力的任務要求中游走時所做的事情。相比之下,我相信我們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更像是“白日夢”,這只是自發的思想。白日夢可能不利於手頭的任務,但它也可能是我們生活中創造力、同情心和意義的最大來源。事實上,日常生活中白日夢的最佳預測因素是經驗開放性(而非神經質)這一事實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與研究表明經驗開放性是創造性成就的唯一最佳預測因素以及神經質大腦與創造性大腦不同

  2. 這些發現加強了正念並非走神的對立面的觀點。人們存在一種誤解,認為你要麼是一個非常輕浮的空頭,要麼是一個聰明、有能力進行邏輯和準確思考的人。好吧,這些發現表明,在不積極嘗試集中注意力的情況下,那些有能力控制注意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實際上容易做白日夢!看來,訓練你的執行注意力肌肉和積極建設性白日夢的頻率將是最佳選擇,特別是在提高創造力方面。

  3. 這些發現說明了為什麼觀察人們自發地度過生活,而不是依賴於對人類潛力的實驗室測試如此重要。事實是,執行功能的測試與智商高度相關,並且這些測試經常被用作學習障礙和精神障礙的診斷。然而,根據我的個人智力理論,我們至少要看到一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參與一項具有個人意義的活動,才能真正知道他能夠取得什麼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課堂或實驗室中遭到抨擊的那種與個人相關的認知恰恰會導致現實世界中最高水平的創造力。例如,患有 ADHD 的人的執行功能能力下降確實使他們在實驗室中更難集中注意力(這是真的!),但它也使他們更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做白日夢達莎·扎貝利娜及其同事已經證明,各種實驗室的注意力和認知測試並不能預測現實世界的創造性成就。因此,讓我們不要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讓我們保留積極建設性白日夢的優點,同時幫助人們訓練他們在想或需要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正念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4. 這項研究認真對待了現象學。定量方法很有用,但在理解意識內容方面是有限的。諸如經驗抽樣技術等技術使我們能夠進一步探索意識的深度和內容,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的狀況。


我先到此為止,以免我逗留太久(我可以為此興奮好幾天)。不過,最後,我想強調在走神和白日夢方面背景有多麼重要。正如兩位傑出的研究人員雄辯地指出的那樣,“並非所有走神的頭腦都迷失了”。*

 

 

© 2017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保留所有權利

* 至少在實驗室或教室外。

附註:本文是良好科學如何完成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凱恩及其同事公開提到他們目前的發現與他們早期的一些發現相矛盾。非常敬佩!

 

Scott Barry Kaufman is a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exploring the depths of human potential. He has taught courses on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ell-being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Y.U.,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elsewhere. He hosts the Psychology Podcast and is author and/or editor of nine books, including Transcend: The New Science of Self-Actualization,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with Carolyn Gregoire), and 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 Find out more at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In 2015 he was named one of "50 groundbreaking scientists who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by Business Insider. He wrote the extremely popular Beautiful Minds blog for 大眾科學 for close to a decade. Follow him on X.

More by Scott Barry Kauf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