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先天與後天之爭”

我們這個時代一位頂尖的行為遺傳學家正在傳播關於先天與後天相互作用的過時觀念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我5歲時,我母親總是告訴我,幸福是生活的關鍵。當我上學時,他們問我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寫下了‘幸福’。他們告訴我我沒有理解作業,而我告訴他們他們沒有理解生活。”——約翰·列儂

羅伯特·普洛明是一位傳奇人物。40多年來,他一直走在我們理解基因和環境對人類行為影響的最前沿。基於他對雙胞胎的開創性研究,他表明基因確實對我們的心理特徵有重大影響——我們不是生來就是一塊泥土。普洛明創造了“非共享環境”這一短語,他被評為“20世紀第71位傑出心理學家。”當我在紐約大學講授人類智力課程時,我反覆引用他的研究,並引用他在解讀他的發現時使用的嚴謹措辭和謹慎態度。

這一切都讓人感到困惑,自從他的書《藍圖:DNA如何塑造我們》出版以來,他一直在媒體上散佈許多過時的錯誤資訊,這些資訊並不受最新的遺傳學科學的支援,包括他自己的研究。此外,他的許多陳述都充滿了矛盾和邏輯上的不合邏輯之處,他的一些更誇張的言辭如果真的應用到教育選擇中,甚至可能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別誤會:我對科學家們在利用DNA資訊預測個體在智力功能和性格方面的差異方面取得的快速進展感到興奮。但我堅信,我們需要更認真地思考這些快速湧現的發現對於實際居住在DNA中的個體人類的相關性。

在本文中,我將回應普洛明提出的12個我認為特別成問題的陳述。請注意,這些批評絕對不是針對個人的;我無法忍受人身攻擊的論證。就我所知,普洛明是一個好心人。最近我為我的播客和他進行了一次(大部分*)愉快的對話,他在對話中非常禮貌並且慷慨地付出了他的時間。事實上,正因為我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中都非常尊重他的研究,所以我決定不再保留任何我對他所寫內容的想法。好了,開始吧。

1. “在先天與後天之爭中,先天獲勝。環境影響也很重要,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繫統的、不穩定的和特殊的。”(來自在先天與後天之爭中,先天獲勝

這是他最近為本雜誌撰寫的文章的標題和副標題。這裡的並列讓我震驚。一個人怎麼能說先天獲勝,然後在緊接著的下一句話說環境影響也很重要?現在,也許這只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標題,文章更深處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也許他會指出,當然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戰爭,因為先天和後天高度依賴於彼此。也許他會指出,他自己的研究表明,先天和後天的力量在對大多數人類特徵的貢獻方面實際上相當平衡。因此,讓我們給普洛明一個機會,深入研究這篇文章。

2.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環境因素被稱為後天,因為人們認為家庭在環境上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方面至關重要。遺傳學研究表明,事實並非如此。”(來自在先天與後天之爭中,先天獲勝

羅伯特·普洛明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這不是共享環境的發現所暗示的,大多數心理學教授都會不遺餘力地在心理學入門課程中向他們的學生強調這一點!證據實際上表明,家庭通常不會使兄弟姐妹彼此更相似,或者只會在很小的程度上,並且只針對特定的特徵。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當孩子們離開家時,這些特徵往往會發生分歧。朱迪思·裡奇·哈里斯在她最暢銷的書中回顧了這些證據,《教養的迷思》

但這絕對不是在表明家庭在影響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方面無關緊要。這個結論根本不符合科學研究的邏輯。正如發展遺傳學家大衛·摩爾和我 2008 年在我們的文章《是什麼造就了我們?》中指出的那樣:

“以最基本的要素為例:一個孩子需要在一個家庭中長大,幾乎任何型別的家庭,才能發展出說語言的能力。由於雙胞胎研究中的每個人都符合這個條件(即,在某種家庭中長大),這個因素永遠不會變化,因此不會預測說語言能力上的差異。但這是否意味著‘擁有家庭’這個變數在決定一個人是否發展出說語言的能力方面無關緊要?當然不是!這就像說水對魚的發展沒有影響,因為所有的魚都生活在水中。僅僅因為一個變數沒有變化,並不意味著它對特定結果沒有因果影響。統計上與個體差異相關的養育因素絕不應與導致個體內部特徵發展的養育因素相混淆。基因可以在特定的雙胞胎研究中‘解釋’某個特徵100%的變異,但這並不意味著環境因素在特徵的發展中不重要;父母仍然很重要,而且將永遠重要。事實證明,養育方式很重要,只是與最初假設的方式不同。基因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支援養育方式,因為像任何其他行為一樣,養育行為受到基因的影響——父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們支援基因的表達。”

此外,對於像智商這樣只有大約 50% 可遺傳的特徵,即使所謂的“共享環境”沒有影響,父母仍然可能是所謂的“非共享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他們對孩子的影響趨於使他們彼此不同。這可能看起來違反直覺——當然,考慮到同一個家庭的孩子有相同的父母,那麼父母一定是共享環境的一部分——但這並非如此,因為在用於估計遺傳力的模型中,“共享環境”具有技術含義。同樣,只有使同一個家庭的孩子更相似的力量才能被視為“共享環境”,因此目前的科學知識意味著父母在影響他們的孩子變得更獨特方面可能很重要。

3. “如果我們在出生時被收養並在不同的家庭中長大,我們本質上會是同一個人。環境影響很重要,佔我們之間差異的約一半,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繫統的、不穩定的和特殊的”——總之,是隨機的。(來自在先天與後天之爭中,先天獲勝

同樣,根據我們目前對遺傳學的瞭解,不可能做出這種宣告。不僅如此,這兩個句子自相矛盾。首先他說我們會是同一個人,然後在緊接著的下一句話中他說我們當然不會是同一個人。他在這兩句話中基本上說的是:“如果我們在出生時被收養並在不同的家庭中長大,你會是同一個人如果那個家庭以某種方式與你被收養的家庭處於完全相同的境地,並且在你的一生中經歷了完全相同的環境力量。”根據世界的運作方式,這似乎不太可能,而且無論如何似乎都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比較。

普洛明似乎認為,因為環境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繫統的、不穩定的和特殊的”,所以它們根本就不會發生。或者它們會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發生,無論你住在哪裡。這是一種內在矛盾的觀點。如果你在出生時被收養並在不同的家庭中長大,即使家庭本身沒有影響(無論如何這是一種虛假的說法),你也不可能成為同一個人,恰恰因為所有這些非系統性影響的真實存在!換句話說,正是他承認的這些環境影響的存在使他自己的說法無效。

此外,並非所有環境的影響都是“不繫統的、不穩定的和特殊的”,即使其中許多是這樣。正如我們將在下面再次提到的,使用自然實驗的研究表明,每受一年教育會導致智商增加約 1 到 5 分。而關於性格的研究提供了證據,表明一些生活經歷——包括開始第一次戀愛關係或開始第一份工作——對性格特徵產生系統且持久的影響。

4. “環境可能會暫時改變這個計劃,但在這些環境的衝擊之後,我們會回到我們的基因軌跡。DNA並非決定一切,但就構成我們穩定心理特質而言,它比其他一切加起來都更重要。”出自 在先天與後天之戰中,先天獲勝

我看到普洛明在多個地方,包括他的書中,重複了這一說法。但沒有證據表明事實如此。雖然研究人員最初發現了支援“基因設定點”的證據,但用於檢驗這種說法的研究型別的進步(例如,觀察可以捕捉大量重大生活事件以及跨文化比較的極大樣本)發現,特定的生活環境與幸福和生活滿意度的關聯比以前認為的要強得多。正如埃德·迪納及其同事在最近的一篇綜述中所指出的那樣,“對生活事件和環境的適應並非像以前認為的那樣不可避免。雖然[幸福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並且穩定的性格特徵肯定在人們的幸福中發揮作用,但生活事件和生活環境也很重要。”此外,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我們可以透過有意識的選擇和生活境況,在很大程度上覆蓋我們的基因設定點。

在他的文章中,普洛明還完全無視極端經歷對大腦和認知的長期影響。不幸的是,極端的逆境通常會在我們的大腦和認知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許多人永遠無法恢復。普洛明的大部分研究都是針對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有和民主(WEIRD)的人群。然而,正如最近一篇文章的標題恰如其分地指出,“如果研究忽略了地球上 85% 的人,你就無法描述人類的本性”。

在他的其他一些著作中,他加入了他的發現可能不適用於極端情況的警告,但他恰好把這個至關重要的警告排除在他的一些其他著作中,包括他為普通讀者撰寫的一些著作,如這篇。考慮到兒童虐待——如情感和性虐待——系統地塑造我們的大腦結構、功能和連線,超越了我們基因的影響,這是一個嚴重的疏忽。事實上,虐待是上述審查中缺乏共同環境影響的一個顯著例外:虐待往往使兄弟姐妹更相似,這就是為什麼在大多數形式的精神病理學中都發現了共同環境的影響。

現在,我在某種程度上同意普洛明的觀點,並且認為他提供了一個充滿希望的資訊(事實上,他在我們的播客聊天中告訴我,他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沒有經歷過極端的創傷,而人類在創傷後茁壯成長的能力是驚人的。正如復原力研究員喬治·博南諾在他 2004 年的開創性文章中所寫,“絕大多數暴露於[創傷]的人並沒有表現出慢性症狀,許多人,在某些情況下,大多數人表現出表明復原軌跡的健康功能型別。那些能夠很好地應對暴力或危及生命事件的人通常被視為極端的英雄主義。然而,這種做法是合理的,它往往會強化一種誤解,即只有極少數具有非凡情感力量的人才具有復原力。”

5. “在學齡期間,智力的差異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掌握課程的主要原因。”(出自 《智力的新遺傳學》

誠然,智商與學業成績高度相關。但普洛明在《自然評論遺傳學》這篇同行評議文章中的宣告具有誤導性,因為還有其他個人特徵也能高度預測學業成績,包括盡責性求知慾。在一些已發表的研究結果中,這些特徵對學校表現的預測能力與智商一樣強。事實上,普洛明在這篇論文中的合著者索菲·馮·斯圖姆令人信服地指出,“求知若渴的心”應該是學業成績的第三大支柱,與智力和盡責性並列。我很驚訝地發現他們的論文中沒有提到這一發現。“非認知技能”(無論如何,這個名字真的很糟糕)的影響,在你看平均績點而非僅僅是標準化成績測試的分數時,尤其能預測課程掌握程度(標準化成績測試基本上是智商測試)。

6. “在預測個體結果時,全基因組多基因評分 (GPS) 必須謹慎使用……EA2 GPS 預測了 GCSE 分數中 9% 的差異……例如,EA2 GPS 排名第二高的個人的 GCSE 分數僅略高於平均水平。相反,EA2 GPS 排名第八低的個人的 GCSE 分數高於 75% 的百分位。”(出自《智力的新遺傳學》

在他們的文章 《智力的新遺傳學》中,普洛明和馮·斯圖姆用一個完整的邊欄討論了使用全基因組多基因評分來預測個體的結果。我很高興看到這個邊欄的存在,因為這是很多人對行為遺傳學研究的誤解之處。普洛明和馮·斯圖姆指出以下圖表,以此說明試圖預測個體成績測試分數實際上是無用的。

來源:“智力的新遺傳學”,作者:羅伯特·普洛明和索菲·馮·斯圖姆,發表於《自然評論遺傳學》,第 19 期;2018 年 1 月 8 日

這張圖清楚地表明,如果一個人的全基因組多基因評分 (GPS) 處於 75% 的百分位,他們的學業成績得分可能在 2% 到 98% 的百分位之間的任何位置。用處不大!情況就是這樣,儘管總體而言,多基因評分與學業成績分數普遍存在相關趨勢。知道一個人的 GPS 意味著你在猜測一個人的學業成績時會比你隨便拋硬幣猜要好一些——但你仍然經常會錯得離譜。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相關性比智商與學業成績之間的相關性差得多。這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不直接使用智商測試,而不是依賴於一個弱預測性的分數作為你真正想知道的指標?他們確實給出了一個理由,指出如果我們有興趣在非常年輕的時候預測成人智力,GPS 可能是有價值的

“如果個體的 GPS 在整個生命週期中沒有變化,那麼從成人智力的 GWAS 中得出的 GPS 將能夠像從成人 DNA 中獲得一樣,從受孕或出生時獲得的 DNA 中很好地預測成人智力。相比之下,出生時的智力測試無法預測 18 歲時的智力。在 2 歲時,嬰兒智力測試預測青少年晚期智力的差異不到 5%。”

首先,誰會在嬰兒出生時進行智商測試!?那些心理學家應該被關起來。但更嚴重的是,僅僅因為某件事是另一件事的更好預測指標,並不意味著這件事在實際應用中有用。假設有一天科學進步到我們能夠利用出生時的遺傳資訊來預測成年人之間智商差異的 10% 左右。是的,這是一項相當大的科學壯舉,書呆子應該為此歡呼雀躍!但這對於預測個體智力發展的軌跡來說仍然幾乎毫無用處。

事情是這樣的:智力測試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儘管普洛明渴望實現基於遺傳資訊的“精準教育”)。使用智商測試來估計一個人的真實分數已經夠困難了。事實是,你永遠無法真正知道一個人的真實智商分數(嗯,技術上來說,如果你對一個人進行無限次不同的智商測試,並且在每次無限次測試之前抹去他/她對測試的記憶——但這似乎不太可行)。我們從智商測試的結果中得到的只是一個數值範圍,這個範圍取決於我們對該人的真實分數在該範圍內的置信程度。正如我在《天賦不足:重新定義智力》中所寫

“[在一位勝任的學校心理學家中]通常選擇的置信區間是 68%。假設你正在試圖預測一個 11 歲孩子在 21 歲時的智商分數,並且你知道在普通人群中,11 歲時測得的智商與 21 歲時測得的智商之間的相關性為 0.70(這種相關性處於通常發現的上端)。僅基於這些資訊,你認為他在 21 歲生日時會獲得怎樣的智商分數範圍?”

“這取決於你想有多大的信心。如果你只有 68% 的信心,你可以認為孩子的真實分數在他 11 歲時分數的 10 分以內(兩個方向——比他原來的智商分數高 10 分或低 10 分)。但這隻有 68% 的信心。正如艾倫·考夫曼 [在他的書《智商測試 101》]中所指出的那樣,“如果我只有 65% 到 70% 的機率能夠到達另一邊,我不會穿過繁忙的十字路口。”

對於高風險的決策,測試管理者可以選擇將他們的置信區間增加到 90% 甚至 95%。當然,更高的信心是有代價的:它擴大了可能的智商分數範圍。在 11 歲男孩的例子中,如果你想對這個孩子在 21 歲時的智商分數有 95% 的信心,你必須預期在任何一個方向上的範圍為20 分。”

大多數當代智商測試都更加可靠,但不存在完美可靠的測試。即使使用當今最可靠的智商測試,預期範圍仍然很大。凱文·麥格魯回顧了當今最常用的智商測試中的智商波動,並估計大多數普通人群的預期智商差異的完整範圍為16 到 26 分。”

忘記精確性吧。我們正在處理諸如人類之類的複雜動態系統。

7. “儘管存在這種可變性,但在極端情況下可以做出有力的預測。例如,當樣本根據其 EA2 GPS 被分為十個大小相等的組(十分位數)時,平均 EA2 GPS 和平均 GCSE 分數之間出現了很強的關係,這在極端情況下最為明顯。”(出自《智力的新遺傳學》

在清楚地表明我們當前的遺傳資訊對於預測個體的教育程度是多麼無用之後,普洛明和馮·斯圖姆引用了這張非常具有誤導性的圖表

來源:“智力的新遺傳學”,作者:羅伯特·普洛明和索菲·馮·斯圖姆,發表於《自然評論遺傳學》,第 19 期;2018 年 1 月 8 日

這張圖旨在說明在觀察極端情況時,基因預測的力量。是的,這張圖確實顯示,當您擁有龐大的樣本時,您可以獲得多基因評分的不同區間與學業成績之間平均關係的統計顯著估計。但是,如果假裝這些資訊對構成這些區間的個體有任何有用的意義,那就非常具有誤導性了。例如,以得分在第 90th 和 100th 百分位數之間的所有人為例。是的,好吧,平均而言,他們的學業成績將接近第 66th 百分位數。但是,一旦您透過檢視上一張圖表意識到,對於該範圍內的任何特定個體,GCSE 的第 15th 到第 100th 百分位數之間的任何值都是可能的,那麼該資訊對個體有什麼用處呢?

當您意識到那些受高風險決策影響的人——即鐘形曲線的極端低端和高階的人——也最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出最大的考試分數波動時,問題變得更加嚴重。這種現象的專業術語是“迴歸均值”。假設您學習了一個新遊戲,例如拼字遊戲,並且第一次玩的時候您表現得非常好(初學者的運氣)。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您下次玩的時候可能會更接近平均水平。如果第一次表現非常糟糕,情況也是如此。很有可能,您下次會表現得更好。這適用於任何形式的測量。在第一年表現出色的體育新秀很少在第二年表現得如此出色。這個統計事實應該讓我們更加懷疑對極端情況的信任,而不是將極端情況用作支援基因預測效用的依據。

8. “總而言之,只要牢記預測的機率性質,GPS 對於個體預測是有用的。”(來自 《智力的新遺傳學》

考慮到他們剛剛展示了這些資訊對於個體預測實際上是多麼無用,這是一個多麼具有誤導性的總結!實際上,他們展示的是,多基因評分具有如此大的機率性,以至於它們可能適用於預測學業成績,從而用於為個人做出重要決策。我認為這種情況在學校環境中尤其如此,在學校環境中,學校不應像關注幫助學生根據他們目前的狀況茁壯成長和自我實現一樣,痴迷於保持平均水平(稍後會詳細介紹)。

9. “GPS 是行為科學中獨特的預測因子。它們是相關性不意味著因果關係的規則的例外,因為當 GPS 與特徵相關時,不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關係。”(來自 《智力的新遺傳學》

這根本不是真的。普洛明顯然熟悉“人口分層”的概念,因為他在自己的研究中控制了這個變數。人口分層的一般思想是,在特定研究中發現的環境和任何遺傳差異之間可能存在混淆。遺傳評分與重要結果之間存在相關性並一定意味著兩者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例如,如果彼此相關的人在環境中存在系統性差異,這不一定是因為遺傳對環境的某種因果力量。這可能是由於特定人群的歷史影響造成的。

想象一下,在美國,您做了一項關於智力的大型遺傳學研究,但您沒有控制種族。您可能會發現預測智力差異的遺傳差異,並且它們可能與實際的遺傳差異相對應。但是,您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黑人在智力方面在基因上不如其他人,因為長期以來,黑人人口一直存在所有這些特定的環境條件,包括,顯然,奴隸制和隨後的歧視。這不僅僅是我在政治上正確——我樂於探索證據及其導致的含義。這是關於真正關心真相。

行為遺傳學家試圖透過控制祖先的遺傳評分來解決這種潛在的混淆。但事實是,您始終面臨一個問題,即您不能必然地控制所有相關的歷史影響。您並不總是知道它們是什麼,而且作為心理學家,我們總是驚訝地發現我們事先沒有考慮到的新影響。特別是對於大型樣本,很難確定僅僅因為您控制了某些相關因素,就意味著您控制了所有相關方差,即使是在您試圖控制的事物中也是如此!(請參閱“統計控制混淆結構比您想象的要困難”)作為科學家,我們需要更多的學術謙遜來承認完美地解釋分層的困難。

10. “人生是一場智力測驗……智商 GPS 的新遺傳學將把無所不能的智力變數帶入生命科學的所有領域,而無需評估智力。”(來自 《智力的新遺傳學》

總而言之,這兩句話相當有力(第一句話是他們論文的開頭,第二句話是他們的結尾)。讓我們從第一句話開始:“人生是一場智力測驗。”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個明智的說法。生活確實對我們的認知能力提出了要求,而聰明才智可以幫助我們成功地解決這些要求。然而,根據普洛明的另一句話,似乎這並不是他開頭那句話的真正含義。 “無所不能”(根據字典的解釋,意思是“全能”)所暗示的是,人生只不過是一場智力測驗。

聽著,談論單個心理因素作為預測因素和重要因素的重要性是可以的——而且智力確實具有預測性和重要性——但是將這個單個因素稱為生命中的“無所不能的變數”有什麼價值呢?這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選擇如何生活,不是嗎?例如,智商最能預測科學成就,但是並不能預測藝術創造成就更多的社會功能領域,並且對於學術和工作表現,責任心是另一個強大的預測指標,與智商幾乎無關。此外,雖然智商與生活幸福感適度相關,並且理解和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與幸福感的多個方面(包括自我接納、目標、自主、個人成長和積極的人際關係)同樣具有預測性。如今,藉助社交媒體和其他替代渠道,人們有很多方式可以自我實現,過上美好的生活,而無需過多地依賴即時認知抽象和工作記憶功能(智商測試主要衡量的是這些功能)。

11. “學校很重要,但它們並沒有發揮作用……這並不意味著學校提供的教學質量和支援不重要。這對學生的生活質量很重要,但對他們的教育成就沒有影響。”

這顯然是錯誤的。對超過 600,000 人進行的分析,使用排除了遺傳影響的自然實驗,發現了教育對認知能力產生有益影響的一致證據——每增加一年教育,智商大約增加 1 到 5 個點。即使我們採用這個範圍的下限,在接受 10 年的教育後,這也會累積到智商增加 2/3 個標準差——我認為這絕非微不足道。這僅僅是智商。教育工作者在學生的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方式有很多,即使在個體差異層面也是如此。

同樣,普洛明似乎認為僅僅因為許多環境因素是不繫統的——並且因為他忽略了像教育這樣少數幾個系統的因素——它們就以某種方式不存在或不重要。但這當然是不成立的。教育工作者以與父母相同的方式發揮著非常真實的作用——透過幫助激發學生內在的最佳潛能(這也是教育的拉丁語詞根的含義)。即使學生內在的最佳潛能顯示出顯著的遺傳影響,這絕不意味著這就是遺傳命運。所有能力和才能都必須得到發展和表達,而教師在幫助學生培養他們最大的優勢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一些被選拔接受天才教育的學生提供額外的資源可以改變這些孩子的生活,並幫助加速他們的學習(更不用說還在他們和學校的其他學生之間造成了進一步的差異)。同樣,支援有困難的學生,並以同情心和以研究為基礎的干預措施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讓他們重新走上正軌,表達他們最好的自我,這對這些學生的生活產生了真正的影響。

我假設普洛明試圖用他所謂的“重要”和“發揮作用”之間的區別來賣弄。他想說的是,老師“重要”是指他們對每個人都有影響,但他們並沒有“發揮作用”是指他們沒有改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然而,這存在兩個問題。首先,沒有人會這樣解讀“發揮作用”,因此它變得幾乎難以理解。其次,正如上面所討論的,即使堅持他微妙的含義,老師不發揮作用也是不正確的。事實仍然是,老師之所以發揮作用是因為他們很重要,而他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們發揮作用。

話雖如此,我完全同意以下觀點:

“學校不應為了讓學生透過考試以提高他們在排行榜上的地位而進行瘋狂的教學,而應成為孩子們度過十多年生活的支援性場所,在那裡他們可以學習基本的識字和算術技能,同時也可以學習享受學習。”

在這裡,我們有很多共同點!但是,不必為了說明這一點而將老師置於不利的境地。實際上,這一點表明了老師可以發揮多大的作用:他們有機會激發學習並讓學生參與學習材料。

12. “我們的經歷非常重要——我們與伴侶、孩子和朋友的關係,我們的職業和興趣。這些經歷使生命值得活下去,並賦予它意義……但它們不會改變我們在心理上的本質——我們的性格、心理健康和認知能力。生活經歷很重要,而且可以深刻地影響我們,但它們並不會改變我們是誰。”(摘自 《藍圖:DNA如何塑造我們》

這或許是我對普羅明言辭感到沮喪的關鍵所在。在普羅明的世界觀中,智力是生活中“無所不能的變數”,而智力和廣泛的性格特徵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唯一原因。我們每個人都僅僅是我們的智商+其他廣泛的心理特徵的總和。我必須說,這不是我或我所認識的大多數人格心理學家所認同的世界觀。

丹·麥克亞當斯和珍妮弗·帕爾斯提出了一個精彩而全面的“人格整合科學的基本原則”。這個框架作為該領域的指導,將“人格”的概念理解為:(a)個人在人類天性普遍進化設計上的獨特變異,表現為(b)性格特質,(c)特徵性適應,以及(d)自我定義的敘事等不斷發展的模式,它們在(e)文化和社會背景中複雜且差異化地適用。

這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特徵性適應,其中包括“動機、目標、計劃、抱負、策略、價值觀、美德、圖式、自我形象、重要他人的心理表徵、發展任務以及許多其他人類個性的方面,這些方面涉及動機、社會認知和發展方面的考量。”當然,性格特質會影響我們的特徵性適應,但我們的文化背景、生活經歷、創傷史以及我們講述關於自己和我們經歷的敘事也會影響我們的特徵性適應。當然,我們可以使用基因資訊來幫助預測某人是否會發展出高度的廣泛性格特質,例如責任心,但是他們會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黑幫老大、會計師還是心理學家?當然,我們可以檢視一個人的基因密碼,並估計他們發展出精神病患者某些特徵(例如,大膽、衝動、冷酷)的機率,但是他們會成為一個為了娛樂而殺人的精神病患者,為了國家而殺人(軍人),還是將他們的大膽用於利他目的

僅僅在出生時讀取一個人的基因資訊永遠無法完全捕捉到個人生活軌跡的豐富複雜性和多樣性,也無法完全剝奪一個人在做出引導他們生活走向健康方向的選擇時所擁有的獨特的迴旋餘地。對人格文獻的系統性回顧表明,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生物起源的本性”,但這方面並沒有什麼神聖不可侵犯之處。透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我們的模式進行足夠的有意調整——無論是透過更換工作、進入長期關係、採用新的身份、冥想還是某些形式的治療——人們真的可以改變自己是誰。檢視我們的DNA遠不是普羅明有時認為的“水晶球”。然而,他也似乎認識到:“基因不是命運。你可以改變……遺傳性描述的是現在是什麼,但不能預測可能是什麼。”

令人沮喪的是,似乎有兩個不同的普羅明:(a)謹慎、負責的科學家,他在該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並提供了適當的警告,以及(b)公開釋放的普羅明版本,他說出一些甚至他自己的研究都不支援的令人震驚的話。我真的希望我們能回到那個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激勵我,並使我首先想研究人類智力的普羅明版本。

--

* 我說“大多數”是因為在某些地方,我發現他對我提出的與他一些更極端的陳述相矛盾的新證據是如何迴避和輕蔑的,這讓我感到非常沮喪。你可以在這裡聽一下。

Scott Barry Kaufman is a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exploring the depths of human potential. He has taught courses on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ell-being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Y.U.,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elsewhere. He hosts the Psychology Podcast and is author and/or editor of nine books, including Transcend: The New Science of Self-Actualization,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with Carolyn Gregoire), and 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 Find out more at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In 2015 he was named one of "50 groundbreaking scientists who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by Business Insider. He wrote the extremely popular Beautiful Minds blog for 大眾科學 for close to a decade. Follow him on X.

More by Scott Barry Kauf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