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人士的混亂思維

從畫布上的第一滴顏料到藝術展覽,創意過程涉及情感、驅動力、技能和行為的混合。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創造力非常混亂。

根據一個著名的理論,創意過程包括四個階段:準備、醞釀、啟示和驗證。 這在理論上是很好。但在現實中,創意過程通常感覺像這樣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或者這樣

創意過程——從畫布上的第一滴顏料到藝術展覽——涉及情感、驅動力、技能和行為的混合。 如果這些情感、特質和行為在創意過程中沒有經常相互衝突,從而產生內在和外在的張力,那才真是奇蹟。 事實上,有創造力的人常常被視為古怪、怪異和離經叛道。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捕捉創意人士的個性。 但要將他們放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並非易事。 正如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指出的那樣,他採訪了各個領域的創意人士,指出,有創造力的人“表現出在大多數人身上是分離的思想和行為傾向。 他們包含矛盾的極端;他們不是“個體”,而是“群體”。”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整理創意人士混亂的思維呢? 一篇新論文提供了一些希望。 心理學家紀堯姆·弗斯特(Guillaume Furst)、保羅·吉斯萊塔(Paolo Ghisletta)和託德·盧巴特(Todd Lubart)提出了一個創造力和人格的整合模型,該模型深深植根於過去對創意人士人格的研究。

他們彙集了多年來的許多不同研究線索,確定了預測創造力的三個“超因素”人格:可塑性、發散性和聚合性。

人格的超因素

可塑性包括人格特質:對經驗的開放性、外向性、高能量和靈感。* 這裡的共同因素是對探索的高度驅動力,而人格的這個超因素較高的人往往有很多多巴胺——“探索的神經調節劑”——在他們的大腦中流淌。 先前的研究表明,可塑性與創造力之間存在很強的聯絡,尤其是在藝術領域。

發散性包括不墨守成規、衝動、低宜人性和低盡責性。 發散性高的人可能看起來像混蛋,但他們通常只是非常獨立的思考者。 這個超因素接近漢斯·艾森克(Hans Eysenck)的“精神病性”概念。 艾森克一生都在爭論,這些不墨守成規的特徵是高度創造性成就的重要貢獻者。

最後,聚合性包括高度的盡責性、精確性、毅力和批判意識。 雖然通常不包括在關於創造力的討論中,但這些特徵也是創意過程的重要貢獻者。

研究人員發現,聚合性與可塑性密切相關。 換句話說,那些對新體驗持開放態度、有靈感、精力充沛且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往往也具有高度的毅力和精確性。 這裡的共同因素很可能是高能量。 汗水和靈感相互促進,導致更高的能量水平。

然而,這三個超因素至少是部分不同的。 例如,那些對體驗和靈感具有高度開放性的人不一定具有叛逆性、衝動性、批判性或有動力去取得成就。

創造力的階段

至關重要的是,這三個超因素在創意過程的不同階段重要性不同。 雖然創意過程確實很混亂,但科學家至少透過對兩大類過程達成一致意見,使事情變得更有條理,這兩大類過程協同工作以實現高水平的創造力:生成和選擇

生成包括想法產生和原創性。 在這個階段,重要的是讓內心的批評家沉默,並想象許多不同的可能性。 這個階段完全是關於想法的數量

然而,生成對於創造力來說是必要的,但還不夠。 選擇有助於使想法不僅新穎,而且對社會有價值。 選擇階段涉及批評、評估、形式化和詳細闡述想法等過程。 正如弗斯特及其同事指出的那樣,“選擇的最終目標是透過在其發展過程中提供持續的檢查來形成連貫的最終產品。”

透過觀察人格的超因素,研究人員發現,可塑性和發散性與創造力的生成階段最相關。 相比之下,聚合性與選擇最相關。 這很合理,考慮到創造力既涉及與新穎性相關的過程,也涉及與實用性相關的過程。 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生成和選擇的相互作用與日常創造性活動的強度和成就都有關。**

但是等等,您可能會說。 創造力怎麼可能與所有這些事物相關聯:對經驗的開放性、靈感、高能量、衝動、叛逆、批判性思維、精確性和盡責性? 這不是矛盾嗎?

這使我們回到本文的開頭。 創造力涉及許多不同的階段。 那些有能力達到人類創造性表達高度的人,是那些有能力在自身內部擁有所有這些特徵和行為,並能夠根據創意過程的階段以及當下最適應的情況靈活地在它們之間切換的人。

我告訴過你創造力是混亂的。

新年快樂!感謝您在 2014 年對 Beautiful Minds 的支援。 2015 年請關注更多關於智力和創造力的見解,以及一本關於最新創造力科學的新書,該書與卡羅琳·格雷戈爾合著。

© 2014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保留所有權利

* 研究人員使用大五人格框架測量“外向性”。 在這個框架下,外向性包括與對環境獎勵的高度敏感性相關的一系列特質,包括積極情緒、社交性、熱情、尋求新奇、自信和自信。 這一發現並非意味著內向的人不太可能有創造力。 事實上,研究表明,外向性的社交性成分與創造力的聯絡不如外向性的其他成分那麼強。 如果有什麼不同的話,研究表明獨處的能力對於最佳創造力至關重要。 外向性中似乎對創造力最關鍵的方面是那些與熱情、自信和雄心相關的方面。

**有趣的是,僅靠選擇與創造力無關。 特別是,他們發現,如果生成技能較低,那麼在選擇方面真正出色的人表現出降低的創造力水平。 因此,生成技能對於創造力至關重要,雖然生成技能可以彌補較低水平的選擇能力,但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選擇也可能無法幫助您創造,如果您的生成能力非常低的話。

致謝:感謝安德烈婭·庫澤夫斯基卡羅琳·格雷戈爾提請我注意那些創造過程的替代概念化。 :)

Scott Barry Kaufman is a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exploring the depths of human potential. He has taught courses on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ell-being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Y.U.,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elsewhere. He hosts the Psychology Podcast and is author and/or editor of nine books, including Transcend: The New Science of Self-Actualization,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with Carolyn Gregoire), and 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 Find out more at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In 2015 he was named one of "50 groundbreaking scientists who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by Business Insider. He wrote the extremely popular Beautiful Minds blog for 大眾科學 for close to a decade. Follow him on X.

More by Scott Barry Kauf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