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光明三元組與黑暗三元組

新研究對比了人性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側面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儘管如此,我仍然相信,人是真心善良的。” —— 安妮·弗蘭克

 

地球上少一個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 泰德·邦迪

為什麼黑暗三元組人格的人如此有魅力?為什麼他們得到所有研究關注?我在辦公室問我的同事大衛·亞登。他立刻豎起了耳朵,要求我給他傳送關於黑暗三元組的論文,並表示他沒有聽說過黑暗三元組,但聽起來很吸引人(從而證明了我的觀點)。

當我回到辦公室時,我透過電子郵件將一些論文傳送給了大衛和我的同事伊麗莎白·海德。在一封簡短的電子郵件回覆中,大衛只是回覆說:“光明三元組”?現在的耳朵豎起來了。真的有這種東西嗎?有人研究過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觀點的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黑暗三元組已經被充分研究。由德爾羅伊·保盧斯和凱文·威廉姆斯於 2002 年首次發現,人格黑暗三元組包括自戀(自命不凡的自大)、馬基雅維利主義(策略性剝削和欺騙)和精神病態(冷酷無情和憤世嫉俗)。雖然這三種特質傳統上主要在臨床人群(例如,罪犯)中進行研究,但保盧斯和威廉姆斯表明,這些特質中的每一種都顯然是連續的——我們至少有點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和精神病態。

自他們的最初論文發表以來,關於該主題的研究每年都在大幅增加,其中三分之二的關於黑暗三元組的出版物出現在僅 2014 年和 2015 年。雖然黑暗三元組的每個成員都有獨特的特徵和相關性,但這些“社交厭惡”特質之間存在足夠的重疊,保盧斯認為應該“共同研究”。事實上,人格似乎確實存在一個“黑暗核心”。

雖然對黑暗人格的研究無疑有助於我們理解人性的陰暗面,以及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持續表現出黑暗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的程度上的差異,但人性的光明面又如何呢?

日常聖徒

社交厭惡型的人確實存在,但日常聖徒呢?我不是在談論公開做了很多奉獻,並因其所有奉獻而獲得許多公眾讚譽和獎勵的人(以及為了實現個人成功而不斷向他人奉獻的人)。我談論的是那種僅僅透過他們的存在,就將他們的光芒照耀到四面八方的人。那種不會不斷地策略性地奉獻,而是自然而然地、自發地散發出無條件的愛的人,因為這就是他們的本性。

這就是我們著手要弄清楚的事情。透過多次電子郵件交流和私人會議,大衛、伊麗莎白和我研究了現有的黑暗三元組測試,並集思廣益了與黑暗三元組每個成員的概念相反的各種特徵相關的專案,但我們建立的專案不僅僅是黑暗三元組專案的反向。我們的初始專案池與寬恕、信任、誠實、關懷、接納、看到人們最好的一面以及從與他人的聯絡中獲得內在樂趣而不是將人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有關。

令我們驚訝的是(我們並沒有期望必然會有三個因素),從我們的研究中出現了三個不同的因素,我們將其標記為:康德主義(將人視為目的本身,而不僅僅是手段)、人道主義(重視每個人的尊嚴和價值)和人性信仰(相信人類的根本善良)。

在對我們的初始專案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以及由艾利·築山進行的複雜統計分析)之後,我們確定了 12 個專案,這些專案捕捉到了光明三元組的本質。您可以在此處參加光明三元組量表測試(並接收有關您的光明與黑暗三元組平衡的資訊)。

我們現在已經對數千名不同年齡、性別、種族和民族的人進行了光明三元組量表的管理,結果影響深遠。首先,很明顯,光明三元組不僅僅是黑暗三元組的對立面。雖然兩者之間呈負相關關係,但這種關係僅為中等程度(相關性約為 0.50),這支援了我們每個人身上至少都有一點光明和黑暗的想法。在我看來,最好將那些在黑暗三元組中得分極高的人不視為人類的一個單獨物種(畢竟,擁有陰暗面是人之常情),而是視為我們所有人內在潛力的放大和釋放的版本。

話雖如此,安妮·弗蘭克似乎在這篇文章的開篇引言中說中了一些道理。我們透過從每個人在光明三元組上的得分中減去他們在黑暗三元組上的得分,計算出每個參與者的光明三元組與黑暗三元組的平衡得分。整個樣本的平均平衡得分為 1.3,這表明普通人在日常思想、行為和情感模式中更傾向於光明而非黑暗。正如您可以在此散點圖中看到的那樣,在普通人群中,極端惡意非常罕見

光明三元組和黑暗三元組的畫像

那麼光明三元組和黑暗三元組的對比概況呢?我們發現,黑暗三元組與更年輕、男性、受權力、工具性性行為、成就和歸屬感(但不包括親密關係)驅動、具有自我提升價值觀、不成熟的防禦方式、炫耀性消費、自私以及將他們的創造性工作和宗教不朽視為超越死亡的途徑呈正相關。黑暗三元組與生活滿意度、盡責性、宜人性、自我超越價值觀、同情心、同理心、平和的自我、相信人類是善良的和相信自己是善良的呈相關。

黑暗三元組還顯示出與各種可能促進個人更具能動性相關目標的變數呈正相關。例如,黑暗三元組與功利主義的道德判斷以及創造力、勇敢和領導力的優勢,以及自信心,以及對權力、成就和自我提升的動機呈正相關。此外,還發現了黑暗三元組與好奇心之間存在意想不到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主要侷限於擁抱型(“我喜歡做一些有點嚇人的事情”,“我更喜歡令人興奮且不可預測的工作”)和匱乏型(“當我不理解解決方案時,我會感到不安”,“如果我不認識一個詞,我會感到煩惱”)的好奇心形式。

有趣的是,在我們控制了黑暗三元組中更具對抗性的因素之後,黑暗三元組實際上顯示出與許多以成長為導向的結果呈相關關係。這些發現表明,黑暗三元組的冷酷無情和操縱性核心對這些人並沒有帶來多少好處。一旦去除黑暗三元組中與惡意相關的方差,剩下的方差可能與能動性外向性有關(外向性中與自信相關的特定方面,這可能為在黑暗三元組中得分較高的人提供保護因素。*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光明三元組的相關模式提供的總體圖景與黑暗三元組截然不同。光明三元組與年齡較大、女性、童年時期較少不可預測性以及更高水平的宗教信仰、靈性、生活滿意度、接納他人、相信他人是善良的、相信自己是善良的、同情心、同理心、對經驗的開放性、盡責性、積極熱情、擁有平和的自我以及相信自己可以透過自然和生物社會性(生育子女)在個人死亡後繼續生存下去有關。

在光明三元組量表上得分較高的人也報告說,他們對人際關係、能力和自主性更滿意,並且他們還報告說,他們在人際關係中具有更高水平的安全依戀風格和情愛。總的來說,光明三元組與主要受親密關係和自我超越價值觀驅動有關。許多性格優勢與光明三元組相關,包括好奇心、洞察力、熱情、愛、善良、團隊合作、寬恕和感恩。

請注意,與光明三元組相關的 好奇心的味道——擴充套件型(“在新情況下,我積極尋求儘可能多的資訊”,“我將具有挑戰性的情況視為成長和學習的機會”)——不同於與黑暗三元組相關的好奇心的味道(主要是擁抱型和匱乏型)。成熟的防禦方式也與光明三元組相關(例如,幽默、昇華、利他主義、預期),對自我、世界和自己的未來也抱有樂觀的信念。在光明三元組量表上得分較高的人也報告說,他們具有更高的自尊、真實性和更強的自我意識。

總的來說,光明三元組似乎與任何明顯的缺點無關,除了少數可能的例外,具體取決於具體情況。光明三元組與成就和自我提升的動機呈負相關(即使光明三元組與生產力和能力呈正相關)。在性格優勢方面,與黑暗三元組不同,光明三元組與勇敢或自信無關。這些特徵對於實現個人更具挑戰性的目標和充分實現自我可能很重要。

此外,與我們的預測一致,光明三元組與更大的人際內疚感有關——包括倖存者內疚(“我有時覺得我不配擁有我所獲得的幸福”)、分離內疚(“離開家太久會讓我感到焦慮”)和全能責任內疚(“即使我愛的人看起來很好,我也經常擔心他們”)等形式的內疚。雖然體驗這些形式的人際內疚感可能有助於促進人際關係和修復關係中的損害,但這些形式的內疚感可能會限制個人的抱負,因為他們害怕在他人仍然不太成功時自己卻獲得成功。

光明三元組也與更大的“反向形成”相關,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一種神經質的防禦方式(但我自己在我的作品中將其概念化為成熟利他主義的一個方面)。反向形成量表包括以下專案:“如果有人搶劫了我並偷了我的錢,我寧願他得到幫助而不是受到懲罰”和“我經常發現自己對那些我完全有理由生他們氣的人非常友善。”雖然即使是對敵人也懷有這種“仁愛之心”有助於自身的福祉,但這些態度,加上更大的人際內疚感,可能會使那些在光明三元組中得分較高的人更容易受到在黑暗三元組中得分較高的人的剝削和情感操縱。事實上,我們認為進一步調查極端光明三元組與黑暗三元組得分者之間的社會互動將是一個有趣的未來研究方向。

結論

我們的研究肯定存在侷限性,並且在擴充套件和發展我們的工作方面還有許多未來的研究領域。12 項光明三元組量表應被視為初稿,我們的四項研究應被視為更具探索性而非結論性。

儘管如此,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有助於平衡人格心理學中的力量。是的,日常精神病患者確實存在。但日常聖徒也同樣存在,他們在研究關注和社會培養方面也同樣值得,而這個社會有時會忘記,世界上不僅存在善良,而且我們每個人身上也存在善良。

您可以在此處閱讀我們的科學論文。此外,您可以在此處參加光明三元組量表測試,並瞭解您的光明與黑暗三元組平衡。

--

*這與我和我的同事進行的最近關於自戀的研究相符,該研究明確區分了自戀的對抗性和能動性外向性方面,以預測幸福感。我們發現,當從方程式中部分去除對抗性時,自戀的能動性外向性方面尤其具有適應性。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是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探索人類潛能的深度。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其他地方教授關於智力、創造力和幸福感的課程。他主持《心理學播客》,並且是九本書的作者和/或編輯,包括《超越:自我實現的科學新論》、《天生創造:解開創造性思維之謎》(與卡洛琳·格雷瓜爾合著)和《天賦不足:重新定義智力》。在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瞭解更多資訊。2015 年,他被《商業內幕》評為“50 位正在改變我們看待世界方式的開創性科學家”之一。他為《大眾科學》撰寫了極受歡迎的“美麗心靈”部落格近十年。在 X 上關注他。

更多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