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黑暗核心

你的黑暗核心得分是多少?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100多年前,查爾斯·斯皮爾曼對人類智力做出了兩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首先,存在一個普遍的智力因素 (g):在一種智力測試中得分高的人,在其他智力測試中也往往得分高。其次,斯皮爾曼發現 g 因素符合“指標的無差異性”原則:採用哪種智力測試並不重要;只要智力測試具有足夠的認知複雜性和足夠的專案,你就可以可靠且有效地衡量一個人的普遍認知能力。

快進到 2018 年,一篇最新發表的論文表明,同樣的原則不僅適用於人類的認知能力,也可能適用於人類的惡意。德國和丹麥的一個團隊進行的新研究表明,在人群中存在一個普遍人格黑暗因素(D 因素),並且該因素符合指標的無差異性原則。這是個大新聞,讓我們來看看。

提議的 D 因素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都認識這樣的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始終如一地表現出不道德、不道德和有社會爭議的行為。人格心理學家將亞臨床人群中的這些特徵稱為“黑暗特質”。對黑暗特質的理解不僅在心理學中變得越來越流行,而且在犯罪學行為經濟學中也變得越來越流行。

儘管心理學家已經研究了各種黑暗特質,但越來越清楚的是,這些黑暗特質彼此相關。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黑暗特質之間是否存在一個統一的主題?

莫滕·莫沙根和他的同事提出,存在一個 D 因素,他們將其定義為以他人為代價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基本傾向,並伴隨著為自己的惡意行為辯護的信念。 在他們的定義中,效用指的是目標達成。對於在 D 因素上得分高的人來說,效用最大化的追求違揹他人的利益,甚至是為了給他人帶來負面結果。

此定義中的效用是指與對他人的影響無關的效用最大化——例如,參加體育運動以改善自己的健康,進行雙方自願的性行為或休閒活動。此外,應該注意的是,在 D 因素上得分高的人並非總是互不合作,因為他們在選擇何時合作時可能非常具有策略性。他們的關鍵預測是,在 D 因素上得分高的人不會有動力在沒有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增加他人的效用(幫助有需要的人),也不會從他人的效用中為自己獲得效用(例如,為他人的成功感到高興)。

研究人員承認,D 因素可以在大量不道德、不道德和社會爭議的態度和行為中體現出來。但是,他們提出,任何單一的黑暗特質都將歸結為 D 因素的至少一個定義特徵。例如,在自戀方面得分高的人可能特別會為他們優越的信念辯護,而在施虐狂方面得分高的人可能會更強調從積極地激怒他人的不利因素中獲得效用。然而,他們認為,任何單一的黑暗特質都將與 D 因素的至少一個(並且通常是幾個)定義方面相關;即,在所有黑暗特質的衡量標準中,存在一個顯著的共同核心潛在的個體差異。

同樣,g 因素的類比很貼切:雖然言語智力、視覺空間智力和感知智力之間存在一些差異(即,人們的認知能力模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在一種智力形式上得分高的人也往往在統計學上在其他形式的智力上得分高。

那麼他們實際上發現了什麼?

實際的 D 因素

在四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支援他們提出的 D 因素存在的證據。為了捕捉合理的 D 因素,他們進行了九項不同的測試,衡量了心理學文獻中充分研究的特定黑暗特質。以下是構成他們 D 因素的九個特質

  1. 利己主義。 過分關注自己的快樂或優勢,以犧牲社群福祉為代價。

  2. 權術主義。 操縱性、冷酷的情感和戰略算計導向。

  3. 道德推脫。 一種普遍的認知導向,將個體在思維方式上區分開來,從而有力地影響不道德行為。

  4. 自戀。 一種對自我強化的全神貫注的動機。

  5. 心理權利。 一種穩定且普遍的感覺,即一個人應該得到比他人更多,並且有權獲得比他人更多。

  6. 精神病態。 情感缺陷、冷酷、自制力差和衝動性。

  7. 施虐狂。 為了確立權力與統治地位或為了快樂和享受而故意對他人造成身體、性或心理上的痛苦或折磨。

  8. 利己。 追求在社會價值領域(包括物質商品、社會地位、認可、學業或職業成就和幸福)中的收益。

  9. 惡毒。 一種會傷害他人但也會給自己帶來傷害的偏好。這種傷害可能是社會、經濟、身體上的或不方便。

以下是他們主要發現的摘要

  • 首先,他們發現所有黑暗特質都顯著正相關(斯皮爾曼稱之為“正流形”)——儘管某些特質之間的相關性比其他特質更強。在利己主義、權術主義、道德推脫、精神病態、施虐狂和惡毒的測量中發現了最強的相關性。

  • 其次,與 D 因素最相關的專案模式與其理論模型的各個方面相關:效用最大化(“我會不擇手段來得到我想要的”)、對他人的施加不利(“有時我願意遭受一些小小的傷害,以便我可以懲罰其他罪有應得的人”),以及為惡意信念辯護(“我真的覺得我比別人更值得”)。

  • 第三,他們發現,當有機會時,在 D 因素上得分高的人更傾向於為自己保留金錢,並且更可能表現出不道德行為(作弊以最大化個人收益)。

  • 第四,D 因素與您期望的許多結果相關,包括與自我中心、支配欲、衝動性、麻木不仁、權力、攻擊性的正相關,以及與養育、內在道德認同、換位思考、真誠、公平、避免貪婪和謙虛的相關。

  • 第五,他們發現了對斯皮爾曼的指標無差異性原則的支援。D 因素捕捉了許多不同黑暗特質的黑暗核心,而沒有關鍵地依賴於任何一項衡量標準。事實上,他們發現,即使在隨機省略 50% 的專案並重復此過程 1,000 次之後,所有 D 因素之間仍然產生極高的相關性(> r=.93)。

你的黑暗核心得分是多少?

如果你已經讀到這裡,你可能很想看看你在 D 因素上的得分是否很高。這個九項測試應該足以在合理程度上估計你在 D 因素上的得分。你越強烈同意量表上的多個專案,你在 D 因素上得分高的可能性就越高。如果你只強烈同意量表上的一個專案,我就不會那麼有信心你會在 D 因素上得分很高。但是,如果你對這些專案中的許多專案都非常強烈地同意,那麼你確實很可能在 D 因素上得分很高(即,你是一個巨大的混蛋,客觀衡量的)

黑暗核心量表

1. 不走捷徑,很難取得成功。

2. 我喜歡用巧妙的操縱手段來達到我的目的。

3. 受到虐待的人通常會做一些事情來招致虐待。

4. 我知道我很特別,因為每個人都一直這樣告訴我。

5. 我真的覺得我比別人更值得。

6. 我會不擇手段來得到我想要的。

7. 傷害他人會令人興奮。

8. 我儘量讓別人知道我的成功。

9. 有時值得我受一點苦, чтобы 看到其他人受到他們應得的懲罰。

© 2018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保留所有權利

注意:黑暗核心量表改編自更大的測試組。我出於娛樂目的臨時選擇了這些專案,但我不建議使用該量表進行任何形式的診斷。有關 D 因素的更多資訊,請訪問www.darkfactor.org。要參加黑暗因素研究的研究人員建立的自我評估,請訪問:http://qst.darkfactor.org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是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探索人類潛能的深度。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其他地方教授有關智力、創造力和幸福感的課程。他主持心理學播客,並且是九本書的作者和/或編輯,包括超越:自我實現的新科學,《天生創造:解開創造性思維之謎》(與卡羅琳·格雷瓜爾合著)和《天賦不足:重新定義智力》。在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上了解更多資訊。2015 年,他被《商業內幕》評為“50 位正在改變我們看待世界方式的開創性科學家”之一。他為《大眾科學》撰寫了非常受歡迎的“美麗心靈”部落格近十年。在 X 上關注他。

更多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