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小時候,我被診斷出患有學習障礙。三歲時,我已經患了二十一次耳部感染。結果,我患上了“中樞性聽覺處理障礙”,這使我很難即時處理聽覺輸入。在我年輕的時候,我總是覺得自己比別人慢一步。我感到沮喪,退回到自己思想中的小世界,充滿了幻想和想象。不幸的是,即使我在初中時擺脫了這種障礙,自我懷疑和焦慮仍然存在——以及標籤。
我早期的童年經歷引發了我對個體差異的迷戀。在操場上,我會盡量與每個小團體中的至少一個人交朋友。和“搖滾青年”在一起時,我會穿上我的燈芯絨褲子,唱 涅槃樂隊 的歌,抱怨學校和社會的壓迫。和“電腦極客”在一起時,我會用我的 x86 IBM 克隆機編寫計算機程式(包括修改著名的治療師程式“ELIZA”),並在我超棒的 TI-92 上玩所有最新的計算器遊戲(包括 俄羅斯方塊)。和“運動健將”在一起時,我會反覆擦傷自己,試圖在籃球場上運球超過比我高得多的人。我對人類思維多樣性以及我們基本人性的早期興趣導致了我在大學和研究生院的正式科學研究,我在那裡學習並進行了認知科學和發展心理學方面的研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這個名為美麗心靈的部落格中,我將展示人類思維的豐富多樣性,並討論關於人類思維的許多方面將我們團結在一起的最新研究。我將涵蓋以下問題:我們如何思考、推理和創造?哪些認知機制和環境條件支援同情心和視角轉換?哪些環境條件最有利於滿足我們對自主、能力、關聯、歸屬感和獨特性等基本人類需求?促進學習、好奇心、熱情、玩耍和靈感的條件又如何呢?為什麼以及人們在認知能力、性格特徵和才能方面差異如此之大?為什麼人們對吸引他們注意力的事情差異如此之大?哪些認知機制、個人特徵和發展軌跡潛藏在我們經常貼在學童身上的各種標籤之下,包括“特定學習障礙”、“天賦”、“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多動症”?哪些發展影響因素促成了神童、學者和後起之秀的現象?
我不認為這個世界是零和博弈。非凡的頭腦常常與平庸作鬥爭。在這個部落格中,我不會採取這種方法。相反,我的目標是增進我們對地球上存在的各種不同型別思維的理解和欣賞,同時允許每個人都有取得偉大的潛力。當然,我對所有這些問題的理解始終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並且正在不斷修訂。因此,我期待向大家學習。
© 2013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保留所有權利
注:我非常感謝 Psychology Today 的好心人,他們最初為我提供了 美麗心靈 的平臺。從 2008 年到這篇文章,我曾在他們的網站上撰寫過許多關於這些主題的文章,並與編輯建立了美好的、有意義的關係。
圖片來自 wise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