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我的媽媽和外婆在車前排激烈地爭吵。 有一次我打斷了她們,不耐煩地說:“你知道嗎,媽媽,外婆真的是對的。” 然後我轉向我的外婆說:“我認為媽媽也是對的。” 她們震驚了,因為在那之前我很少說話。 值得慶幸的是,在剩下的車程中,車裡一片寂靜。
***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1993年,K. Anders Ericsson 及其同事要求音樂家們估算每週以及職業生涯的每一年進行刻意練習的時長——全身心投入到旨在提高特定表演方面的結構化訓練活動中。 他們發現,平均而言,成就最高的音樂家估計的刻意練習時長遠高於成就較低的音樂家。 在 20 歲時,成就最高的提琴手平均估計練習時長超過 10,000 小時,而成就最低的提琴手平均估計練習時長約為 4,600 小時。 他們得出結論:“最終表現的個體差異很大程度上可以用過去和當前的練習水平的差異來解釋。”
這篇論文被引用了 超過 4,200 次,引發了對專家級表現發展的大量研究,並被收錄在暢銷書中,例如 Malcolm Gladwell 的《異類》和 David Shenk 的《我們所有人的天賦》。 Gladwell 借鑑了 Ericsson 的發現,創造了“一萬小時定律”這個短語,並將 10,000 小時稱為“真正專業知識的魔術數字”。
在首次對 Ericsson 最初的主張進行實際檢驗中,Brooke Macnamara、David Hambrick 和 Frederick Oswald 最近回顧了自 1993 年論文以來進行的大量研究。 他們發現,大量的刻意練習實際上並不能解釋專家級表現的大部分差異。 此外,不同領域之間存在巨大差異,教育和專業領域的效果遠小於遊戲、音樂和體育領域。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對於高度可預測的活動(例如,跑步)而言,刻意練習的效果更強,而對於不太可預測的活動(例如,處理航空緊急情況)而言,效果較弱。 對於依賴回顧性報告(人們在其中估計他們的刻意練習時長)的研究,刻意練習的效果也比日誌方法(人們在其中持續記錄他們的時長)更大。 事實上,對於使用日誌方法(據推測是對刻意練習時長的更有效的估計)的研究,刻意練習僅佔專家級表現差異的 5%。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
“無論在哪個領域,表現的很大一部分差異都無法用刻意練習來解釋,並且可能可以用其他因素來解釋。 大量的刻意練習——儘管從統計學和實踐的角度來看,作為個人表現差異的預測因素無疑是重要的——但不如 Ericsson 及其同事所認為的那樣重要。”
雖然這項研究對科學文獻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很容易誤解這些發現。 例如,《紐約時報》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對該分析進行了很好的總結,但標題為“如何才能到達卡內基音樂廳? 天賦”。 但這項研究與天賦無關!
看到上面的餅圖了嗎? 較淺的灰色區域代表每個領域中由刻意練習解釋的差異量,而較深的灰色區域代表每個領域中由其他因素解釋的差異量。 這可能包括數百萬種其他事物,例如身體特徵、性格、認知能力、想象力、創造力、動力、熱情、靈感、機會、鼓勵、支援,以及純粹的運氣。 餅圖中缺失的部分無疑還包括其他形式的參與,這些參與不像刻意練習那樣費力,例如玩耍和心流。
請注意,我說的是其他因素,而不是天賦。 這不是天賦與練習的餅圖。 所有特質,包括刻意練習的能力,都涉及先天和後天的結合。 事實上,沒有天生的天賦。 這是一個不斷被延續的神話,儘管大多數心理學家都認識到,所有技能的發展都需要練習和支援——即使肯定存在遺傳影響(這會影響我們的注意力和甚至我們的熱情)。
這種共識在我編輯的最近一本書《偉大的複雜性:超越天賦或練習》中顯而易見。 該卷收錄了各種觀點,包括行為遺傳學、個體差異和專家級表現。 該卷最明確的結論是,高成就的發展涉及許多個人和環境變數的複雜相互作用,這些變數以非線性、相互加強和細緻入微的方式相互作用,並且只有透過整合各種觀點才能最完整地理解精英級表現的發展。
上面的餅圖也沒有說明練習對您作為試圖達到偉大的個人的重要性。 該研究是關於解釋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不是解釋單個人的專業知識發展。 夢想在特定領域達到專業水平的人應該明智地找到一位支援性的導師,並且應該願意投入多年的刻意練習和參與該領域以發展他們的技能。 歸根結底,人們真正想知道的是他們如何利用他們目前的身份來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 這些餅圖中沒有提供這些資訊。
說實話,我甚至不確定現在的爭論是什麼了。
即使是 Ericsson 多年來也改變了他的觀點。 在一篇最近的論文中,Ericsson 承認“刻意練習 10,000 小時左右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並且“我們最多隻能實現我們的訓練歷史衡量標準與最終成人表現之間的顯著相關性”。 甚至 Ericsson 也不再認為刻意練習可以解釋專家級表現的所有差異!
心理學家之間存在分歧的地方在於他們對那些“其他因素”的強調。 什麼解釋了刻意練習沒有解釋的表現差異? Ericsson 關注刻意練習的開始年齡,而 Zach Hambrick 等研究人員則調查了認知因素,例如工作記憶。
他們都是對的。
***
人們彼此之間存在許多差異(包括年齡和性格),並且在通往卓越的道路上有各種階段,在這些階段這些差異很重要。 雖然 Ericsson 是正確的,即任何單一時刻的個體差異不一定限制最終的表現水平(正如他在文章中經常指出的那樣),但個體差異仍然可能影響專業知識的發展。
個體差異可以發揮作用的一種方式是影響專業知識獲取的效率,從而加快獲取速度。 在他的最近的論文中,Ericsson 承認他在 20 歲時在精英小提琴家中發現的 10,000 小時練習只是一個平均值,並且平均值周圍存在很大的差異。 人們達到相同的專業水平所需的時間差異很大。 例如,鐵人三項運動員 Chrissie Wellington 直到 30 歲才開始參加職業比賽,但在不到一年後就贏得了她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事實上,Simonton 在藝術、科學和領導力領域發現,那些終生生產力最高和聲望最高的人需要最少的時間來獲得必要的專業知識 (Simonton, 1991a,b, 1992, 1997, 1999)。
哪些因素可以幫助加快專業知識的發展? 嗯,有很多可能性,包括先前的知識、智商、工作記憶、求知慾和體力。 請注意,這些因素都不是“天生的”——像所有其他特質一樣,它們是透過先天和後天的複雜相互作用發展而來的。
個體差異發揮作用的另一種方式是維持長期練習的動力。 雖然刻意練習很重要(沒有人否認這一點),但要長期堅持練習並堅持下去並非易事。 在他們 1993 年的論文中,Ericsson 及其同事承認
“然而,非常有可能的是,可遺傳的個體差異可能會影響與動機和最初對該領域活動的享受相關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影響從事艱苦工作(刻意練習)的能力的不可避免的差異。”
我認為,影響從事刻意練習的動機的一個被忽視的特徵是靈感。 當人們受到啟發時,他們通常會被啟發去實現他們對未來的某種想象。 正是這種願景的清晰性,以及對願景是可以實現的信念,可以將一個人從冷漠推向投入,並維持長期從事刻意練習的能量,儘管存在障礙和挫折。 正如傳奇創造力研究員 E. Paul Torrance 曾經指出的那樣,
“創造效能量、傑出成就和自我實現的強大源泉之一似乎是愛上某件事——你的夢想,你對未來的想象。”
的確,Todd Thrash、Andrew Elliot 及其同事進行了多項研究,表明靈感(既作為一種特質又作為一種激勵狀態來衡量)與趨近動機、積極情緒以及創造性生產力的提高有關。 事實上,在他們的一項研究中,靈感不僅預測了科學和詩歌寫作樣本的創造力,而且還提高了寫作樣本的效率(例如,最終產品中保留的打字字數更多,暫停時間更少,寫作時間更多)。 這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即動機特徵可能會導致認知效率的提高,最終會提高專業知識的獲取速度。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希望的未來研究領域。
這只是個體差異可以影響專業知識發展的兩種方式。 然而,我相信這些是科學上易於處理的問題,並且比繼續爭論天賦與練習的相對重要性更有成效。
更多資訊,請參閱我最近的文章“關於精英表現研究的專家級表現和個體差異方法的擬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