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與自尊截然不同

自戀和自尊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和結果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上,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神話傳說中,納西索斯深深愛上了自己在水池中的倒影,以至於除了欣賞自己之外什麼也做不了。最終,他枯萎而死,眼睛仍然盯著自己的倒影。納西索斯是自尊心過高嗎?那是他的主要問題嗎?還是另有原因?

多年來,心理學家和媒體都將自戀視為代表“自尊膨脹”或“打了類固醇的自尊”。然而,在過去的幾年裡,這種觀點受到了一些嚴重的挑戰。最新的研究表明,自戀在發展、起源、後果和結果方面與自尊顯著不同。這對我們理解自戀以及干預以提高健康的自尊具有重要意義。

起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自戀和自尊都從7歲左右開始發展。在這個年齡,孩子們大量借鑑與他人的社會比較,並開始根據“我是個失敗者”、“我值得被愛”或“我很特別”來評價自己。孩子們會根據他們認為他人看待自己的方式來看待自己

自尊往往在青春期處於最低水平,並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緩慢增加,而自戀在青春期達到頂峰,並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逐漸下降。因此,自戀和高自尊的發展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呈現映象關係。

自尊和自戀的發展也受到不同教養方式的影響。自戀往往與父母過度評價同步發展。養育表現出高自戀水平的孩子的父母傾向於過分強調孩子的知識(例如,“我的孩子知道所有關於數學的知識”),高估孩子的智商,過度讚揚孩子的表現,甚至傾向於給孩子起一個獨特的名字以脫穎而出。最終,孩子內化了這些自我觀點,並且它們會無意識地驅動孩子與他人的互動。

相比之下,高自尊與父母的溫暖同步發展。養育表現出高自尊水平的孩子的父母傾向於以愛、欣賞和喜愛對待孩子。他們對待孩子,就好像他們很重要。最終,這種教養方式會導致孩子內化他們是值得被愛的人的資訊,這是健康自尊的核心要素。

結果

典型的自大自戀者的特徵是傲慢、優越、虛榮、自以為是、剝削、暴露癖和對他人不斷讚揚的需求。然而,在自尊測量中得分高的人往往對自己感到滿意,但不一定認為自己優於他人。

例如,最廣泛使用的自尊測試——羅森伯格自尊量表——包含諸如“總的來說,我對自己感到滿意”、“我覺得我有很多優點”和“我能夠像大多數其他人一樣做好事情”等條目。這些條目不是關於優於他人,而是關於擁有健康的自我價值和自我能力水平。正如羅森伯格所說,“當我們處理自尊時,我們是在詢問個體是否認為[他們自己]足夠好——一個有價值的人——而不是[他們]是否認為[他們自己]優於他人。”

雖然自戀與自尊呈正相關,但這種關聯實際上很小。這表明,有可能認為自己優於他人,但仍然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相反,有可能認為自己有價值和能力,而不認為自己比他人更好。

一篇非常有趣的最近的論文進一步闡明瞭自戀和自尊之間的異同。自尊和自戀都與能動性、自信、積極情緒和對獎勵的追求有關。但這基本上是相似之處的終點。事實上,自戀和自尊在所評估的其他 63% 的特質上有所不同。

自尊與責任心和毅力的聯絡比自戀強得多。此外,自戀與隨和性呈負相關(即,自戀者更具對抗性),而自尊與隨和性之間的關係很小但積極

在人際交往方面,自戀和自尊在 75% 的衡量標準上有所不同。自戀,而非自尊,與經歷和表達憤怒以及諸如大喊大叫、威脅和肢體攻擊等對抗性反應有關。自戀,而非自尊,也與獲取不成比例的資源以及更大的關係問題有關。

自戀與感覺自己在社交網路中處於中心地位有關,並且也認為自己網路中的其他人是自戀的、神經質的、不友好的和放縱的。自戀也與比自尊更頻繁的爭論和社會比較有關。對於自尊而言,情況則相反。自尊與感覺與自己社交網路中的其他人親近有關,並且認為自己社交網路中的其他人具有吸引力、地位高、具有領導才能、聰明、討人喜歡和善良。

在精神病理學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差異。自戀和自尊在與內化精神病理學相關的 100% 的測量標準上有所不同。自尊與較低水平的焦慮、抑鬱和整體痛苦密切相關,而自戀與這些結果的關聯性很弱。自戀與外化行為(包括酒精/藥物濫用、反社會行為和攻擊性)的關聯性更強。

在病理學特徵方面,自戀與每一種病理學特徵的得分都較高有關,而自尊與所有 30 種病理學特徵都呈相關。自尊與疏離、放縱和精神病性尤其呈負相關,而自戀與這些特徵呈顯著的正相關。自戀也與癔症型人格障礙有很強的關係,而自尊要麼與癔症行為無關,要麼關係不大。

從這個分析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自戀者比與人和睦相處更渴望取得成功。自戀與支配他人的需要和獲得優越資源的需要有關。相比之下,高自尊與建立與他人之間深入、親密關係的願望密切相關。

我們應該嘗試提高自尊嗎?

這些發現對我們思考如何提高自尊有什麼影響?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回顧歷史很重要。在美國曆史上長達 20 年(從 70 年代到 90 年代),自尊熱絕對是一種風尚。人們非常關注感覺良好本身,認為這是解決所有人生問題的答案。

理所當然地,這種簡單化的觀點遭到了強烈反對。羅伊·鮑邁斯特及其同事對自尊文獻進行了系統性回顧,發現自尊的影響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普遍:自尊與增強主動性和幸福感的關係最密切。但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他們幾乎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旨在提高自尊的干預措施實際上帶來好處。那麼,自尊在我們心理干預中的地位應該是什麼?

一方面,我認為我們可以放鬆對提高兒童自尊的努力會無意中造就一代自戀者的擔憂。真正的問題不是提高健康的自尊。如果有的話,我們可以在讓所有學生都感到被重視和尊重方面做得更好。真正的問題是“過度評價”,以及以遠遠超出他們實際成就的方式讚揚孩子們很特別。正如埃迪·布魯梅爾曼及其同事所說,

“干預措施可以教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表達對孩子的喜愛和讚賞,而無需宣稱他們優於他人。透過這樣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可能會幫助孩子們對自己感到高興,而不會認為自己比他人更好。”

我將提高自尊視為服用維生素。如果你的自尊非常不足,會對健康結果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例如,低自尊是抑鬱症的重要風險因素無論一個人是否自戀。然而,一旦一個人擁有了基本的健康自尊水平,不斷追求自尊可能會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當我們的目標是驗證自我,或不斷自我感覺良好,而不是學習和成長時,我們實際上會破壞我們的學習、人際關係、真實性、自我調節行為的能力以及身心健康。

看來,一旦你對自己有足夠的自我價值感,更好的選擇是專注於完成具有挑戰性的、有價值的活動並培養你的人際關係。讓真實的自豪感和對自己強烈的積極感受成為自然的結果,而不是驅動力。為了幫助你度過困難時期和自我懷疑,努力提高你的自我同情,而不是自尊。

希望透過我們對自戀和自尊不同路徑的理解,我們能對提高自尊的影響有更現實的認識,並且可以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幫助人們確保他們以最健康、富有成效、真誠和真實的方式提高自尊。

© 2017 Scott Barry Kaufman,版權所有

Scott Barry Kaufman is a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exploring the depths of human potential. He has taught courses on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ell-being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Y.U.,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elsewhere. He hosts the Psychology Podcast and is author and/or editor of nine books, including Transcend: The New Science of Self-Actualization,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with Carolyn Gregoire), and 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 Find out more at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In 2015 he was named one of "50 groundbreaking scientists who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by Business Insider. He wrote the extremely popular Beautiful Minds blog for 大眾科學 for close to a decade. Follow him on X.

More by Scott Barry Kauf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