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人類是有動機的推理者。當我們看到一篇新聞文章證實了我們認為真實或想要真實的事情時,我們會迅速“點贊”它,然後在Facebook上激烈地分享它。以這篇新聞報道為例,它宣稱“科學表明,乳酪可以保護你免受各種死因的侵害”。* 大多數乳酪愛好者可能在他們的朋友之間分享之前,並沒有深入研究科學文獻。
這不僅適用於科學新聞報道,也適用於政治性的“假新聞”。自2016年總統大選以來,這個短語的使用量激增,大眾使用量增加了350%以上。《柯林斯詞典》甚至將其評為2017年度詞彙。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假新聞的概念在社會心理學文獻中受到的關注很少。是每個人都容易相信假新聞,還是主要只是共和黨人(正如軼事表明)?
在最近的預印本中,克雷格·哈珀和湯姆·巴格利展示了三項使用美國和英國樣本進行的、充分有力的研究結果,旨在調查自由派和保守派是否有相同的動機相信假新聞。研究人員展示了為研究目的撰寫的正面和負面假新聞報道。對於每篇報道,都顯示了一張“電視突發新聞”圖片,以及一篇簡短的書面新聞報道來補充圖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例如,在第一項研究中,報道要麼對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有利,要麼對現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不利。有利的報道稱,目標人物已將其個人財富中的5000萬美元捐贈給選定的慈善機構,而不利的報道稱,目標人物正面臨與2016年總統選舉中的選民舞弊相關的刑事指控。然後,參與者對每個故事做出“合法性判斷”,評估他們認為故事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可信度有多高。這就是他們的發現。
自由派和保守派同樣容易受到假新聞的影響嗎?
答案是肯定的。研究人員發現,傳統左右翼分歧的雙方的人都同樣有可能相信符合他們意識形態的政治新聞,而不相信與他們立場不一致的新聞。例如,自由派認為反特朗普的故事比親特朗普的故事更具合法性,而保守派則表現出相反的判斷。
有趣的是,當他們用黨派熱情判斷取代二元黨派偏好時,這些效應甚至更加明顯。換句話說,如果你是極左或極右,你就更有可能在認知上扭曲自己,以相信新聞(如果它支援你的政黨),或者不遺餘力地否定它(如果它否定了你的政黨路線)。研究人員得出結論:“人們推斷新聞的合法性的方式似乎是受他們自己的意識形態立場驅動的。” 這些發現與喬納森·海特的關於動機性推理是政治和宗教分裂的重要來源的說法非常一致。
這一發現也與其他研究一致,表明在動機性推理方面,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存在對稱性。例如,自由派和保守派都有類似的動機避免接觸彼此的觀點,並且都有類似的動機否認與其意識形態不符的科學發現。
稍微樂觀的是,這兩個群體對假新聞合法性的平均評分都低於量表的中點。這表明大多數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有能力區分真實故事和虛假故事。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要確定黨內某人是否特別容易受到假新聞的影響,重要的是要考慮三個特定的變數。
思維方式和集體自戀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思維模式。有些人傾向於用頭腦思考,並有動力去尋找和處理資訊,而另一些人則傾向於用直覺思考,受到本能和直覺的驅動而行動。您可能會認為,那些報告說自己非常理性且邏輯的人不太可能成為動機性推理的犧牲品,對嗎?好吧,結果可能會讓您感到驚訝。
研究人員測量了思維方式的個體差異,發現無論政治黨派認同如何,當高認知需求個體被呈現與他們意識形態一致的假新聞報道時,他們甚至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有可能判斷該報道是合法的,而當他們面對與他們的意識形態不一致的假新聞報道時,他們甚至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不可能認為新聞是合法的。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高度邏輯和理性的人不僅更有可能沿著部落界限不相信政治上不一致的新聞報道,而且他們也更有可能尋求進一步的否定資訊,從而誇大他們對政治上不一致的故事的不信任。這與研究表明,認知需求得分高的人傾向於建立資訊豐富的社交網路相一致,但當然,當您的豐富社交網路仍然在迴音室中運作時,這可能會有問題。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不對稱性。在信仰直覺方面得分較高的保守派(即那些傾向於用直覺思考的人)對假新聞的合法性感知更高,儘管這個變數對自由派的判斷幾乎沒有影響。研究人員認為,保守派平均而言可能最容易成為假新聞報道的犧牲品,考慮到他們是最有可能在網上接觸到此類材料的群體,而且他們也是平均信仰直覺水平最高的群體。
然而,自由派並非沒有責任,因為他們在統計上更傾向於利用對其政治觀點的正確性的投入來相信政治上一致的新聞報道,並利用他們更高的認知需求水平來否定政治上不一致的新聞報道的合法性。研究人員發現,在“集體自戀”——衡量一個人投入並認為自己的政治觀點優越的傾向——的衡量標準上得分較高的自由派,對政治上一致的(例如,反特朗普的)假新聞報道表現出誇大的合法性判斷。這些資料很有趣,因為它表明集體自戀不僅僅是一種右翼民粹主義現象。
綜上所述,所有這些發現都與基於身份的方法來理解政治和意識形態驅動的參與“假新聞”相一致。很明顯,我們必須透過動機性推理的視角來看待假新聞的參與,並且保守派和自由派都可能成為假新聞的犧牲品,即使每個群體內部的潛在動機可能有所不同。
這些發現進一步強調了真正思考政治虛假資訊在社會層面上的傳播如何影響政治格局的重要性。正如研究人員指出的那樣,“僅僅要求人們對政治觀點進行更批判性的思考可能是不夠的。相反,我們可能會尋求減少線上迴音室的影響,並促進持相反政治觀點的人們之間更高水平的溝通。”
雖然社交媒體有可能造成分裂,但我們絕不能忘記,它也有可能讓人們接觸到意識形態多樣的觀點。
--
* 我總是想知道那個一直說我想聽的酷東西的“科學”人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