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內在和諧:卡倫·霍妮被低估的遺產

她相信成長和發展的巨大潛力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學習如何傾聽我靈魂的微妙震動,對自己絕對真實,對他人公正,從而找到衡量自身價值的正確尺度。”

——卡倫·霍妮1904年新年除夕的決心,時年18歲(摘自《卡倫·霍妮的青春期日記》

我認為卡倫·霍妮(1885-1952)是有史以來最被低估的心理學家之一。霍妮關於人格發展的許多觀點都得到了現代人格心理學、依戀理論以及創傷經歷對大腦影響的研究結果的支援。霍妮是心理學領域真正的先驅,不僅因為她挑戰了弗洛伊德關於女性的觀點(見她的著作《女性心理學》),還因為她重新概念化了我們內在衝突的根本來源,併為自我分析的艱苦工作可以帶來成長和發展提供了希望。

從弗洛伊德到完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弗洛伊德認為,我們的基本衝突存在於我們的“原始自我中心驅動力”和“禁止性良知”之間,後者禁止充分表達這些衝動。至少可以說,他對人性的看法非常悲觀。雖然霍妮也同意弗洛伊德的觀點,即我們的內在衝突可能具有高度破壞性,但她不認為“在這一切之下”,我們都只是一鍋破壞性的衝動,如憤怒和性挫折。當然,它們是我們的一部分,但遠非我們的全部。

相反,霍妮認為基本衝突源於“喪失全心全意希望任何事物的能力,因為他的願望是分裂的,也就是說,它們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霍妮的核心觀點是,人類有能力也有願望發展他們的潛力,成為一個體面的人,但這些潛力會隨著我們與他人和我們自身關係的紊亂而退化。

霍妮還在強調環境力量對塑造我們持久人格的影響方面,與弗洛伊德截然不同。霍妮試圖理解我們整個人格的起源和驅動力:“在分析過程中結晶的任何神經質態度或衝突都必須在其與整個人格的關係中理解,”她指出。

霍妮認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想要並欣賞愛意、自我控制、謙虛、體諒他人”,儘管她認識到每一種基本人類需求都有神經質的對應物,這源於氣質和環境影響的結合。根據霍妮的說法,“神經質傾向”是在困惑和痛苦時期提供安全感和保障感,但最終會阻礙成長的生活態度。

霍妮解釋說:“如果家裡的氛圍是溫暖的,或者相互尊重和體諒,孩子就可以不受阻礙地成長。” “不幸的是,在我們的文明中,存在許多不利於兒童發展的環境因素……在這些令人不安的條件下,孩子們摸索著繼續前進的方式,應對這個充滿威脅的世界的方式。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不僅發展出臨時的策略,而且發展出持久的性格傾向,這些傾向成為他個性的一部分。”

霍妮列出了影響我們神經質傾向發展的眾多不利環境因素,從善意的父母對孩子施加過大的成功壓力;到父母不可預測且不斷在溺愛和恐嚇、暴政和讚美、友誼和專制之間來回切換;到迫使孩子站在父母一方反對另一方的父母;到讓孩子感到他在地球上的全部目的是不辜負他們的期望,提高他們的聲望,或盲目地為他們的需求服務——阻止孩子認識到他/她作為一個擁有獨特權利和責任的個體存在。

在她的著作中,霍妮對我們基本的人類追求及其神經質對應物提供了非常精確和清晰的區分。“[T]神經質的追求幾乎是對他們所類似的人類價值觀的諷刺,”她觀察到。基本需求已發展為神經質方向的最大跡象是需求的強迫性。在神經質追求的控制下,我們常常意識不到它在多大程度上決定和接管我們的生活。神經質傾向的強迫性通常有兩個主要特徵

  • 神經質傾向通常是不加選擇地追求的(例如,我們必須讓每個人都喜歡我們,即使我們不喜歡某個人),

  • 任何情況下受挫的神經質傾向通常會導致恐慌和焦慮(例如,一個對無限自由有強迫性需求的人,在最輕微的束縛暗示下都會感到恐慌,無論是婚姻還是簽署健身房會員合同的需求)。

正如霍妮指出的那樣,神經質傾向在維持安全感和保障感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他們的神經質傾向以任何方式受到威脅,這些人會感到極大的恐懼。它們是撫慰人心的錯覺。霍妮著作的深刻含義是,當處於神經質傾向的控制之下時,我們如此執著於我們的“專制應該”,以至於我們實際上並沒有朝著我們真正重視的方向前進。霍妮給出了基本的人類追求愛意的神經質對應物的例子

“只有對他人有愛意,與他們有共同之處的感覺,對他人的愛意才有意義……但神經質的愛意需求缺乏互惠的價值。對於神經質的人來說,他自己的愛意感覺幾乎微不足道,就像他被陌生和危險的動物包圍一樣。準確地說,他甚至並不真正想要別人的愛意,而只是熱切而努力地關心他們不對他採取任何攻擊性行動。相互理解、寬容、關心、同情中蘊含的獨特價值,在關係中沒有地位。”

人類的主要神經質傾向是什麼?雖然最初提出了10種神經質傾向的列表,但霍妮敏銳地觀察到,其中許多傾向聚集在一起;它們彼此相容,不會導致內在衝突。例如,對權力的強迫性渴望通常伴隨著對聲望的渴望以及利用他人的傾向;對愛意的強迫性渴望通常伴隨著對他人認可的強迫性需求,以及對一個“解決所有問題”併為自己提供身份的強大浪漫伴侶的需求。

然而,她也注意到,有些叢集彼此不一致。從更廣闊的人性視角來看,霍妮提出了一個人可以朝三個主要方向移動:走向他人、對抗他人和遠離他人

你的神經質傾向是什麼?

“走向他人”——順從

擁有所謂的“順從”人格的人,這些人以任何個人代價安撫他人,包括自我貶低和放棄個性。他們透過他人的想法來評價自己,並且過度依賴他人以獲得愛和安全感。霍妮認為,這些人獲得了一種支援感和歸屬感,這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他們的虛弱和孤立感。然而,這樣做,他們接受了自己的無助,只有在贏得他人的愛意和支援時才能感到安全和保障。如果父母意見不合,孩子通常會依附於最強大的人或群體,以創造更強的歸屬感,這會讓孩子感到不那麼虛弱和不那麼孤立。基本焦慮的要素,無助感,在這種生活方式中被過分強調。

現代研究中,這種對待他人的方式已被證明與依賴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礙以及焦慮型依戀風格呈正相關。以下是一些改編自弗雷德里克·庫利奇及其同事建立的量表的專案,該量表衡量順從的神經質傾向。看看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每個專案,並將此視為進行一些誠實和真實的自我分析的機會

1. 我需要每個人都喜歡我。

2. 我完全是自我犧牲的。

3. 我幾乎總是寧願和別人在一起,也不願獨自一人。

4. 我非常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

5. 如果我被拒絕,我會感到崩潰。

6. 當我獨自一人時,我感到虛弱和無助。

7. 我儘量避免爭吵或辯論。

8. 如果事情出錯,我傾向於覺得是我的錯。

9. 我傾向於成為第一個道歉的人。

10. 我需要別人的陪伴。

“對抗他人”——攻擊性

擁有“攻擊性”人格的個體自動不信任他人的感受和意圖,並以他們可以採取的任何方式反叛。他們接受他們周圍的虛偽和敵意,並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決定戰鬥。他們不信任他人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意圖,傾向於有“叢林”世界觀,並且容易產生專制人格

他們希望在任何時候都成為更強大的人並擊敗他人,部分是為了自我保護,部分是為了報復。基本要素敵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被過分強調。現代研究將這種型別與反社會型、邊緣型、自戀型、偏執型和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相關聯。以下是一些改編自弗雷德里克·庫利奇及其同事建立的量表的專案,該量表衡量攻擊性神經質傾向

1. 這是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

2. 生活是一場鬥爭。

3. 我喜歡發號施令。

4. 只有最強者才能生存。

5. 我享受感覺強大的感覺。

6. 我喜歡勝過別人。

7. 別人太傷感了。

8. 我是無拘無束和勇敢的。

9. 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你必須首先照顧好自己。

10. 大多數成功人士踩著別人往上爬是生活的事實。

“遠離他人”——疏離

最後,擁有“疏離”人格的人,這些人沒有歸屬感或戰鬥的慾望,但更喜歡與他人保持距離。相反,他們更關心與他人保持距離,但這樣做,他們也與自己疏遠了。他們有意識和無意識地避免與他人發生情感上的牽連,並表現出對自給自足的過度需求。他們用自然、娃娃、書籍和夢想建立了自己的世界。孤立的要素在現代研究中被強調,這種型別與迴避型人格障礙以及迴避型依戀風格呈正相關。以下是一些改編自弗雷德里克·庫利奇建立的量表的專案,該量表衡量疏離的神經質傾向

1. 我是自給自足的。

2. 我真的不需要別人。

3. 沒有任何人我也可以過得很好。

4. 我避免長期義務。

5. 我討厭別人試圖影響我。

6. 我儘量避免別人的建議。

7. 沒有朋友或家人我也可以過得很好。

8. 我更喜歡別人不與我分享他們的想法或感受。

9. 我覺得沒有別人比有別人更好。

10. 我儘量避免衝突。

尋找內在和諧

讓我們明確一點:重視獨處、在需求受挫時想要表達挫敗感和憤怒,以及渴望他人的愛意和讚揚,都是完全正常和健康的。神經質傾向的定義,具體來說,是它們的強迫性以及抓住整個人的能力。健康的人格能夠靈活地在各種追求之間切換,並以富有成效的方式調節行為,從而真正推動人走向實現。霍妮認為,我們的神經質傾向透過兩種方式創造“人為的和諧”

  • 我們壓抑我們個性的某些方面,並將它們的對立面推到前臺(例如,我們過分強調我們有能力成為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他永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對他人的行為具有攻擊性;我們過分強調我們控制環境和支配他人的能力,並明確表示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退縮、道歉或表現出“軟弱”的友善),或者

  • 我們在自己和他人之間設定如此大的距離,以至於我們甚至不允許衝突首先發生(例如,我們非常重視獨處,以至於我們永遠不會參與任何可能危及該空間並引起對我們內在衝突的關注的事情)。

這兩種策略都會產生虛假的統一感,即使從長遠來看會損害自己和他人,也可能使一個人在當下發揮作用。然而,最終,霍妮相信成長和發展的巨大潛力。事實上,她將她的理論稱為“建設性”理論,並認為治療的最高目標是追求全心全意:“不虛偽,情感真誠,能夠將自己的全部投入到自己的感情、工作、信仰中。” 正如霍妮指出

“我們敢於命名如此崇高的目標,是因為我們相信人類個性可以改變。不僅是年幼的孩子是可塑的。我們所有人只要活著,都保留著改變的能力,甚至是根本性改變的能力。”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是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探索人類潛力的深度。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其他地方教授關於智力、創造力和幸福感的課程。他主持心理學播客,並且是九本書的作者和/或編輯,包括《超越:自我實現的新科學》、《天生創造:解開創造性思維的奧秘》(與卡羅琳·格雷瓜爾合著)和《天賦不足:重新定義智力》。在http://ScottBarryKaufman.com瞭解更多資訊。2015年,他被商業內幕評為“正在改變我們看待世界方式的50位開創性科學家”之一。他為大眾科學撰寫了非常受歡迎的“美麗心靈”部落格近十年。在X上關注他。

更多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