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學習風格”的概念——即針對學生偏好的學習風格進行教學會提高學習效果——是教育領域中一種揮之不去的“神經迷思”。世界各地的研究發現,90%-97%的教師認為,每個學習者都有最佳的傳遞方式。雖然存在許多不同的學習風格模型——從3種到170種學習風格不等——但最受歡迎的模型之一是“VAK學習風格”模型。VAK模型的理念是,可以透過測試來了解學生的主導學習風格——視覺型(V)、聽覺型(A)或動覺型(K)——然後應以最符合該風格的方式進行教學。一些學校甚至將V、A和K的標籤印在學生的校服上!
儘管我們知道大腦是高度互聯的,而且常見的大腦功能(尤其是在前額葉皮層)幾乎貫穿於任何有意識的學習行為中,但這種神經迷思仍然存在。研究一致表明,迎合學生偏好的學習風格的差異實際上並沒有提高學習效果。相反,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每個人來說,最佳的學習方式都應儘可能多地調動感官方式。
為了加入越來越多的學習風格懷疑論者,來自希臘的研究人員調查了學生的偏好學習風格與教師對學生學習風格的看法之間是否存在任何關聯。考慮到教師通常依賴於他們自己對學生學習風格的評估,這一點非常重要。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與之前的發現一致,他們研究中的每一位教師都認為,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量身定製的教學可以增強對新資訊的學習。然而,他們發現學生對學習風格的自我評估與教師的評估之間沒有任何關係。學生的智商與教師對學生學習風格的看法之間也沒有關係。
無論教師使用什麼資訊來識別學生偏好的學習風格,它實際上都與學生偏好的學習風格甚至學生的實際智力水平無關!
如果不是學習風格,那又是什麼?
我在與教師合作的個人經驗中,他們通常都有真正富有同情心的意圖,並且真的想幫助每個學生在課堂內外蓬勃發展。我認為學習風格的神經迷思是由良好的意圖鋪就的,但這仍然不意味著它不會對學生有害。
一方面——我知道這聽起來可能很矛盾——但在課堂上強調學習風格甚至“多元智慧”可能會培養一種固定的心態,而不是成長心態。這應該會給那些通常既喜歡成長心態理論又喜歡學習風格的老師帶來認知失調。
但問題是:告訴學生“如果你不擅長
此外,這項最新研究的結果表明,教師甚至不容易在學校環境中觀察到學習風格。教師通常認為他們知道什麼對學生最好,但這很少與學生認為什麼對自己最好相符。這很成問題,因為學生可能會因為他們在課堂環境中沒有被真正認可的最大優勢而掉隊。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欣賞個體差異的整個精神。相反,一些個體差異對學習非常重要。有許多個人特徵確實與學習成果顯著相關,例如一般認知能力、求知慾、社會歸屬感、學校認同感、自我調節、有效的學習策略、對學科材料的興趣、個人目標、背景知識和個人生活經歷。理解這些差異並使用這些資訊來指導課堂教學非常重要。然而,針對特定感官方式定製教學並沒有基於我們所瞭解的人們如何在不同領域實際學習新資訊。
我真的相信學生身上有比學生或老師通常意識到的潛力大得多的潛力,但如果我們想讓所有學生都發揮出最佳水平,我們必須將研究建立在實際證據的基礎上,而不僅僅是感覺正確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