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終極未知

 善終的最佳方式是好好活著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人類處境的]諷刺之處在於,最深層的需求是擺脫對死亡和毀滅的焦慮;但正是生命本身喚醒了這種焦慮,因此我們必須避免完全地活著。” ——歐內斯特·貝克爾,《死亡的否定

“我們可以體驗到與比我們自身更偉大的事物結合,並在這種結合中找到我們最大的平靜。” ——威廉·詹姆斯,《宗教經驗之種種

幾年前,我經歷了一場存在主義危機。我接受了一個非常良性的醫療程式,有人告訴我死亡的機率非常低。我記得當時想回應,“你是說不是零?你是說有可能我會死?” 手術按計劃進行,但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終有一死。出於某種奇怪的原因,我活了將近四十年,卻從未有意識地意識到,至少在這個身體裡,生命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坦率地說,這個想法讓我感到恐懼。

為了控制住情緒,我讀了人類學家歐內斯特·貝克爾的經典著作《死亡的否定》。貝克爾大量借鑑了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奧托·蘭克的著作,他宣稱存在著“潛藏在一切事物之下的恐慌”。根據貝克爾的說法,這是“存在主義悖論”的結果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就是恐懼:從虛無中誕生,擁有名字、自我意識、深刻的內心感受、對生命的極度渴望和自我表達——儘管如此,終將死去。

我確實理解了貝克爾所描述的“恐慌”,但他提出的解決方案——包括“信仰的飛躍”,進入“超越人類理解的設計”的“不可見的神秘”之中——並沒有為我提供任何指導,告訴我即使我進行了這樣的信仰飛躍,我該如何實際地生活。

巧合的是,一個機會落在了我的頭上。一位在名為Swim Pony的實驗劇團工作的朋友正在組織一個名為《終結》的互動遊戲。我被邀請參加,我可以評估玩這個遊戲是否能改善幸福感。我報名了。

在我報名後不久,我收到了一個包裹,裡面有一本日記、一副牌,每張牌上都有引人入勝的影像,以及參加二十八天後派對的邀請,地點待定。我還收到了一條簡訊,上面寫著:“嗨,我是終結。當你準備好玩的時候,給我發簡訊。”

哦-哦,我把自己捲入了什麼?

自稱“終結”的實體向我解釋了遊戲規則。在連續二十八天裡,我每天要抽一張新牌,每張牌都指示我去進行一項任務。然後我要與“終結”一起反思我從這次經歷中學到的教訓,我從這次經歷中注意到的關於自己的任何事情,以及將這次經歷與我已經玩過的牌聯絡起來的任何模式。帶著那種“恐慌”,我全身心地投入了進去。

在二十八天裡,我開始了強度和辛酸程度不斷增加的任務,從參與關於宇宙廣闊性的引導冥想,到寫自己的訃告,到走過墓地並注意到自己的感受,到想象我理想的一天以及我想和誰一起度過,到實際體驗聽到自己只有少量時間可活的感覺,到研究我想在死後如何處理自己的身體以及如果我喪失行為能力哪些醫療程式是可以接受的。在極其情緒化的二十八天裡,我正面——毫無防備地——面對真正讓我如此害怕死亡的原因。

在多個節點,我被明確要求提供一份個人使命宣言,說明我為什麼要玩這個遊戲。一開始,我的宣言是“因為我害怕終極未知,但也對此非常好奇。” 進行到一半時,我被問及是否想根據我目前的經驗調整我的宣言,我說:“我想以某種方式將我的預設狀態從焦慮轉變為好奇。我是一個非常好奇的人,但我的預設狀態可能會妨礙我。”

一旦《終結》完成,我與其餘玩家聚集在一個墓地(當然是墓地)反思這次經歷。我們都認為這個“遊戲”簡直是改變人生的。我們理解了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麼,雖然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意識到死亡,但我們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意識到生命。當我檢視所有玩家(包括我自己)的資料時,它證實了我在墓地進行的對話。從遊戲前到遊戲後,以下方面的幸福感評分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提高

  • 在需要時獲得他人的幫助和支援

  • 感到生活有方向感

  • 感覺不那麼焦慮

  • 總體上感覺快樂

起初,資料令人困惑。根據貝克爾以及基於他的理論的一整套研究,稱為恐怖管理理論(TMT),對死亡的意識應該會導致不安全感和防禦性的增加。然而,這並不是我們《終結》的任何參與者實際體驗到的。相反,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煥然一新的驚奇和喜悅,並更加關注我們最關心的事情。如何解釋這種差異?

當談到對死亡的恐懼時,我認為其中不僅僅是對“絕對湮滅”的恐懼。與恐怖管理理論——最近的研究表明,無論如何,這些理論甚至無法複製——相反,我不相信人類進化出防禦機制專門為了應對死亡的存在主義現實。畢竟,研究表明,人們通常更害怕未知、與親人分離和永恆的詛咒,而不是害怕不再存在。事實上,當被問及在永遠孤獨地活著或在親人的陪伴下英年早逝之間做出選擇時,大多數人選擇死亡。

相反,我認為歐內斯特·貝克爾描述的“恐慌”並非源於我們對湮滅本身的恐懼,而是因為湮滅的想法對我們大多數人經常專注於滿足的需求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死亡意識很可能是我們獨特發展的想象力和自我意識能力的副產品,而死亡的想法恰好激活了我們如此多的防禦機制。特別是,對我們終有一死的意識激活了我們根深蒂固的對不確定性的恐懼(畢竟死亡是終極的不確定性),威脅到我們與他人的歸屬感和聯絡的穩定性(死亡將我們與他人分離),並威脅到自尊,尤其是我們自戀的自尊(沒有什麼比死亡更能破壞我們不斷追求成為神聖的努力)。

難怪當人們面對自己終有一死的意識時會表現出如此多的防禦,以及為什麼當我們感到最不安全和不確定時,我們傾向於將注意力轉移到更直接、更利己的關注點上。

但事情不必如此,至少在我們能夠擺脫不安全感陷阱的範圍內是這樣。正如歐文·亞隆指出,“雖然死亡的物質性摧毀了我們,但死亡的想法可能會拯救我們。” 他說,在充分正念地意識到自身存在的狀態下,“人們驚歎的不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而是它們的存在。”

在研究了許多實際面對死亡的個體,包括他自己對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療工作時,亞隆注意到,這種經歷通常具有高度的變革性,導致生活優先事項的重新安排、一種解放感、一種增強的活在當下的感覺、對生活基本事實(季節更替、落葉)的生動欣賞和接受、與親人的更深入溝通以及更少的人際關係恐懼。 這來自一位自殺未遂的倖存者

我重新充滿了對活著的新的希望和目標。這超出了大多數人的理解範圍。我欣賞生命的奇蹟——比如看鳥飛——當你接近失去它時,一切都更有意義。我體驗到與萬物合一的感覺,與所有人和諧一體。在我的精神重生之後,我也為每個人的痛苦感到難過。一切都清晰而光明。

有跡象表明,對於任何有機會反覆面對終極未知的人來說,這種轉變都是可能的。埃裡克·韋納,《幸福地理》的作者,訪問了不丹,一個以國民幸福總值而聞名的佛教王國——國民幸福總值是一個用於衡量其廣大公民的幸福感和福祉的集體指標。在不丹,死亡和可怕的死亡景象每天都公開面對,沒有人,甚至兒童,可以免受對終有一死的持續意識的影響。在不丹有很多種死亡方式,當有人去世時,會舉行精心設計的漫長儀式。正如廷布(不丹首都)的一位居民告訴韋納的那樣,“你需要每天思考死亡五分鐘……它會治癒你……正是這種東西,這種對死亡的恐懼,這種害怕在我們完成我們想要的事情或看到我們的孩子長大之前就死去的恐懼。這才是困擾你的東西。”

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在心理學實驗室中,當有機會在一段持續的時間內更深入、更個人地反思他們終有一死的事即時,人們也傾向於表現出向成長導向價值觀的轉變——自我接納、親密感和社群感——並遠離外在的、以地位為導向的價值觀,如金錢、形象和受歡迎程度。

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死亡意識之後,似乎特別能預測成長的三個特徵是正念對經驗的開放性和擁有平靜的自我,這些特徵是B-存在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開放、好奇、深刻的反思、正念、謙遜和自我同情來探索你的必死性,有助於你超越不安全感滋生的防禦機制。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匱乏領域”的人類存在是一種強大的力量。這些存在於世界的方式必須不斷練習,因為即使是亞隆本人在一次車禍後也發現,面對對我們安全的威脅,我們很容易滑回防禦和不安全感:“因此,我基本的死亡焦慮只是短暫地盛開,然後就被世俗化為諸如自尊、害怕人際關係被拒絕或羞辱等較小的問題。”

歸根結底,善終的最佳方式是好好活著。發展心理學家加里·雷克爾和存在主義積極心理學家保羅·王認為,意義的深度各不相同——從純粹的享樂主義快樂和舒適,到個人成長、創造力和自我實現,到為他人服務和獻身於更大的社會或政治事業,再到體現超越個人幷包含宇宙意義和終極目的的價值觀。他們認為,生活中的個人意義與對更高層次意義的承諾成正比增長。

意義研究員塔蒂亞娜·施內爾及其同事最近的研究為這一理論提供了驚人的支援。他們發現,生活中意義來源與意義感最密切相關的,是那些將自我實現與超越性相結合的事物,如創造力、欣賞、內心和諧、成長、價值觀、靈性、創造力、關懷和愛。排名較低的是諸如樂趣、個人主義、成就、傳統、秩序和舒適等事物。

當我們把優先事項轉向更高、更綜合的意義層次時,我們看到了意義深度的顯著轉變,這得益於我們對自己終有一死的意識,以及我們自身充分人性的發展。

--

摘自斯科特·巴里·考夫曼博士的《超越》,由企鵝出版集團旗下TarcherPerigee出版社出版,企鵝蘭登書屋的一個部門。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c) 2020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是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探索人類潛能的深度。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其他地方教授智力、創造力和幸福感課程。他主持心理學播客,是九本書的作者和/或編輯,包括《超越:自我實現的新科學》、《有線創造:解開創造性思維的奧秘》(與卡羅琳·格雷瓜爾合著)和《天賦不足:重新定義智力》。在http://ScottBarryKaufman.com瞭解更多資訊。2015年,他被商業內幕評為“50位正在改變我們看待世界方式的開創性科學家”之一。他為大眾科學撰寫了非常受歡迎的“美麗心靈”部落格近十年。在X上關注他。

更多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