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者會成熟長大嗎?

新研究調查了從青年期到中年期自戀的持續性和變化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雖然我們大多數的性格特徵在一生中都保持相對穩定,但性格的可靠變化確實會發生。 幸運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性格往往會表現出更高的成熟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隨和、盡責和情緒穩定

但自戀呢? 自戀是一種連續的性格特質——我們都至少有點自戀——它包含了多個方面,包括宏大的自我概念、優越感(包括卓越的領導能力)、權利感、剝削性和缺乏同情心。 自戀是否表現出與其他性格特徵相同的穩定性? 表面上看,自戀是成熟的反面,因此人們可能會預期自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 然而,沒有縱向研究追蹤過自戀從青年期到中年期的變化。

直到現在。 在一篇新論文中,尤妮克·韋策爾和同事報告了迄今為止報告的關於自戀的持續性和變化的最長縱向調查。 他們追蹤了一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在這些學生大學一年級完成自戀量表測試後的 23 年期間。 研究人員重點關注了自戀的三個方面:權利感、虛榮心和領導力。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權利感是自戀中最有害於維持令人滿意的關係的方面,並且與期望特殊待遇、貶低他人和令人不快有關。 虛榮心反映了以自己的外貌和成就為榮的傾向,並且與不斷需要成為關注的中心以及對成功的宏大幻想的高流行率有關。 領導力被認為是自戀最具適應性的方面,並且與領導慾望、高度自尊和目標永續性有關。

那麼他們發現了什麼? 自戀者會成熟長大嗎? 以下是他們的一些結果

  • 自戀表現出與其他性格特徵和同一生命階段的自尊相似的高度相對穩定性。 虛榮心隨時間推移表現出最弱的相對一致性,而權利感則表現出最強的相對一致性。

  • 雖然自戀具有相對穩定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熟度有增加的趨勢。 特別是,研究人員發現自戀的平均水平有中等到大幅度的下降。 結果表明,隨著年輕人長大,他們確實會變得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

  • 更有權利感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往會經歷更多負面生活事件。

  • 那些認為自己是卓越領導者的大學生,長大後往往會從事允許他們透過監督或招聘決策來控制下屬的工作。 正如研究人員指出的那樣,“考慮到人際交往中從事自私和不道德行為冒險的傾向,自戀者最終身居要職,控制著物質資源,甚至可能控制著下屬的福祉,這一事實值得組織研究中更多關注…… 選拔過程可能會無意中獎勵這些人職位,然後給他人帶來困難。”

  • 當涉及到從青年期到中年期的生活道路時,虛榮心是一個喜憂參半的因素。 在大學裡更虛榮的人更有可能處於不穩定的關係和婚姻中,更可能離婚,並且不太可能像同齡人那樣保持長期的關係。 到中年,他們也往往孩子較少。 另一方面,高度虛榮的大學生更有可能報告自己身體更健康,這可能是因為真正虛榮的人更可能照顧自己並從事與健康相關的行為,例如鍛鍊和飲食。

  • 高度有權利感的學生報告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較低。

  • 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實際上很少有人增加自戀(總體自戀為 3%),但自戀評分下降的程度存在相當大的個體差異。 虛榮心水平似乎是防止自戀對健康和生活滿意度產生不利影響的特別重要的保護因素。 在青年時期未能取得典型的成就——例如戀愛關係和生孩子——與保持較高水平的虛榮心有關。 研究人員認為,對失敗的認知可能會導致高度虛榮的人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他們的外貌上,以吸引新的潛在伴侶。 事實上,生孩子和處於親密關係中與虛榮心更強的下降有關。 這些結果反映了關於其他性格特徵的研究結果,表明符合與年齡相關的社會角色,從而促進將注意力從自我轉移到他人,與發展成為更成熟的成年人有關。

  • 那些監督他人和處理預算的人在總體自戀(特別是自戀的領導力方面)方面的下降幅度較小,這可能是因為這些職位加強並繼續滿足了他們的自戀飢渴。

從結果的總體模式來看,似乎人們平均而言,從青年期到中年期,自戀的程度趨於下降,而這種下降的幅度與一個人在此生命階段追求的特定職業和家庭道路有關。

虛榮心和領導力似乎是自戀的方面,它們最容易因生活事件和經歷而發生變化。 然而,這項研究的一個侷限性在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畢業生樣本中,高聲望的工作和高薪職位佔比過高,因此在得出這些結果適用於一般人群的結論之前,應在具有更廣泛生活結果的樣本中重複這些發現。

這些發現增加了關於性格的不斷增長的文獻,表明我們經歷的生活事件型別並非完全隨機,而是部分源於我們性格的差異。 生活經歷部分是由於人們選擇適合自己性格的經歷,或者他們的經歷是由他人根據他們的性格選擇的。

這些結果也與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重大生活事件——例如更加投入工作,或投入長期關係、家庭、宗教或親社會的志願活動——也可能導致重大的性格改變。 這似乎也適用於自戀。 雖然自戀預測了某些結果的可能性,但對讓我們走出自我的事物的承諾也可以抑制我們的自戀。

年長的成年人總是抱怨今天的年輕人非常以自我為中心和自戀。 然而,最近的研究對這種直覺提出了質疑,相反,研究表明今天的年輕人實際上並不比前幾代年輕人更自戀。 目前的發現提供了一種有趣的可能,即每一代成年人都可能認為他們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比他們小時候更虛榮和更有權利感,但這並非事實,而僅僅是因為成年人長大了。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是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探索人類潛能的深度。 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其他地方教授關於智力、創造力和幸福感的課程。 他主持《心理學》播客,並且是九本書的作者和/或編輯,包括《超越:自我實現的科學》、《有線創造:解開創意之謎》(與卡洛琳·格雷瓜爾合著)和《天賦不足:重新定義智力》。 在http://ScottBarryKaufman.com瞭解更多資訊。 2015 年,他被《商業內幕》評為“50 位改變我們看待世界方式的突破性科學家”之一。 他為《大眾科學》撰寫了非常受歡迎的“美麗心靈”部落格近十年。 在X上關注他。

更多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