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敬畏狀態是一種不尋常且複雜的情感,它混合了通常不相容的情感,例如狂喜和恐懼。如此複雜且高度個人化的情感,真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量化或捕捉嗎?
也許可以。雖然敬畏和驚奇的概念在哲學和宗教中由來已久,但威廉·詹姆斯和亞伯拉罕·馬斯洛幫助將其引入了心理學。如今,對敬畏的當代研究大多源於 2003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接近敬畏,一種道德、精神和美學情感》,由達切爾·凱爾特納和喬納森·海特撰寫。在這篇開創性的文章中,作者認為有兩種主要的認知評估是敬畏體驗的核心:對廣闊的感知和努力在精神上處理這種體驗。廣闊不一定是感性的,例如看到大峽谷,也可以是概念性的,例如思考永恆。
自 2003 年的論文發表以來進行的研究發現,人們對敬畏體驗強度的評分與一系列積極的結果相關,包括生活滿意度提高,感覺有更多可用時間,慷慨和幫助的增加,以及攻擊性態度的減少。對敬畏的主觀評分也被發現會影響我們感知身體的方式(導致我們低估它的尺寸),暫時增加宗教和精神上的感受和行為,以及暫時增加超自然信仰和在隨機事件中感知人類能動性的傾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一切都很好,但是現有的敬畏衡量標準真的能捕捉到這種情感的全部複雜性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亞登不這麼認為。亞登觀察到,關於敬畏的實驗文獻缺乏對敬畏的強大狀態測量,該測量包括這種自我超越體驗的多個維度。在他的更廣泛的工作中,亞登確定了自我超越體驗的核心特徵:自我顯著性感覺的減少和聯絡感的增加(參見“自我超越體驗的多樣性”)。亞登將敬畏歸類為滿足這些標準。
當我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與亞登相遇時,我們因對自我超越和創造力(以及其他主題)的共同興趣而聯絡在一起。我們幾乎立即開始著手建立新的敬畏量表,該量表更全面地捕捉了科學文獻中描述的敬畏體驗的各個方面,並捕捉了自我超越體驗的基本要素。我們非常感謝能與包括達切爾·凱爾特納、伊麗莎白·海德、艾麗斯·奇里科、安德烈·加吉奧利和張佳偉在內的夢幻研究團隊合作。
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首先要求參與者“請花幾分鐘時間思考一下最近一次感受到強烈敬畏的特定時刻”。然後,我們讓參與者寫幾段關於他們體驗的文字。以下是一些匿名回覆
“當我在寒假期間看到湖景的那一刻,我立刻感到敬畏。我的下巴真的掉了下來,我被震驚了。景色美得令人驚歎。我的眼睛亮了起來,臉上洋溢著強烈的喜悅、寬慰和對眼前景象的敬畏。”
“我在觀看埃隆·馬斯克發表關於他打算將人類送往火星的演講。當他詳細介紹了建造必要基礎設施的不同階段時,包括向火星運送物資的任務,我感到完全震驚。我對他提出的規模和範圍感到既驚訝又震驚……”
“我上次感受到敬畏是在看我女兒用薩克斯演奏《平安夜》的時候。我的女兒在學校的爵士樂團演奏,並獲得了今年畢業典禮的獨奏……最近看到她演奏,她讓我感到驚訝。”
“我感到強烈敬畏的那次是當我和妻子去落基山脈度蜜月的時候。我從未去過密蘇里州以外的地方,也無法想象有什麼東西能像山脈那樣巨大。”
大多數參與者將他們的敬畏體驗評為“非常積極”。我們要求參與者具體指出是什麼引發了他們的敬畏體驗。“自然風光”被描述為最常見的觸發因素,儘管也代表了其他觸發因素:高超的技巧、與上帝的相遇、高尚的品德、建築物或紀念碑、強大的領導者、宏大的理論或想法、音樂、藝術、頓悟。第二大代表觸發因素是“其他”類別。與亞伯拉罕·馬斯洛曾經觀察到的關於巔峰體驗的觀點一致,許多書面回覆都提到了分娩是引發強烈敬畏體驗的觸發因素。
然後,我們讓參與者填寫了一份調查問卷,其中包括我們關於敬畏特定體驗的新專案。“敬畏體驗量表”包括以下體驗的核心特徵
廣闊(“我感覺自己置身於宏偉的事物中”)
需要適應(“我感到在精神上處理我所經歷的事情具有挑戰性”)
時間(“我感覺到事情暫時慢了下來”)
自我減少(“我感到我的自我意識減弱了”)
聯絡感(“我感覺到自己與一切事物都有聯絡”)
身體感覺(“我感覺我的下巴掉了下來”)
我們發現,敬畏體驗的這六個方面彼此之間密切相關,這表明它們在敬畏體驗期間傾向於同時發生。至關重要的是,該量表與許多重要的變數相關
敬畏體驗越強,體驗的額定強度越高。
敬畏體驗與驚奇、好奇心、靈感、滿足、感激、愛、信任、幸福和快樂的感覺增強相關。
唯一與敬畏體驗獨特相關的不舒服的情緒是“壓力、緊張、不知所措”。這與敬畏是興奮和恐懼/敬畏的獨特混合體相一致。
與敬畏體驗相關的最大人格特徵是對經驗的開放性。考慮到對經驗的開放性也與許多其他自我超越體驗相關,包括心流、沉浸、對美的欣賞和浪漫的愛情,這很有道理。
最後,我們發現敬畏體驗與宗教信仰程度無關,但與靈性、宗教服務出勤率以及祈禱和冥想等實踐顯著相關。因此,雖然宗教當然包含的不僅僅是超越體驗——宗教還具有根本的社會、社群凝聚力功能——我們的發現確實表明,某些精神實踐、儀式和干預措施可能能夠在我們所有人中增加敬畏和其他超越體驗,而與我們的宗教信仰無關。正如亞登所說,敬畏是“每個人的精神體驗”。
除了精神實踐,還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增加敬畏感嗎?科學發現表明,增加日常生活中對許多敬畏“觸發因素”的接觸可以增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敬畏感的機會。一種有前景的,用於增加生活方式受限的人群(例如住院或身體殘疾的人)的敬畏感的技術是虛擬現實(VR)技術。
許多人根本沒有機會親自走在巴黎的街道上、攀登珠穆朗瑪峰或繞地球飛行(好吧,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能力攀登珠穆朗瑪峰或繞地球飛行)。艾麗斯·奇里科和她的同事一直在實驗室中透過向參與者展示 360 度虛擬現實環境中的高大樹木森林來誘導敬畏感。透過使用虛擬現實技術,他們已經能夠增加敬畏體驗的強度,以及增加臨場感,甚至增強創造性思維。
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在正在進行的研究中使用我們的敬畏體驗量表,以測量自然、博物館、冥想、虛擬現實以及使用迷幻藥的臨床研究中的敬畏感。我們希望我們對敬畏體驗的更 多維度的測量將促進對這種研究不足但重要的自我超越人類情感的進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