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高績效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我對能夠激發精通的因素的探索沒有限制——我想知道 所有 通往卓越的途徑,以及各種因素如何結合起來幫助我們實現個人目標。 近年來,一個備受關注的因素是堅毅——定義為 對長期目標的熱情和毅力。我在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同事,包括 安吉拉·達克沃斯、卡羅琳·米勒 和 卡倫·巴魯克-費爾德曼,已經開始解開堅毅的衡量和發展,我將他們的工作作為該主題的更多參考。但今天我想談談一個在這樣的討論中很少提及的特定聯絡:自戀在堅持中的可能作用。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很久了。小時候,學習障礙導致老師和同學認為我不聰明。結果,我形成了一個非常不穩定的自我。一方面,我對自己的未來有很多夢想,渴望更大的挑戰,但另一方面,由於別人對我的態度,我感到一種持續的不安全感。高中時,我決定打破這個迴圈,我報名參加了儘可能具有挑戰性和高階的課程。是的,部分動機是真正內在的好奇心和對學習的熱愛,但我確實認為動機中還有另一個要素:渴望向自己(和他人)證明我很聰明。同樣,安吉拉·達克沃斯在她暢銷書 《堅毅》中描述了大學一年級時,神經生物學課上糟糕的成績和低期望實際上促使她立即將專業改為神經生物學!
現在,我不是說安吉拉(或者我自己)是自戀者。事實上,我通常不怎麼喜歡貼標籤。然而,我所思考的是,一些通往高成就的途徑如何能被存在於我們每個人一定程度上的自戀特徵所推動。我見過很多成就卓著的人的例子,他們似乎在童年時期遭受過嚴重的挫折,導致自我懷疑,但他們同時也有一定的成就雄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近年來,心理學家已經瞭解到,自戀實際上在普通人群中是一個光譜,我們每個人都表現出至少兩個自相矛盾的維度:宏大感和脆弱性。宏大感與樂觀、自信和高自尊有關,而脆弱性與自我懷疑和對批評的過度敏感有關。這兩個維度在人與人之間各不相同,並且可能在一個維度上得分高,而在另一個維度上得分低(或者任何其他組合——例如兩者都低或兩者都高)。
至關重要的是,任何一個維度單獨都無助於獲得高績效。那些宏大感極高但沒有脆弱性的人只是妄想,並且即使有明顯的反饋表明他們的策略不起作用,他們也可能堅持下去。高脆弱性也不利於獲得高績效。正如安吉拉在她的書中指出的那樣,擁有成長心態對於實現你的目標非常重要。如果你總是對最輕微的批評或表明你不是最好的跡象過於敏感,那麼你就永遠不會承擔成長所必需的真正重要的風險。
但事情變得真正有趣了:宏大感和脆弱性結合起來是否可以激發堅毅?也許一定程度的宏大感和自我懷疑對於高水平的表現很重要,但每一個都可以相互制約。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情況可能確實如此。
在 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哈里·曼利及其同事在三項研究中發現,自戀的宏大感僅在個人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懷疑時才與對個人相關目標的堅持呈正相關。在缺乏脆弱性的情況下,宏大感與堅持無關。這種效應不能用社會期望反應或自尊水平來解釋。
現在,有人可能會反駁說,這並不能說明堅持的適應性。可能具有高度宏大感和脆弱性的人,即使在他們的投資沒有得到良好的回報時,也可能會堅持不懈。也許他們只是不知道 何時堅持,何時放棄。這正是我所想的,直到我遇到了 這項研究,該研究考察了自戀背後的自我調節策略。令我非常驚訝的是,唯一與宏大感和脆弱性都相關的自我調節策略是評估多個目標選項並在備選方案中做出正確或最佳選擇的能力!
這真的很有趣,因為它表明自戀的一些特別矛盾的特徵,結合起來,可能與適應性堅持有關。然而,在你開始注射自戀增強劑之前,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警告需要說明。首先,這些結果是相關的,而不是因果的。儘管很難想象增加堅持會增加你的自戀,但在技術上是可能的。由於這些不是實驗,我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導致了什麼。
我還想明確指出,高績效不是生活中一切。很可能,宏大感和脆弱性的結合會增加堅持,但代價是積極的社會關係以及一個人生活中的其他重要領域。僅僅因為自戀的某些特徵可以增加堅持,並不意味著這是通往高績效的唯一途徑——甚至不是最健康的途徑。
事實上,我所在領域的大量研究表明,和諧的激情——被內在的快樂所激勵,感到對自己的工作有控制感,在從事活動時感覺良好,並發現你的活動與你生活的其他領域和諧一致——與更高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少的倦怠,以及最終與更加強迫性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激情方面相比,通往高績效的更直接的途徑相關。我還請讀者參考卡羅琳·米勒的“真實的堅毅”概念,以及我自己對將堅毅與真實性聯絡起來的重要性的總結。
儘管如此,為了探索所有通往高績效的不同途徑,我認為如果我們不重新審視一些與自戀相關的特徵,我們將是失職的。我真的認為我 20 多歲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由宏大感和自我懷疑相結合所驅動的。雖然我現在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了,並且我認為我的工作決定更加和諧,但我認為我在 20 多歲時取得的學術成就至少部分與我的雄心壯志以及對認可的需求有關。
我很想聽聽你自己的想法和故事。請在下方新增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