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人在一個喋喋不休的世界裡能快樂嗎?

接納是內向者幸福和真實的關鍵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蘇珊·凱恩的暢銷書《安靜》的副標題是“在一個喋喋不休的世界裡,內向者的力量”。內向的人儘管面臨“外向理想”的文化資訊,仍然可以蓬勃發展,這一觀點顯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然而,直到最近,幸福的科學研究並沒有真正支援這一觀點。一項又一項關於人格與幸福之間聯絡的研究不斷得出結論,即外向的人往往比內向的人體驗到更高程度的幸福感。但是,近年來,一些更細緻的研究對這一強有力的結論提出了挑戰,並表明這個故事遠比表面看起來的要複雜得多。正如我們將看到的,即使在一個人人都滔滔不絕的世界裡,內向的人也完全有可能茁壯成長。

我們將更仔細地研究這些新研究,但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內向?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什麼是內向?

網際網路上流傳著許多關於內向的不同概念,因此讓我澄清一下科學文獻中如何對待內向。在現代人格研究中,外向被認為是人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外向包括一系列特徵——例如外向、善於交際、善於表達和自信——所有這些都與對環境中獎勵的高度敏感性相關聯。因此,內向只是位於這個極點的另一端,其特點是更加內斂和安靜,以及對環境中獎勵的敏感性閾值較低。

就是這樣。然而,關於內向存在許多常見的誤解,例如內向的人必然是害羞的(只有當內向的人在神經質的人格特質上也得分很高時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或者更可能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只有當內向的人在對經驗的開放性的人格特質上也得分很高時才會出現這種情況)。人格神經科學家科林·德揚解釋如下:

“在性格外向方面得分較低的人不一定向內轉;相反,他們較少受到周圍獎勵的可能性所吸引、激勵和激發。因此,他們說話較少,不那麼主動,並且體驗到的熱情較少。他們也可能發現,對性格外向的人來說具有回報和激勵作用的刺激水平,對他們來說只是煩人或疲憊(甚至可能令人感到不知所措,這取決於他們的神經質程度)。他們的內斂舉止不太可能表明他們對想象和思想世界有強烈的投入,除非他們在[對經驗的開放性]方面也得分很高。”

內向的新科學

有了這些概念,我們現在可以深入研究內向的“新”科學。我之所以稱之為新科學,是為了將其與早期更為黑白的結論(外向=幸福)區分開來。早在2001年,文獻就開始觀察到其樣本中“快樂的內向者”的重要子集。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實現幸福的途徑有多種人格。在這一系列研究中,我與傑西·孫和盧克·斯米利合作,更細緻地研究了人格的多個方面和幸福的多個維度(不僅包括幸福,還包括意義、自我接納、自主和個人成長等重要的幸福來源)。我們發現,人格的以下五個方面最能預測各種幸福指標:熱情、低退縮、勤奮/毅力、同情心和求知慾。因此,無論一個人的總體內向程度如何,如果培養了通往幸福的其他途徑之一,仍然有可能成為一個非常快樂的內向者。

羅文·雅克-漢密爾頓領導的另一項研究調查了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外向行為的代價。我強調了“持續”這個詞,因為它被證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警告。先前的研究表明,無論一個人在性格外向-內向連續體上的位置如何,那些更自然地表現出外向行為的人更有可能在當下感到真實。與該發現一致,雅克-漢密爾頓及其同事發現,要求參與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得外向”一週,對參與者的整體積極情緒和真實感報告產生了“完全積極的”好處。

然而,重要的細微差別是,更多的內向的人在積極情緒方面的增長較弱,經歷了更多的負面情緒和疲憊感,並且在實驗過程中真實感下降。這項研究強調了反覆表現出與性格不符的行為的代價,以及被迫表現出與性格不符的行為的代價(實驗者明確指示參與者以某種方式行事)。

這對於生活在高度重視外向並將其強調為理想生活方式的文化中的內向者的福祉具有深遠的影響。C·阿什莉·富爾默及其同事調查了來自28個社會的7000人的外向與幸福感和自尊之間的關係,發現當一個人的外向程度與他們所在社會的外向平均水平相匹配時,外向與幸福感和自尊之間的正相關關係要大得多。這項研究表明,在考察內向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時,人與環境的匹配度非常重要。研究人員提出了“人與文化匹配假設”,該假設認為文化可以作為人格對自尊和幸福感的積極影響的重要放大器。*

重要的是,並非所有這些研究都是定量的。定性方法提供了一種更深入地瞭解內向者生活經驗的方式。在美國醫學院(經常獎勵外向行為的環境)背景下對內向者進行的一項重要定性分析中,拉爾夫·吉利斯及其同事發現,自我認同為內向的人提到,他們有時會感到自己是不合群的人,質疑自己是否需要改變自己的身份才能在醫學院取得成功,並被評判為表現不佳。以下是研究中自我認同為內向的人的一些報告:

  • “人們對內向的人可能存在的問題之一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我知道不少人說我令人害怕或顯得冷淡,只是因為我話不多。僅僅因為我們不經常說話,不讓每個人都知道我們腦子裡在想什麼,我們就顯得很奇怪。”

  • “在讀了戴爾·卡耐基關於如何影響他人的書後,我覺得作者在告訴我,我必須改變我的人格/身份,才能對他人的生活產生積極的改變。”

研究人員為醫學院如何更歡迎和欣賞內向者提供了一些建議,例如在提出問題和最初回答之間暫停,以及區分焦慮和內向的行為。至關重要的是,研究中的一些內向者在觀看蘇珊·凱恩關於內向者潛在優勢的TED演講後,表達了極大的寬慰和認同。

所有這些研究表明,成為一個快樂的內向者也許最大的關鍵僅僅是自我接納;不要強迫自己反覆做出與性格不符的行為,也不要認為自己只是偏離了“理想”人格。羅德尼·勞恩及其同事在《幸福研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有力地支援了這一結論。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讓人們表明自己在性格外向-內向連續體上的位置,然後讓他們表明自己在同一連續體上的理想位置。很明顯,文化上存在對外向的明顯偏好。他們發現,高達96%的人認為,外向的特點在他們的社會中比內向的特點更有價值,82.2%的參與者也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表現出外向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大多數參與者(53.6%)希望自己更外向,而那些更內向的人尤其希望自己更外向。這些發現與之前的工作一致,表明在西方,87%的人明確表達了變得更外向的目標

但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勞恩及其同事發現,他們樣本中對自己的內向感到滿意的內向者比那些想變得更外向的人表現出更高的真實感,並且能夠達到接近外向者所體驗到的幸福水平。這些發現表明,僅僅改變一個人對自己在性格外向-內向連續體上的位置的判斷,就可以對幸福感和真實感產生深刻的影響。正如研究人員指出的那樣,

例如,內向者如果能學會更自在地接受自己在內向-外向連續體上的位置,就能在我們的學校、大學和工作場所中更好地發展,儘管在西方,這些機構通常傾向於外向行為。我們推測,內向者可以透過關注幸福感的概念,例如保持積極的自我態度、培養良好的品格、練習更多的自我接納以及發展他們的“優勢特徵”,來學會在這些環境中更自在地接受自己的內向性格。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無法改變環境,你總是可以改變你如何看待自己。不要讓任何人僅僅因為你與眾不同就讓你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擁抱你能帶來的獨特優勢,你就更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更快樂、更健康、更真實。你也可以成為一個非常快樂的內向者。

Scott Barry Kaufman is a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exploring the depths of human potential. He has taught courses on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ell-being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Y.U.,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elsewhere. He hosts the Psychology Podcast and is author and/or editor of nine books, including Transcend: The New Science of Self-Actualization,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with Carolyn Gregoire), and 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 Find out more at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In 2015 he was named one of "50 groundbreaking scientists who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by Business Insider. He wrote the extremely popular Beautiful Minds blog for 大眾科學 for close to a decade. Follow him on X.

More by Scott Barry Kauf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