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界限、雌雄同體和創造力

“邁克爾·傑克遜的時代到來了,因為美國文化在處理性和玩弄性別角色方面做得更好了。他讓你感覺你可以玩弄任何東西——男人或女人,黑人或白人,害怕或可怕,或者所有這些有趣的組合。” ——馬歇爾·伯曼在《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中 [...]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邁克爾·傑克遜的時代到來了,因為美國文化在處理性和玩弄性別角色方面做得更好了。他讓你感覺你可以玩弄任何東西——男人或女人,黑人或白人,害怕或可怕,或者所有這些有趣的組合。” ——馬歇爾·伯曼在《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1982年
“玩弄性別是當前時尚界的大新聞,麥莉[賽勒斯]用她自己獨特的方式演繹了這一點。把她的頭髮染成鉑金色肯定需要一些(非常形象化的)膽量……”——Girls Talkin Smack,2012年

曾經有一段時間,生理上的雌雄同體實際上意味著某些東西。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傑弗里斯·肯特·彼得森牧師的說法,1984年格萊美獎的前半部分“強調了過去二十年中文化意識的巨大轉變”。高度雌雄同體的音樂家男孩喬治安妮·藍妮克絲角逐最佳新人獎,而邁克爾·傑克遜橫掃七項大獎。彼得森認為,這些提名“變成了對雌雄同體和性模糊性的慶祝”。當時的其它重要的雌雄同體男性人物包括大衛·鮑伊王子埃爾頓·約翰。鮑伊最早的雌雄同體例子之一描繪在他的第三張專輯《賣世界的男人》中,該專輯於1970年發行,他在其中創造了他的雌雄同體化身齊格·星塵


當然,我們不要忘記重要的雌雄同體女性藝人,例如麥當娜辛迪·勞帕安妮·藍妮克絲所在的Eurythmics樂隊。這些女性對那一代年輕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85年1月,勞帕被Ms.雜誌評為年度女性之一,“因為她將女權主義從從眾提升到個性、叛逆和自由”。藝術家安迪·沃霍爾也趕上了雌雄同體的浪潮。根據蓋蒂博物館的說法,他經常在派對上穿異裝,並欽佩“那些一生都在努力成為完整女孩的男孩”。1981年,他合作拍攝了一組自己穿異裝的照片。

但關鍵是:生理上的雌雄同體在80年代具有創造性,因為它實際上是創新的。它確實挑戰了性別刻板印象。它讓人們開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刻板的男性和女性角色。使其如此富有創造力的不是雌雄同體的膚淺生理方面,而是它所代表的心理方面。


現代表演者直接受到80年代雌雄同體的影響,例如 Lady Gaga,他們似乎明白了這一點。Gaga 的雌雄同體和性別融合似乎代表著某種東西。正如 Gaga 告訴艾倫·德傑尼勒斯時所說,她想讓她的粉絲知道,做一個“怪胎”“沒關係”

“我在高中時沒有融入,我感覺自己像個怪胎。所以我喜歡為我的粉絲創造這種氛圍,讓他們感覺自己有一個怪胎可以和我一起玩,他們不會感到孤獨……這真的是我,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接受這一點……也許在高中時,艾倫,你感到受到歧視。就像你格格不入,你想和大家一樣,但又不是真的,在內心深處你想成為像男孩喬治那樣的人——反正我是這樣想的。所以我想讓我的粉絲知道這沒關係。有時在生活中你並不總是感覺像一個贏家,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不是一個贏家。你想做你自己……我想讓我的粉絲知道這沒關係。”

不幸的是,雌雄同體的心理方面似乎已經被這一代許多表演者所遺忘,他們認為僅僅透過他們的穿著方式、他們電臀舞的方式,或者他們所謂的“模糊界限”的方式來表達創造力和獨特性。但事實上,所有研究都表明,與創造力相關的是心理上的雌雄同體,而不是生理上的雌雄同體,或刻板的男性或女性行為表現。

心理上的雌雄同體

在 70 年代,心理學家桑德拉·貝姆認為,心理上的雌雄同體——一個人跨越性別定型的理想行為標準的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請注意,性偏好不是心理雌雄同體的標準。)貝姆認為,傳統上,社會並不鼓勵同一個人同時發展男性和女性特徵,但心理上的雌雄同體可以擴大每個人可用的行為範圍。

研究表明,雌雄同體與廣泛的積極結果相關,例如自尊、生活滿意度、婚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自我認同、父母效能、感知能力、成就動機、評估職業的認知複雜性、認知靈活性和行為靈活性。凱利和沃雷爾(1976 年)發現,雌雄同體的人是由強調認知獨立性、好奇心和能力的父母撫養長大的。

創造力呢?弗洛伊德在撰寫關於萊昂納多·達·芬奇的文章時推測,有創造力的人比其他人具有更大的跨性別認同。麥金農(1962 年)發現,有創造力的男性和女性具有被認為是異性典型的態度和興趣。

著名的創造力研究員埃利斯·保羅·託倫斯在 1963 年發表了一篇論文,表明有創造力的男孩比同齡人具有更多的女性特徵,而有創造力的女孩被認為比其他女孩更男性化。託倫斯說,“創造力,就其本質而言,既需要敏感性,也需要獨立性。”

海爾森(1967 年)發現,女性數學家越有創造力,她就越表現出以下特徵的組合:“個人主義、原創性、專注力、藝術性、複雜性、勇氣、情感、魅力和自我導向。” 顯然,這是傳統上“男性”和傳統上“女性”特徵的混合體。

亞伯拉罕·馬斯洛評論說,有創造力的人往往表現出表面上看似對立的健康平衡:自私-無私、思考-感覺、工作-玩耍和成熟-幼稚(另見“演出結束後:創意表演者的多面性”)。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對立面,就像刻板的男性和女性特徵一樣,可以被視為單個維度上的兩個點,並且可以在創造過程的不同階段在同一個人身上體驗到。

1980 年,溫斯坦和博布科發現,當智商超過約 115 時,智商與創造力不再相關,創造力是透過遠端聯想能力測試和產生聯想用途的能力來衡量的。與創造力相關的是什麼?雌雄同體。

作者提出了這種關聯的原因

“在性別刻板印象嚴重的社會中,一個人要做到雌雄同體,就需要對經驗持開放態度、靈活、接受明顯的對立面、不關心社會規範和自立——這正是創造性人士所具備的特徵。”

他們還承認,“雌雄同體和創造力不一定以直接的因果關係聯絡在一起。相反,它們是嵌入人格變數和環境歷史網路中的兩個概念。”

1981 年,哈靈頓和安德森發現,被定義為男性化或雌雄同體的參與者在創造性自我概念的衡量標準和提出物體替代用途的能力(在指示“要有創造力”時)方面得分高於傳統上被定義為“女性化”或“不可歸類”(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都較低)的參與者。

有趣的是,心理上的男性化與男性和女性的這些創造性衡量標準呈相關,但心理上的女性化與男性和女性的創造力呈相關。作者討論了這一有趣的發現

“潛在的有創造力的女性可能正在與關於什麼是和什麼不是‘適合性別’的社會觀念和傳統作鬥爭並從中受苦,而男性則在他們的創造性自我概念和努力中找到了支援和鼓勵。目前的社會趨勢是否允許兩性更靈活,從而使男性,尤其是女性更容易發展創造性的自我概念並創造性地行事,這還有待觀察。”

最近,喬恩森和卡爾森(2001 年)發現,女性化和男性化程度都高(雌雄同體)以及兩項指標都低(未分化)的參與者在創造力衡量標準上的得分高於刻板印象的女性和刻板印象的男性參與者。有趣的是,與哈靈頓和安德森的研究類似,他們發現只有男性才導致了這種互動作用。換句話說,有創造力的女性的男性化程度增強弱於有創造力的男性的女性化程度增強。


諾蘭德、埃裡克森和阿切爾(2000 年)發現,雌雄同體組在創造力、創造性態度、樂觀主義和塗鴉/亂塗亂畫的衡量標準上得分高於刻板印象型、中等型和未分化型。有趣的是,與“反刻板印象”組(表現出反刻板印象行為的男性和女性)相比,雌雄同體組在創造力方面並沒有得分更高。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建議,即反刻板印象的男性和女性可能“與他們的雌雄同體對應者具有相似的跨越傳統性別角色界限的傾向,從而積累具有更高靈活性和創造性的經驗材料作為結果。”

現在研究人員傾向於將工具性與男性化聯絡起來,將表達性與女性化聯絡起來,儘管像艾麗斯·伊格利這樣的研究人員更喜歡將這種區別視為“代理性”和“社群性”。並且對男性/女性的區分還有其他批評,例如這種區分加強了性別刻板印象,並且應該完全放棄這種區分,轉而僅使用工具性/表達性的區分。

2002 年,希特納和丹尼爾斯研究了廣泛的創造性行為。他們發現,雌雄同體的人(那些報告工具性和表達性特徵水平較高的人)傾向於報告在文學、戲劇和影片攝影方面的創造性成就高於非雌雄同體的人。


關於文學,弗吉尼亞·伍爾夫《一間自己的房間》中寫道,要成為一個理想的作家,一個人應該

“具有女性的男性化或男性的女性化……在創作藝術完成之前,女性和男性之間必須在思想上進行某種合作。必須完成某種對立面的結合。”

在這篇文章中,她讚揚了許多著名的雌雄同體作家,包括莎士比亞濟慈斯特恩考珀蘭姆柯勒律治。然而,她不確定彌爾頓瓊森華茲華斯托爾斯泰的才華,說他們“男性化氣息太濃”,以及普魯斯特,因為他“女性化氣息太濃”。

有趣的是,當希特納和丹尼爾斯控制了創意戲劇成就時,研究人員沒有發現雌雄同體與創意音樂成就之間存在關聯。這讓我認為,決定雌雄同體/音樂聯絡的關鍵因素是音樂表演的戲劇性程度。看看雌雄同體與大提琴和長笛表演的相關性是否與搖滾明星表演一樣,這將很有趣。

同樣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工具性與商業冒險創造力以及靈活的認知風格呈正相關,而雌雄同體與商業冒險創造力相關(但雌雄同體與認知靈活性略有相關)。研究人員指出

“為了獲得相當的權力和地位,在男性主導的環境中工作的女性通常必須抑制她們的表達性並表現出高度的工具性。”

研究人員引用洛伯(1998 年)的話說:“為了獲得資深男性的支援,一位資深女性最終可能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即透過證明她和男人一樣來為女性挺身而出。”

他們的發現無疑發人深省,並表明,由於社會期望,雌雄同體的女性可能更容易在更“藝術”的領域而不是在更以商業為導向的領域展示她的創造力。

所有這些研究表明,心理上的雌雄同體與積極的結果相關,包括與維持社會關係(例如,婚姻滿意度)、心理健康、生活滿意度、樂觀、安全的身份感和創造力相關的結果。儘管在這些研究中,精確的因果方向並不總是清楚(也許雌雄同體的人具有更高的創造力驅動力,或者參與創造力會增加雌雄同體)。

然而,毫無疑問,我們越是允許人們表達他們獨特的自我,並在心理和生理上跨越刻板的性別界限,我們就會從他們身上獲得更多的創造力。此外,這項研究表明,我們很可能正在限制社會成員的全部潛力,例如,雌雄同體女性在女性不宜表現出刻板男性特徵的領域工作的情況。


但是,如果我們超越膚淺的生理衝擊價值,關注潛在的心理現實,並從 80 年代的偉人那裡獲得啟示,那麼這一切才會變得顯而易見。

參考文獻

Harrington, D.M., & Anderson, S.M. (1981). Creativity, masculinity, femininity, and three models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 744-757.

Helson, R. (1967). Sex differences in creative sty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5, 214-233.

Hittner, J.B., & Daniels, J.R. (2002). Gender-role orientation, creative accomplishments and cognitive style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6, 62-75.

Jonsson, P., & Carlsson, I. (2000). Androgyny and creativity: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balanced sex-role and creative functioning.Scanda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1, 269-274.

Kelly, J. A., & Worrell, L. (1976). Parent behaviors related to masculine, feminine, and androgynous role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4, 843-851.

Lorber, J. (1998). Guarding the gates: The micropolitics of gender. In D. L. Anselmi & A. L. Law (Eds.), Questions of gender: Perspectives and paradoxes (pp.607-628). Boston: McGraw-Hill.

MacKinnon, D. W. (1962). The nature and nurture of creative tal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17, 484-495.

Norlander, T., & Erixon, A. (2000).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and creativity: Dynamics of gender-role and personality trait.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8, 423-436.

Torrance, E.P. (1963). Education and the creative potential.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Weinstein, J.B., & Bobko, P. (198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ity and androgyny when moderated by an intelligence threshold.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4, 162, 166.

感謝 Caitlin Shure 和 Rebecca McMillan 對本文早期草稿提出的寶貴反饋。本文的部分內容最初發表在Psychology Today 部落格上,日期為 2009 年 12 月 2 日。

Scott Barry Kaufman is a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exploring the depths of human potential. He has taught courses on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ell-being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Y.U.,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elsewhere. He hosts the Psychology Podcast and is author and/or editor of nine books, including Transcend: The New Science of Self-Actualization,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with Carolyn Gregoire), and 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 Find out more at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In 2015 he was named one of "50 groundbreaking scientists who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by Business Insider. He wrote the extremely popular Beautiful Minds blog for 大眾科學 for close to a decade. Follow him on X.

More by Scott Barry Kauf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