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幾年前,我很幸運地受邀參加了一次偉大而優秀的人們的聚會:藝術家和科學家、作家和事物發現者。我感覺他們隨時會意識到我不配待在那裡,在這些真正做出過一番事業的人們中間。”
“在那裡待的第二或第三個晚上,我站在大廳的後面,當時正在進行一場音樂表演,我開始和一個非常友善、有禮貌的老紳士聊天,聊了很多事情,包括我們共有的名字。然後他指著大廳裡的人們,說了一些這樣的話,‘我只是看著所有這些人,然後我想,我到底在這裡做什麼?他們做出了令人驚奇的事情。我只是被派到這裡。’”
“我說,‘是的。但你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我想這算得上一些成就。’”
“我感覺好了一些。因為如果尼爾·阿姆斯特朗都覺得自己像個冒名頂替者,也許每個人都這樣。也許根本沒有真正的成年人,只有那些努力工作、又有點幸運、感覺自己有點力不從心的人,我們所有人都在盡力做到最好,而這才是我們真正能期望的。”
-- 尼爾·蓋曼
“冒名頂替現象”一詞是由寶琳·克蘭斯和蘇珊娜·伊姆斯在 1978 年提出的,用來描述一群事業有成的高成就女性的內心體驗,她們儘管在學術和職業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卻仍然覺得自己很虛偽。後來被稱為“冒名頂替綜合徵”,其定義的特徵是覺得自己是個騙子——認為別人對你的看法比真實情況和應有的情況要好。
當然,我們大多數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會經歷冒名頂替綜合徵,有時會認為自己沒有別人認為的那麼能幹,不值得取得這些成就,並擔心如果自己的“真實”能力被曝光,別人會如何反應,這都是很正常的。儘管如此,與其他特質一樣,冒名頂替綜合徵也呈正態分佈,有些人會在日常生活中更頻繁地經歷冒名頂替綜合徵。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表明,這很重要。那些報告說自己有高頻率冒名頂替傾向的人,更容易產生持續的 羞恥感(而不是內疚感)、抑鬱,甚至 自殺念頭。這些人往往會拒絕讚揚,淡化積極評價的真實性,並以維持自己冒名頂替感的方式行事。例如,他們會將成功歸咎於能力以外的因素,例如運氣、天時地利,或僅僅是努力工作。更重要的是,那些有冒名頂替傾向的人往往會採取 自我妨礙策略,主動採取破壞自己表現的行為。
冒名頂替綜合徵存在明顯的自我展示因素。我們是非常社會性的物種,我們經常試圖操縱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以獲得最佳的人際交往利益。冒名頂替綜合徵可能是一種非常適應性的自我展示策略。畢竟,聲稱自己的能力低於表面上的水平,可能會降低別人的期望,從而促使他們鼓勵你,並在你失敗時保護你的形象,並在你成功時誇大你的表現的影響。
事實上,研究表明,那些在冒名頂替綜合徵方面得分較高的人,在公共場合表達的對自己和自己表現的看法往往不如他們私下認為的那樣積極。事實上,那些報告說自己有高水平冒名頂替綜合徵的人,當別人對他們有非常積極的印象時,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困擾,如果你真的覺得自己是“冒名頂替者”,這才是你會期望的情況。
當我在閱讀有關冒名頂替綜合徵的這篇引人入勝的文獻時,我意識到冒名頂替綜合徵的許多看似矛盾的特徵,與那些在一種特別矛盾的自戀形式中得分很高的人的行為驚人地相似:脆弱型自戀。
自戀的兩面
心理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區分“外顯”型自戀和更“隱蔽”型自戀。大多數人對自大型自戀者非常熟悉,他們的特點是他們傲慢、自誇、吵鬧的行為,要求成為關注的焦點。精神病學家格倫·加巴德將自大型自戀者描述為“不自覺的”,因為他們往往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他們說話時彷彿在對著一大群人講話,很少與人建立眼神交流,通常都看著周圍人的頭頂。”
自大型自戀的核心特徵包括暴露癖、專制、對權力的宏大幻想、尋求讚譽、操縱、剝削、權利意識、缺乏同情心、傲慢和尋求刺激。以下是一些衡量自大型自戀的條目
我喜歡成為聚會上最受歡迎的人。
我傾向於掌控大多數情況。
我經常幻想擁有大量的成功和權力。
我渴望偉大。
我可以遊刃有餘地進出任何事情。
我會把人當作工具來提升自己。
我認為規則對我的約束不如對別人的約束那麼大。
我通常不太關注別人的痛苦。
我是一個優秀的人。
為了獲得我的“刺激”,我幾乎會嘗試任何事情。
然而,存在一種更安靜的自戀表現形式,其特點是對輕微的怠慢極為敏感,並對自己宏大的幻想感到深深的羞恥,這導致這些人迴避成為關注的焦點。有時被稱為“脆弱型”或“過度警惕型”自戀者,這些人對別人如何對待他們極其敏感,在人格特質神經質方面得分極高。脆弱型自戀的核心特徵包括高度脆弱的自尊、持續的羞恥感、隱藏自我、迴避反饋、受到批評時的憤怒、對獲得認可的宏大幻想,以及不信任他人善意的意圖。以下是一些捕捉脆弱型自戀的測試條目
我經常感到需要別人的讚美才能確定自己。
當我意識到自己在某件事上失敗時,我會感到羞辱。
當別人瞥見我的需求時,我會感到焦慮和羞愧。
當人們沒有注意到我是多麼優秀的人時,我會感到惱火。
有時我會避開人們,因為我害怕他們不會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去做事。
我經常幻想我的成就得到認可。
當有人為我做一些好事時,我想知道他們想從我這裡得到什麼。
兩種形式的自戀——自大型和脆弱型——都具有共同的核心特徵,包括過度的自我關注、權利意識、人際對抗和宏大的幻想。事實上,那些表現出脆弱型自戀特徵的人,經常會以其私下裡對優越性的宏大幻想讓別人感到驚訝!
為了探究這兩種自戀形式與臨床相關結果之間的關係,我和我的同事評估了自戀(包括脆弱型和自大型)與一系列與精神病理學、幸福感和真實性相關的結果之間的關係。
我們發現了什麼?
冒名頂替綜合徵和自戀
正如預期的那樣,冒名頂替綜合徵與脆弱型自戀密切相關(r= .72, p < . 01)。以下是冒名頂替綜合徵測試中出現的一些條目
有時我害怕自己會被發現真實的身份。
我傾向於覺得自己像個騙子。
我害怕對我重要的人可能會發現我沒有他們認為的那麼能幹。
有時我害怕別人會發現我真正缺乏多少知識或能力。
在某些情況下,我感覺自己像個“偉大的偽裝者”;也就是說,我沒有別人認為的那麼真誠。
脆弱型自戀和冒名頂替綜合徵都與不真實的其它指標有關,包括自我意識薄弱、自我疏遠以及高度接受他人的外部影響。看來,冒名頂替綜合徵與一系列與失去自我意識和在世界上做出真實反應相關的行為相關。雖然這些結果之前沒有被記錄下來,但它們是預期的。然而,我們對自大型自戀的發現真的讓我們感到驚訝。
之前的研究將自大型自戀描述為“自戀的快樂面孔”。與之前的研究一致,我們發現(與脆弱型自戀不同)自大型自戀與較低水平的精神病理學,甚至更高水平的生活滿意度相關。雖然在自大型自戀方面得分高的人可能會讓別人不快樂,但他們似乎對自己的人生非常滿意。
然而,雖然自大型自戀者感到快樂,但我們發現他們不太可能真實或過上以目標為導向的生活。自大型自戀與不真實的各種指標有關,包括冒名頂替綜合徵的報告,以及較低水平的目標感。雖然相關性不如脆弱型自戀那麼強,但相關性仍然相當大。
經過進一步思考,這些發現是合理的。如果冒名頂替綜合徵是一種自我呈現策略,那麼脆弱型和自戀型人格都與這種策略相關是合理的。 這兩種自戀的核心都是為了調節對自尊的需求。 脆弱型自戀者迫切需要避免被拒絕以及可能會證實他們內心深處自卑的反饋,而誇大型自戀者則迫切需要避免任何暗示他們可能不像他們認為的那樣優越和強大的跡象。
雖然誇大型自戀的極端自信可能對低幸福感起到保護作用,但無論是脆弱型自戀還是誇大型自戀得分高的人,他們的反應都不是真實的;他們都在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來管理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因此,他們都失去了靈魂。
從冒名頂替綜合徵到真實性
德國精神分析學家卡倫·霍妮從“魔鬼的契約”的角度來看待不真實和自我異化,她認為“放棄自我相當於出賣自己的靈魂。” 不幸的是,很多人都患有嚴重的冒名頂替綜合徵,他們經常避免充分表達自我,因為他們害怕這樣做會被別人如何看待。
然而,這種對自我呈現的過度關注會帶來各種適應不良的後果。 我們發現,冒名頂替綜合徵與健康的自尊、自我接納、自主性、對環境的掌控、個人成長、與他人的積極關係、人生目標感和生活滿意度呈強烈的負相關(見表 S7)。
儘管如此,我認為這些發現可以為健康成長和發展提供啟示。在我們的論文中,我們討論了我們發現的一些臨床意義,但我認為最明顯的意義是,通往幸福和美好生活的道路不是鋪滿對自我呈現的過度關注,而是鋪滿真實性。
需要明確的是:這些結果並沒有否定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大多數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經歷冒名頂替感或懷疑自己給他人留下理想印象的能力。 相反,它們表明,無論我們身處冒名頂替綜合徵曲線上的哪個位置,實現最佳自我的一個潛在途徑是減少對他人如何看待你的過度關注。 不要擔心自己是冒名頂替者; 擔心自己是否真實。
© 2018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版權所有
致謝:感謝我的合著者 Brandon Weiss、Joshua Miller 和 W. Keith Campbell 對本文的重大貢獻。請注意,Brandon Weiss 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在撰寫研究結果方面應與我享有同等功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