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識分子是否正面臨意義危機?

智力天賦與人生意義之間存在什麼關係?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智力與意義之間的聯絡。高智商的人往往對世界持批判態度,避免依賴積極的錯覺。雖然這些技能讓你在學校裡獲得讚譽,但它們在當今世界真的受到重視嗎?從軼事來看,我與許多非常聰明的人交談過,他們在這個充滿分裂,缺乏細緻入微、綜合性思考的公共討論氛圍中,感到深深的意義缺失。

科學對此怎麼說?不幸的是,關於這個主題的系統性研究並不多,因為大多數關於智力天賦的研究都是針對兒童進行的。當在成年人中研究智力時,重點往往是成就的標誌,例如職業成功公眾認可的成就。因此,我在這篇文章中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嘗試根據現有的少量證據得出一些總體模式。

在我最近為我的專欄撰寫的這篇文章中,我報道了一項最近的研究,該研究報告稱,在普通人群中,智商與幸福感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然而,就像生活中的大多數事情一樣,魔鬼藏在細節中。該研究的作者慷慨地向我提供了進一步的資料,表明如果你將幸福感分解為不同的因素,那麼智商與“對環境和人際關係的滿意度”之間的相關性是智商與“方向感和成就感”之間相關性的三倍以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一發現突出了幸福和人生意義之間的關鍵區別。雖然幸福和生活滿意度更多地與獲得你想要的東西和感覺良好有關,但意義更多地與發展個人身份、表達自我以及有意識地整合一個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經歷有關。

我越深入研究文獻,就越意識到該領域一直專注於將“卓越”和“幸福”作為智力天賦個體的重要成果,幾乎完全忽略了意義。甚至試圖研究智力天賦成年人的研究數量也極其稀少。正如安德烈·塞科夫斯基和瑪爾戈扎塔·謝坎斯卡指出的那樣,“在過去100年中出現的眾多關於天才的出版物中,只有13-14.2%涉及成年人。”

然而,我發現了一項值得注意的研究。伊迪絲·波萊特和塔蒂亞娜·施內爾招募了來自奧地利和德國的三組參與者。他們的天賦潛力組由198名門薩會員組成。門薩會員資格授予在公認的標準智力測試中得分在第98百分位或更高的人。*他們的成就天賦組由141名奧地利學術獎獲得者組成,他們在高中、大學和博士階段獲得學術榮譽。最後,為了他們的對照組,他們招募了136名既沒有被貼上“智力天賦”標籤也沒有在學業上取得高成就的奧地利居民的隨機樣本。在所有三組中,他們評估了有意義的程度以及他們生活的其他方面。

他們最驚人的發現是,與成就天賦組和對照組相比,天賦潛力組的有意義程度和主觀幸福感顯著降低。此外,與成就天賦組相比,天賦潛力組報告了更多在學校裡令人沮喪的經歷,並且他們認為工作意義和樂趣都少得多。

研究人員還發現,與成就天賦組相比,天賦潛力組遵循不同的意義之路。在天賦潛力組中,創造力(為更大的利益和未來世代的參與)是人生意義的最強預測因素。相比之下,有意義的工作是成就天賦組中人生意義的最核心預測因素。有趣的是,自我同情成為兩組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感的重要貢獻者:與對照組相比,兩個天賦組都從自我同情中受益更多。

啟示

這些發現具有許多含義,我認為這為我們理解意義與智力天賦之間的聯絡增加了一些重要的細微差別。首先,它們支援對天賦的兩種不同概念化之間的區別:作為潛力的天賦和作為成就的天賦。*事實上,當前全國資優兒童協會(NAGC)的天賦定義包括這兩種概念

“天賦個體是指在某個或多個領域表現出卓越的能力水平(定義為推理和學習的傑出能力)或能力(記錄在案的前10%或更罕見的表現或成就)的人。”

可以肯定的是,能力與勝任力高度相關。但這些相關性遠非完美,出於某些實際目的,區分能力和勝任力是值得的。**首先,正如我所說,這種區別承認許多人有能力達到比根據他們的智商分數預測的更高的勝任力水平。

但更與當前研究相關的是,這種區別還認識到,這些不同的天賦概念化可能與體驗天賦並將其實現的不同方式有關。正如這項研究的作者塔蒂亞娜·施內爾告訴我的那樣:“雖然一些[智力天賦個體]在學校裡感到被賞識,設法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感到快樂和滿足,但另一些人在學校裡沒有得到賞識,在社會/工作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並且不那麼快樂和滿足。”

擁有高水平的認知複雜性並不能保證一個人實際上會有動力利用他們的認知能力。高成就更可能與高水平的動機有關。此外,雖然高成就者可能更受外部成功標誌的激勵,但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那些智力水平極高的人更有動力去創造對世界具有持久價值的東西。

自我同情的發現也與此相關,因為許多高智商的孩子可能會因為他們被貼上“天才”的標籤而感到有太大的壓力去達到社會期望。正如卡羅爾和查爾斯·霍拉漢指出的那樣,被貼上“天才”的標籤可能會導致不切實際的高成功期望,而這可能會因此而加劇自我貶值。這種壓力可能會使聰明人更有可能對自己施加過大的壓力,以實現他們的潛力。培養更多的自我同情可能是對抗這些壓力的一種保護因素。霍拉漢認為,幫助有天賦的人“在一個平衡和現實的視角內欣賞和接受他們的成就”可能會增加他們的自我同情,從而增加人生的意義和幸福感。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需要在我們的社會中進一步研究和討論。馬丁·沃拉切克發現85個國家的國家智商與國家自殺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此外,他對著名的特曼天才基因研究的重新分析發現,在平均智商為151的參與者群體中,一生的自殺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四倍。有趣的是,霍拉漢夫婦也重新分析了特曼的資料,發現那些在年輕時就知道自己是特曼“天才”研究的一部分的參與者,不太相信他們在中年時期已經發揮了自己的智力能力,並且不太可能在80歲時擁有高水平的心理幸福感。

需要明確的是:我並不是說整個範圍的智力水平通常都與適應不良有關。相反,我認為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智力是抵禦生活中許多不可避免的變遷的保護因素。然而,我確實認為有證據表明,當我們為他們設定成年期望,即他們必須取得高成就,或者我們不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實現自我實現和為社會做出貢獻時,我們辜負了我們最有認知天賦的學生。在當今兩極分化的世界中,普遍缺乏細微差別以及公開和誠實的批判性討論,我還認為,大量有智力天賦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知道自己很聰明,但想知道:為了什麼

--

* 當然,這項研究的一個主要侷限性是對天才人群的預先選擇。MENSA(門薩)的成員很可能因為他們自身獨特的困境而尋求會員資格,並與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聯絡。雖然這是這項研究的真實侷限性,但至少這是一個真實地嘗試去關注智力超常的成年人這個被低估的群體,這個群體很難研究,因為他們在一般人群中統計學上非常稀少。畢竟,對於一個非預先選擇的樣本,您需要對 5,000 人進行智商測試,才能獲得一個在 98% 百分位以上的 100 人樣本!

** 對於另一種觀點,請參閱 Scott Peters 的這篇文章,他在文中認為,在為資優學生選擇學術干預措施時,聰明與資優的區別是不必要的。

Scott Barry Kaufman is a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exploring the depths of human potential. He has taught courses on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ell-being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Y.U.,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elsewhere. He hosts the Psychology Podcast and is author and/or editor of nine books, including Transcend: The New Science of Self-Actualization,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with Carolyn Gregoire), and 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 Find out more at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In 2015 he was named one of "50 groundbreaking scientists who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by Business Insider. He wrote the extremely popular Beautiful Minds blog for 大眾科學 for close to a decade. Follow him on X.

More by Scott Barry Kauf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