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現代雙重過程理論的創始人西摩·愛潑斯坦(1925-2016)

向傳奇人物致敬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你們大多數人都聽說過卡尼曼的雙重過程理論。“系統1”和“系統2”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但鮮為人知的是,卡尼曼的理論是建立在一位巨人的肩膀上的:西摩·愛潑斯坦。他的認知-體驗自我理論(CEST)根植於他1973年的論文“重新審視自我概念或關於理論的理論”。該理論用一種更具適應性、但仍具有情感的體驗系統取代了弗洛伊德的非理性和攻擊性無意識(請參閱愛潑斯坦發給我的時間線,該時間線追溯了他CEST理論的發展與隨後的雙重過程理論的關係)。根據愛潑斯坦的說法,我們最原始的情感體驗不應該被壓抑、拋棄或控制,而是成為一個完全整合的人所必需的。

自那時以來,大量證據支援了這樣一種觀點,即體驗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相互作用對於最佳的個人成長和創造力至關重要。正如愛潑斯坦在私人交流中告訴我的那樣:

“那些在兩種思維方式上都很出色的人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他們擁有科學家的頭腦和詩人的情感。換句話說,他們兼具兩種思維方式的積極特徵,並且沒有它們的消極特徵,因為這些消極特徵會被另一種思維方式所控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上週五,5月20日,西摩·愛潑斯坦因自然原因安詳去世(見訃告)。他享年91歲。愛潑斯坦的工作對我對人類智慧的思考產生了重大影響。事實上,我提出我的人類智慧的雙重過程理論的主要靈感來自於他1994年的論文“認知無意識和心理動力無意識的整合”,這是我在研究生院首次接觸到的。在閱讀完那篇論文(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天)後,我給愛潑斯坦發了郵件。令我高興的是,他做出了積極的回應,並引發了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討論。我覺得我們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聯絡,每當有人過多地談論卡尼曼的雙重過程理論時,我都會感到有責任提及它的根源。

因此,在2014年,當他問我是否願意為他即將出版的關於他的理論對宗教和世界和平的影響的著作撰寫前言時,我自然感到非常榮幸。這是我寫的前言,我知道他很欣賞。它發自內心。我與您分享,以紀念他的遺產。此外,您還可以在我的播客中聽到我上週與他的最後一次聊天。

安息吧,西。感謝您對該領域和我的人生產生的巨大影響。

前言

我仍然清楚地記得我在研究生院首次接觸西摩·愛潑斯坦的認知-體驗自我理論的那一刻。我當時坐在院子裡,在陽光明媚的夏日裡,閱讀著論文《認知無意識和心理動力無意識的整合》(愛潑斯坦,2004年)。在我的認知心理學訓練中,我一直專注於與認知控制相關的變數,例如智商、工作記憶和刻意獲取專業知識。然而,我越來越感覺到認知心理學文獻中遺漏了一些重要的東西。

當我坐在那裡閱讀愛潑斯坦關於適應性“體驗系統”的文章時,該系統將認知科學家討論的平淡、冷靜的認知無意識與主要由享樂主義、衝動、聯想和情感衝動組成的弗洛伊德式無意識整合在一起,我感覺好像天堂打開了,我充滿了狂喜。或者這可能只是我的體驗系統。

無論如何,我非常感謝愛潑斯坦提出了一個更為平衡的觀點,即擁有多條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成本和收益。在他的著作《思考,快與慢》中,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區分了緩慢的“系統2”和快速的“系統1”。許多這本書的讀者可能沒有意識到,卡尼曼對這兩個系統的區分源於由西摩·愛潑斯坦開創的現代雙重過程理論。根據愛潑斯坦的說法,“體驗系統”(類似於卡尼曼的系統1)是一個自動的、聯想的學習系統,它透過從直接經驗中學習來適應性地運作。這是一個與其他高等動物共享的系統。畢竟,我們不也是高等動物嗎?因此,檢驗一種行為是否受體驗系統支配的一個方法是,你的狗或貓是否能做到這一點。

相比之下,愛潑斯坦的“理性系統”(類似於卡尼曼的系統2)透過主要以語言形式進行的有意識的邏輯分析來運作。重要的是,這兩個系統彼此並行工作,並且這兩種思維模式都具有優點和缺點,具體取決於人和情況。所有行為都被認為受這兩個系統的綜合影響所支配,它們的相對貢獻從微不足道到幾乎完全影響不等。愛潑斯坦的理論非常重要,因為認知科學家傾向於關注體驗系統的易錯性(因為他們主要關注理性決策的結果),而臨床心理分析師則傾向於過於關注體驗系統的非理性、個人有害的情感方面。

在愛潑斯坦1994年發表在《美國心理學家》雜誌上的開創性論文中,以及自那以來的其他論文中,他將他的理論與心理學的許多不同領域結合在一起——從認知風格(理性與體驗)的個體差異,到臨床應用(如抑鬱症),到基本需求和信念(對安全、自尊、穩定和連貫的自我概念系統的需求),再到不同認知模式在整個生命週期的發展。愛潑斯坦的理論所實現的整合主要透過一個有趣的考慮來實現,即儘管體驗系統是一個自動的、聯想的學習系統,但它所學習的不僅僅是單一的行為,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還學習了隱含的信念和需求,而這些信念和需求通常在意識之外表現出來。

但愛潑斯坦最偉大的整合是當前的這本書。從歷史上看,宗教既是人類最高興的源泉,也是其最黑暗行為的源泉。在不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情況下,愛潑斯坦以一種非常平衡的方式突出了宗教信仰的優點和有害因素。在此過程中,愛潑斯坦明確指出,那些可能解釋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及其一些更黑暗表現的相同的體驗過程,也可能正是為我們提供愛、溫暖和聯絡的相同系統。

最重要的是,愛潑斯坦的平衡方法明確指出,和平與理解的答案不一定是徹底根除宗教和靈性。一些現代無神論作家最近主張採用純粹理性的生活方式,讚揚證據和邏輯的優點。但正如愛潑斯坦正確指出的那樣,理性系統只是有效思維方式之一。不能保證完全用理性思維取代體驗性思維會帶來一個更富有同情心、更關愛的世界。理性思維也可能依賴於錯誤的邏輯。事實上,忽視體驗系統的有效性可能會導致更多偏見,因為理性系統經常從體驗系統中獲取資訊來為其自身的目的辯護。其次,用純粹理性的真理觀取代宗教是否會像宗教信仰對某些人所做的那樣,為所有人提供相同的身份來源、幸福感、目標感、和諧感和內心平靜,這一點並不明顯。愛潑斯坦理論的主要貢獻之一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各不相同。可能給一個人帶來安慰的東西可能根本無法給另一個人帶來安慰。

唯一可以保證的是——無論好壞——我們至少有兩種資訊處理模式影響著我們所做的幾乎所有事情。建立一個更加合作、關愛的世界的唯一希望可能不是擺脫宗教信仰,而是更廣泛地觸及衝突和刻板印象的根本原因。這本書是朝著這個目標邁出的重要一步。透過揭示宗教信仰的引人入勝的本質的原因,以及我們可以建設性地利用宗教來強調愛、善良和與宇宙的統一的方式,而不是將其作為分裂和不和諧的根源,希望宗教經過適當的修改,可以為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賓夕法尼亞大學

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2014年11月2日

Scott Barry Kaufman is a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exploring the depths of human potential. He has taught courses on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ell-being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Y.U.,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elsewhere. He hosts the Psychology Podcast and is author and/or editor of nine books, including Transcend: The New Science of Self-Actualization,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with Carolyn Gregoire), and 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 Find out more at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In 2015 he was named one of "50 groundbreaking scientists who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by Business Insider. He wrote the extremely popular Beautiful Minds blog for 大眾科學 for close to a decade. Follow him on X.

More by Scott Barry Kauf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