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明天,費米實驗室的特瓦特隆粒子加速器將關閉。 這次結束不會有任何盛大的儀式:加速器操作員將只是停止向機器注入新的質子和反質子。 剩下的少量粒子將在加速器中繼續執行,直到每秒碰撞次數降至低於可用水平,之後剩餘的粒子將被轉移到一個金屬靶。 這個過程與年度維護停機時使用的過程相同,但這次將不會再重啟。 到十二月底,環繞加速器隧道的數千個超導磁體將從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升溫,然後被移除,加速器的其餘部分也將被清除氣體和液體,並被拆除。 對於這以科學之名粉碎粒子26年的裝置來說,這是一個相當低調的結局。
從第一個磁體的安裝到最後幾次碰撞,特瓦特隆一直是一項重大的工程成就,也是粒子物理學家深入研究大量新科學的源泉。 即使在關閉之後,費米實驗室 CDF 和 DZero 實驗的科學家們將繼續分析特瓦特隆的資料,並且很可能會以比加速器執行時更高的速度發表論文,至少在幾年內是這樣。
為了紀念這次關閉,友好的費米實驗室人員製作了特瓦特隆歷史的互動時間軸。 您可以在此處檢視時間軸。 要了解在那裡取得的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的更多細節,請繼續閱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1995年3月2日
就在 CDF 對撞機探測器見證首次質子-反質子碰撞十週年紀念日之前,DZero 和 CDF 實驗都向《物理評論快報》提交了論文,詳細介紹了他們對一種新粒子——頂夸克的發現。 這項發現是在費米實驗室的研討會上宣佈的,並在同一天釋出了新聞稿。
粒子物理學家認為夸克應該成對出現,自 1977 年在費米實驗室發現其較小的夥伴底夸克以來,一直在尋找頂夸克。 CDF 實驗在 1994 年看到了頂夸克的跡象,但沒有足夠的資料來確定它是否存在。 一旦收集和分析了更多資料,並且 DZero 實驗進行了自己獨立的調查,就發現了頂夸克存在的明確訊號,使兩個小組都能夠肯定地說他們已經看到了它。
頂夸克是我們迄今為止觀察到的最重的基本粒子,遠遠超過其他粒子。 它比最輕的夸克——上夸克——重 10 萬倍,質量與金原子大致相同,但體積要小得多。 它的質量是它成為最後一個被發現的夸克的原因:粒子的質量越大,在粒子加速器中產生它所需的能量就越高。 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之前,特瓦特隆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達到產生頂夸克所需高能量的加速器。
要產生頂夸克,質子和反質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碰撞。 有時,這會導致頂夸克的產生,頂夸克總是與反夸克一起出現。 這對粒子不會停留太久,會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衰變成較輕的粒子。 一連串的衰變通常會導致物理學家稱之為噴注的粒子爆發。 鑑於頂夸克的壽命很短,在海量資料中找到頂夸克的特徵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物理學家轉而尋找它的衰變產物。 一個頂-反頂夸克對會衰變成兩個 W 玻色子(介導弱核力的力粒子)和兩個底夸克(頂夸克的小夥伴)。 反過來,其中一個 W 玻色子變成μ子和中微子對,另一個變成上夸克和下夸克對。 然後,上夸克和下夸克衰變成噴注,緊隨其後的是以相同方式衰變的底夸克。 因此,尋找頂夸克時要尋找的特徵是:一個μ子、一箇中微子和四個噴注。
CDF 和 DZero 實驗分別觀察到大約十個頂-反頂夸克對,這足以讓他們確信這些事件不僅僅是看起來像頂夸克的東西,而是真真切切的頂夸克。
在發現後的幾年裡,特瓦特隆的科學家們已經能夠高精度地確定頂夸克的質量。 這不僅有助於加強我們對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認識,還有助於完善我們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想法——希格斯玻色子是標準模型中唯一尚未被發現的粒子。 既然特瓦特隆即將關閉,那麼繼續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的任務將由大型強子對撞機來承擔。
參考文獻
CDF 合作組。(1995)。 在費米實驗室對撞機探測器中觀察到的 p¯p 碰撞中頂夸克的產生。《物理評論快報》,74(14), 2626-2631。 DOI: 10.1103/PhysRevLett.74.2626
DZero 合作組,Abachi, S., & et al. (1995)。 在 s= 1.8 TeV 的 pp¯ 碰撞中尋找高質量頂夸克的產生。《物理評論快報》,74(13), 2422-2426。 DOI: 10.1103/PhysRevLett.74.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