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吞噬紅巨星形成的藍離散星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自1953年首次被觀測到以來,被稱為藍離散星的異常恆星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它們比應有的更熱更亮,也年輕得多。現在,它們再次給試圖弄清它們來源的天文學家們製造了麻煩。

當天文學家從地球(或軌道)觀測恆星時,他們可以測量兩個屬性:恆星的顏色和星等。星等是衡量從這裡看一顆恆星有多亮的指標,因此並非恆星的固有屬性。但是,如果我們知道恆星的距離和星等,我們就可以計算出它的光度——它真正的亮度。天文學家還可以根據恆星的顏色計算出它的溫度。任何觸控過“紅熱”物體的人都會意識到顏色和溫度是相關的,恆星也是如此。最熱的恆星是藍色的,最冷的恆星是紅色的,但顏色光譜在這兩者之間貫穿整個範圍——恆星可以是藍色、白色、黃色、紅色或介於兩者之間的任何顏色。

天文學家使用恆星的光度和溫度將其繪製在赫羅圖上(如下面可愛的簡筆畫所示)。在任何星團中,大多數恆星都將沿著赫羅圖的中間部分,即主序帶上。主序帶是恆星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所處的位置;我們的太陽目前就在主序帶上,已經存在了不到 50 億年,還剩下相同的時間。一旦恆星耗盡了所有的氫,它就會離開主序帶——它在“轉折點”處這樣做——並演變成紅巨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所有不同顏色的恆星都位於主序帶上。主序帶上最藍、最熱的恆星標誌著“轉折點”——過了那個點,我們就進入了離散星的領域。

藍離散星比星團中的其他恆星年輕得多,質量也大於主序帶“轉折點”處的恆星。它們的形成無法用我們通常的恆星形成理論來解釋。

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天文學家就開始思考這些異常恆星的解釋。1964 年,天文學家威廉·麥克雷提出,藍離散星是在近密雙星系統中產生的,其中一顆恆星已經演變成巨星,而另一顆恆星仍在主序帶上。

在雙星系統中,兩顆恆星圍繞一個共同的質心執行。恆星之間的距離會變化,具體取決於它們在軌道上的位置。在近密雙星系統中,恆星彼此足夠接近,以至於每顆恆星都可以影響另一顆恆星的外層大氣。

在麥克雷的論文中,他提出藍離散星是在巨星表面的物質被拉向其較小的伴星時產生的。然後,伴星隨著從巨星那裡竊取越來越多的物質而增長,最終使巨星沒有了外層。巨星坍縮成白矮星,而伴星現在比主序帶“轉折點”處的恆星更大、更亮、更熱——它就是一顆藍離散星。

然而,現在最強有力的理論似乎是藍離散星是在恆星碰撞時形成的。

這兩個假設都可以透過尋找白矮星作為藍離散星的伴星來檢驗。碰撞形成可能會產生更大的伴星,但從巨星質量轉移產生的伴星幾乎肯定會導致白矮星。然而,如果你試圖尋找藍離散星旁邊的白矮星,你很快就會遇到一個問題:它們太小太暗,無法直接觀測到。天文學家不得不找到一些間接搜尋白矮星的方法。

艾倫·蓋勒羅伯特·馬修,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正是這樣做的。

蓋勒和馬修觀察了星團 NGC 188 中的藍離散星。該星團中 16 顆藍離散星中的 12 顆具有極長的軌道週期——繞其雙星伴星執行需要三年以上。除了兩顆之外,所有星的週期都超過 100 天,因此這些長週期藍離散星是蓋勒和馬修關注的物件。

透過觀察這些藍離散星的光線隨時間的變化,蓋勒和馬修能夠證實它們確實有雙星伴星。下一步也是更棘手的一步是找出這些伴星的質量。透過假設伴星質量遵循特定的分佈,他們能夠比較藍離散星的光線變化(由繞其伴星執行引起),並得出伴星的質量分佈。

他們的結果表明,藍離散星伴星的平均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一半。總的來說,伴星質量與這個平均值相差不大。這隻說明了一件事:NGC 188 星團中的所有藍離散星都是透過質量轉移形成的,而不是透過碰撞形成的。

為了根據當前的理論檢驗他們的觀測結果,蓋勒和馬修啟動了 NGC 188 星團的模擬,使用了當前關於恆星演化的知識(包括雙星系統中的恆星演化),並儘可能多地基於真實的觀測引數。在快速經歷了 70 億 (7,000,000,000) 年的演化後,模擬結果與 NGC 188 幾乎完美匹配。

然而,當他們仔細觀察模擬的藍離散星時,他們發現其中大約一半是透過質量轉移形成的,另一半是透過恆星之間的碰撞形成的。但這與他們對 NGC 188 中真實藍離散星的觀測結果不符。在 NGC 188 中,所有的藍離散星都是透過質量轉移形成的。

蓋勒和馬修也無法完全排除 NGC 188 中一些藍離散星是由三星系統中的恆星合併形成的假設。然而,他們認為這不太可能,並希望一旦有機會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 NGC 188,就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他們希望哈勃望遠鏡的觀測能夠讓他們直接探測到來自白矮星的光。

那麼,模擬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又是為什麼呢?蓋勒和馬修的結果表明,我們關於恆星演化的理論,至少當恆星彼此靠近時,可能需要進行一些調整。像往常一樣,答案似乎是:這比我們最初想象的要複雜一些。

參考文獻

Geller AM, & Mathieu RD (2011). A mass transfer origin for blue stragglers in NGC 188 as revealed by half-solar-mass companions. Nature, 478 (7369), 356-9 PMID: 22012393

Kelly Oakes has a master's degree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and a degree in physics, both from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She started this blog so she could share some amazing stories about space, astrophysics, particle physics and more with other people, and partly so she could explore those stories herself.

More by Kelly Oak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