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報道嗎?為什麼冥想故事屢遭拒絕?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值得報道嗎?”系列中,我將描述我在科學新聞工作中遇到的研究,以及我是否向編輯推薦了該想法作為故事。所有研究都可能是有價值的,但普通大眾想讀到什麼呢?

冥想通常被認為有助於擴充套件思維,開啟意識的邊界。現在的研究表明,冥想確實可以幫助人們保持開放的心態,防止人們陷入延長解決問題的思維陷阱,這些發現發表在期刊PLoS ONE上。那麼這值得報道嗎?

這項研究根植於基於一種名為“定勢效應水壺任務”的有趣名稱的實驗。“定勢效應”在德語中字面意思是“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它指的是形成機械化的思維狀態,即傾向於以特定的方式解決給定的問題,即使可能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想想這句諺語,“如果你只有一把錘子,那麼一切看起來都像釘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實驗是這樣的。志願者首先在電腦螢幕上看到三個罐子,分別標記為 A、B 和 C。每個罐子都標明瞭可以容納的特定水量。參與者必須透過使用這三個罐子,以最簡單、最短的解決方案,將特定量的水倒入杯子中。

起初,參與者被給予一項任務,其中使用罐子 A、B 和 C,採用策略 B 減 A 減 2C 是最佳解決方案。後來進行了更改,以便他們可以使用策略 B 減 A 減 2C 來解決問題,或者更簡單地使用策略 A 加 C 或 A 減 C。

這項實驗的參與者包括 12 名至少有三年內觀禪修經驗的志願者,以及 15 名沒有冥想經驗的人。研究人員發現,有經驗的冥想者比沒有冥想經驗的人更能顯著地切換策略。

在另一項實驗中,科學家招募了 64 名沒有冥想經驗的參與者,並將這些參與者隨機分成兩個均等規模的組,其中一組接受了六週的冥想訓練,另一組則沒有。兩個月後,那些接受冥想訓練的人比那些沒有接受冥想訓練的人在水壺任務中更能顯著地切換策略。這種實驗有助於表明,冥想似乎是造成這種效果的原因,而不是其他可能驅使人們首先尋求冥想的因素。

那麼,冥想訓練如何幫助避免僵化、短視的思維呢?研究人員指出,冥想訓練通常強調避免依賴過去的經驗,活在當下。過去關於冥想的研究表明,它可以幫助人們轉換視角,從而培養一種心理靈活性。

這項研究有什麼好處呢?研究人員推測,看到問題替代解決方案的能力可能在許多領域都有幫助——從醫生做出正確的診斷到有自殺傾向的人看到擺脫困境的方法。

在我看來,這項研究有很多優點可以被新聞報道。這項研究似乎很紮實,並展示了人們如何以令人驚訝的、有益的方式改變他們的思維。這些實驗很巧妙——在我看來,解謎似乎是讓受眾參與的好方法。它也符合冥想研究的更廣泛背景,由於達賴喇嘛等名人的支援,冥想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

那麼,我是否認為這個故事值得報道?當然。事實上,在它被採用之前,我已經向四個不同的新聞媒體推薦過它。

我仍然感到困惑,為什麼這麼多地方一開始拒絕了它。我認為它很有趣——顯然,如果我已經推薦了四次。我們在這裡有一個我認為是值得報道的故事的有趣例子,以及在被接受方面明顯的困難。最初,接受這個故事的編輯有些猶豫,但她告訴我,一旦她開始編輯它,她實際上發現它真的很有趣。

也許這個故事被拒絕是因為已經有大量工作表明冥想的好處?或者也許是因為冥想被視為一種感性的練習,對某些人來說可能聞起來像庸醫?

您認為這個報道花了這麼長時間才被採用的原因是什麼?我很樂意聽取您的想法。

您可以透過電子郵件 toohardforscience@gmail.com 就“值得報道嗎?”與我聯絡。

Charles Q. Choi is a frequent contributor to 大眾科學. His work has also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Nature, Wired, and LiveScience, among others. In his spare time, he has traveled to all seven continents.

More by Charles Q. Cho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