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科學來說太難了?進化邏輯能解釋惡毒的繼父母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不忠女性的丈夫是否更有可能殺死他們可能無意識地知道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

“對科學來說太難了?”系列中,我採訪科學家,瞭解他們很想探索但認為無法調查的想法。例如,它們可能涉及超出可能性的機器,例如像星系一樣大的裝置,或者它們可能是完全不道德的,例如像對待實驗鼠一樣在兒童身上做實驗。此專題旨在關注不可能的夢想,科學中看似棘手的問題。然而,“對科學來說太難了?”結尾的問號表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科學家:傑米·克雷姆斯,英國牛津大學認知和進化人類學博士課程的研究生。

想法:童話故事中充斥著惡毒的繼母,她們竭盡全力殺死繼子女。可悲的是,殺人繼父母是真實存在的。

克雷姆斯解釋說:“繼父母虐待2歲以下兒童的可能性是親生父母的六倍。“在美國,繼子女遭受暴力虐待致死的可能性是親生子女的100倍,在英國,儘管只有大約1%的嬰兒與繼父母同住,但53%的嬰兒被殺事件是繼父母所為。”

這些駭人聽聞的統計資料在動物王國中也有對應之處。

她說:“例如,雄獅在接管獅群時,經常殺死其他雄獅所生的幼崽。“這為它們的親生後代釋放了更多獅群必然有限的資源,並使以前專注於餵養和照顧幼崽的雌性獅子恢復性接受能力。這種情況在某些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也很相似。”

克雷姆斯說,進化論預測,你與某人的關係越密切,你就越不可能殺死他們,這與現實世界的統計資料相符。“從進化角度來看,最糟糕的情況是將資源浪費在另一個男人或女人的遺傳物質上——即後代。”

因此,這個想法是,進化邏輯可能解釋了進化生物學家馬丁·戴利和瑪戈·威爾遜所稱的灰姑娘效應。然而,社會因素是否是罪魁禍首,而對進化論的依賴僅僅是生物決定論?“我們人類擁有灰姑娘的故事,告訴我們繼父母應該虐待繼子女,這個事實是否塑造和指導了繼父母的行為?”克雷姆斯問道。

問題:為了真正瞭解灰姑娘效應是由先天還是後天、生物學還是文化造成的,人們必須消除所有關於繼父母的文化資訊,“而我們無法做到,”克雷姆斯說。

解決方案?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可能方法是調查那些“相信——無論對錯,考慮到估計顯示,多達十分之一的兒童不是自認為是父親的男人的後代——他們謀殺的孩子是他們親生的”男人,”克雷姆斯說。

“一旦被判犯有殺嬰罪或殺童罪,簡單的基因測試就可以揭示死者是否是其兇手的親生後代。在所有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我敢打賭,基於戴利和威爾遜收集的進化生物學證據,以及我們身體無意識地‘知道’遠比我們意識到的更多資訊的能力——我相信這包括關於生物親緣關係的資訊,可能透過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傳遞——錯誤的父親‘謀殺’親生父親的次數明顯更多。”

克雷姆斯說,這些發現將對生物交流——例如,我們如何知道誰與我們有親緣關係——產生重大影響。它還將影響進化心理學,揭示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行為的連續性,我們如何以及為何區別對待我們的親生親屬,殺嬰行為的“自然性”,並將進一步支援基本進化理論以及這些理論如何在人類行為中得到證實,即使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意識到這些影響。

她補充說,甚至可能對社會工作,甚至可能對社會政策產生嚴重後果。“應該允許兒童與繼父母同住嗎?家庭法院是否應該比現在更頻繁地將兒童的監護權判給親生父親?單身母親打算約會是否應該被允許再婚?無論男人和懷孕的女人是否認為存在親子關係不確定性,都應該進行親子鑑定嗎?”克雷姆斯問道。(她確實指出,收養子女的人是一個與繼父母不同的自我選擇群體,繼父母通常不能否認與伴侶不想要的後代的聯絡。)

然而,“這些政策問題可能太過分了”,而且“這種工作不會完成”,克雷姆斯說。“開展這項工作成本很高,尤其因為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找到足夠大的樣本量。存在種族、社會經濟地位和法律制度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每當出現親子關係問題時,都會出現情感和法律上的動盪,而犯罪人群、基因檢測以及圍繞謀殺,特別是殺嬰罪、兒童以及一些人可能誤認為是帶有優生學色彩的社會生物學的恥辱,都將阻止倫理委員會允許這項工作。”

她指出,“公眾很容易將這類研究描述為專注於用生物科學來解釋令人髮指的罪行,針對特定種族、收入或教育水平,或者最廣泛地試圖確定誰有權接觸兒童,錯誤地強調繼父母的危險,而不是關注親生父母的保護性。“沒有人願意重新審視基於生物學的關於誰應該和不應該擁有或接觸兒童的論點。”

*

如果您有想推薦我提問的科學家,或者您是一位科學家,有一個您認為可能對科學來說太難的想法,請傳送電子郵件至toohardforscience@gmail.com

Charles Q. Choi is a frequent contributor to 大眾科學. His work has also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Nature, Wired, and LiveScience, among others. In his spare time, he has traveled to all seven continents.

More by Charles Q. Cho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