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案頭:在“故事碰撞器”上講故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筆者案頭”系列中,我將描述我作為作家的謀生之道以及我提升寫作技巧的想法。

我最近在“故事碰撞器”玩得很開心,人們在那裡講述通常與科學有關的故事。那天晚上的主題是旅行,我的故事是關於我在冒險前往七大洲後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

我在舞臺上展現出一種性格,這在我寫作時通常不會這樣做。似乎沒有人相信我的旅行故事,除非我給它們注入一些吹牛的成分,所以我以一種我極少甚至認為自己會使用的方式誇大了我的聲音。請注意,以下一切都是真實的——只是我自己的故事對我來說不再那麼令人興奮了,但如果我用一種實事求是的方式講述它們,人們不僅似乎會感到無聊,而且似乎會認為我表現得若無其事是在吹牛。所以我假裝吹牛,為了看起來不像我如果不吹牛時可能顯得那麼愛吹牛。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繼續有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嗯。是啊,我可能過度分析了。

總之,我的故事文字如下。 我還在底部添加了註釋,以及一些圖片在這裡

***

所以我在南極洲攀登冰山,我發現它比你想象的更棘手。

我的意思是,即使要攀登冰,你也需要鋼爪。綁在腳上的刀具叫做冰爪,雙手拿著冰鎬。你透過與冰搏鬥來攀登冰,並呼吸著冰冷的空氣,冷空氣灼燒著你的喉嚨。

但是,關於冰山,一個經常被忽視的變數,使攀登它們變得棘手的是,它們漂浮在水中,像巨大的冰塊一樣漂浮。所以當海浪來襲時,你猜怎麼著?冰山開始傾斜,一會兒向這邊,一會兒向那邊,你發現你抓住的冰塊開始在你身上來回晃動。

而且從冰山上下來也並不容易。我的意思是,冰面崎嶇不平,這會讓你打滑。而且冰上有陽光照射,所以表面被水弄得很滑。你正試圖在它來回搖晃的時候在上面行走。如果你掉到邊緣會很糟糕,因為你不想發現自己穿著冬裝在南極洲游泳。但是,如果你落到你乘坐的充氣筏上會更糟,因為再說一遍,腳上有刀子,那些東西和充氣筏是不能混在一起的。

所以,是的。棘手。

我在南極洲也發現了很多其他的東西。

我實際上確實在南極洲的水域中游泳了。穿著泳褲,而不是冬裝。請記住,鹽水的冰點比淡水低,所以那裡的水比冰點還冷。我那時發現的是,之後在以前的蘇聯研究船上的桑拿房裡是多麼的舒服

我爬了三座山,在這座以前沒有人爬過的山上,我的繩子被卡住了,我掛在靠近山頂的懸崖底部,一直有一種感覺,我會向後墜落數百英尺,失去一切,積極的強化固然很好——愛、友誼、擁抱等等——但我發現我是透過憤怒到達頂峰的,這不是我想死的方式。

在我訪問南極洲之後,在我訪問七大洲之後,我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

*

南極洲是我去的七大洲中的最後一個。那是七年前,我27歲的時候。從一個大陸游盪到另一個大陸一直...很有趣。

我在去少林寺的路上躲避過小偷。

我曾冒著暴風雪飛去看西伯利亞木乃伊

我曾在澳大利亞內陸地區的舊囚車後部漫遊。

我在桑給巴爾與一個自稱皮斯先生(Mr. Pissssss)的男妓爭吵——他嘶嘶地發出“s”的聲音——不得不對他使用關節鎖,以便他會離開我們。

我曾在育空地區幫助挖掘冰層尋找猛獁象DNA

我在加拉帕戈斯群島與海獅一起浮潛,這比我在拉丁美洲通常遇到的無聊事要放鬆得多。我的意思是,就在去年,我在貝里斯的一個前走私毒販的院子裡赤腳搏鬥。順便說一句,太極拳?對忍術出奇地有效。

你大概明白我的意思了。

當我最初產生這個想法時,我從未真正想過我可能會訪問所有七大洲。它最初只是一個愚蠢的夢想。

但是,後來我開始把各個洲從名單上劃掉,你知道嗎?亞洲、北美洲和歐洲在我小時候。然後我在新聞學院畢業後去了非洲。然後是澳大利亞。然後是南美洲。

所以後來就變成了,該死,只剩下一個了。

我過去常常夜復一夜地為此輾轉反側。曾經看似不可能的夢想現在似乎觸手可及。這些問題開始困擾我——我是否會成為那種說要做某事但最終永遠不會做的人?這是我想成為的那種人嗎?那是我想要過的生活嗎?

所以一旦你開始問這些問題,你就真的別無選擇了。我省吃儉用,給自己買了一張去世界盡頭的票。

*

現在你可能會認為這是那種故事,在我得到我想要的東西之後,我發現它實際上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好。這不是那種故事。去南極洲就像我想象的那麼棒,甚至比我想象的還要棒。

我的發現是在我回來之後才出現的。最初的興奮感消退後,我生活中的一切都開始感覺像是一個巨大的反高潮。

現在我知道我聽起來像什麼。我聽起來像個愛抱怨的小混蛋。“哦,不,查爾斯去了所有七大洲。哦,嗚嗚嗚。”我的意思是,我知道。我明白。我不是在這裡尋求同情。

但只是因為生活中的一切都開始相形見絀。

我的意思是,當你做了一個夢之後會發生什麼?你醒來,世界似乎因此而變得不那麼美妙和奇異了。

那麼我該如何接續七大洲的經歷呢?什麼,飛向太空?每個人都告訴我,“飛向太空”。我有多餘的幾百萬美元嗎?我現在是什麼,一個失意的宇航員嗎?

然後情況變得更糟。我開始產生那種在黑暗中伏擊你的懷疑。我開始質疑我所做的事情是否一開始就那麼有趣。我去過七大洲?成百上千的人也去過。而且,我不知道,那個人騎著鴕鳥去了所有七大洲。我爬過冰山,但他們已經爬過珠穆朗瑪峰三次了。順便說一句,那是我們的登山向導。丹增·諾蓋的孫子。他爬過珠穆朗瑪峰三次。我開始感到越來越平淡,越來越...毫無意義。

我開始問自己,我是否還能做任何有趣的事情。這就像心碎一樣。所有的冒險都像浪漫故事,你一生中最偉大的旅程就像你一生中最偉大的愛情。而我僅僅因為回家就傷心欲絕。

我去了世界的盡頭。而我的一部分再也沒有真正回來。

*

但是。

我在南極洲的室友是一個名叫安迪的傢伙。澳大利亞人。一個非常好的人。總是笑。派對的靈魂人物。

我後來才發現那不是真正的他。我們當時在世界最南端的愛爾蘭酒吧喝酒,在阿根廷尖端的火地島,“火地”的名字來源於那裡的人們為了保暖而一直燃燒的篝火,即使在他們的獨木舟裡也是如此。

我們當時在談論我們為什麼要去南極洲。他告訴我,他實際上是一個安靜的人,一個內向的人。他曾經戀愛過。並且訂婚了。但他後來退縮了。他解除了婚約。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試圖挽回她。但那時已經太晚了。他想去南極洲是因為他想去一個像他感覺到的那樣寒冷和荒涼的地方。

然而,在去南極洲之前,他參加了一個南美洲的旅行團,旅行了一個月左右。他真的放開了自己,一直參加派對,走出了自己的殼,直到他變成了我在南極洲認識的那個人。

當安迪訪問紐約時,我又見到了他。我當時情緒低落。在東村的一家酒吧裡,安迪仍然很有趣,很外向,但他笑著說,他仍然感覺到內心的痛苦。

我告訴他,痛苦永遠不會消失。但他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在改變的過程中,痛苦也會隨之改變。他無法忘記它,不應該忘記它。但他會改變。他會再次快樂起來。

後來他結婚了。現在有了一個孩子。他很幸福。

現在我可以用一些輕率的話來結尾,說愛可以讓你溫暖,在南極洲和任何地方。但我並不真的相信這一點。我的意思是,我很高興安迪找到了愛並結了婚。我真的很替他高興。非常高興。但那個故事可能不會以那種方式結束。你不能依賴於幸福的結局。

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不是我們的問題。失去我們擁有的才是。

下山總是比上山更糟糕。

你必須接受改變。如果你幸運的話,你會發現你變得更好了。

我不相信幸福的結局。我不相信。

但我確實相信有充滿希望的結局。

而且我認為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發現。

***

希望你喜歡!

我想講這個故事,因為多年來,在我從南極洲回來後,人們一直對我感到失落的這種感覺嗤之以鼻。這變成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講述挑戰——如何以一種不會讓人認為我是個混蛋的方式講述這個故事?見鬼,這不會讓我自己認為我是個混蛋嗎?整個心碎的比喻是真正的突破,無論是在個人方面還是在故事講述方面——我終於可以清楚地表達我這些年來對我的經歷的感受,而且這是幾乎每個人都能理解的痛苦。考慮到這一點,在故事的第一部分,我逐步深入到那個發現的本質,情感上的攀升和之後的情感崩潰;在第二部分,我寫了我認為我是如何處理那個發現的——透過另一個發現。

你知道嗎,我可能在故事中仍然顯得像個混蛋。唉。

回想起來,如果能更多地談論這種萎靡不振是多麼的意外——當然也是不受歡迎的——那就太好了。我的意思是,實現人生夢想應該是一件好事,對吧?實現夢想的缺點是夢想的結束。你在你的個人敘事中有點跳躍到結尾,那麼你這本書的其餘部分該怎麼辦呢?

我不常以回憶錄的形式寫作,甚至不以第一人稱寫作,所以從我通常的“超脫的記者機器人”角色轉變為談論我自己的感受和經歷,這是一次很好的練習。我也為口語寫作方式不同——我為了節奏而調整詞語和句子的長度,並仔細考慮硬子音和軟子音以求悅耳。

我認為在講故事時,有一個好的、強有力的開頭來立即抓住聽眾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把第一句話寫得有點古怪,並在前幾段儘可能多地加入動作和幽默。我還將“發現”作為一種反覆出現的主題融入其中,以及對攀登的興奮和攀登或下降的荒涼的暗示。

哦,我們大多數人在回到 Zodiac(機動充氣筏)之前都脫掉了冰爪。不過,快到最後的時候,冰山和海面晃動得太厲害了,我記得我們最後幾個人實際上是穿著冰爪進入筏子的, 試圖 屁股著地而不是腳著地。

在講述故事時,顯然我一開始精力非常充沛。但是過了一會兒,精力就下降了,我開始在故事中加入很多“你知道”、“我的意思是”和“我知道”。這是我們在公開演講中都可能陷入的——如果你曾經在舞臺上, 這是需要記住的!

關於“筆者案頭”系列,您可以透過電子郵件toohardforscience@gmail.com與我聯絡

Charles Q. Choi is a frequent contributor to 大眾科學. His work has also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Nature, Wired, and LiveScience, among others. In his spare time, he has traveled to all seven continents.

More by Charles Q. Cho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