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溫和的建議:對仍包裹在基質中的化石進行 3D 列印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溫和的建議”系列中,我的同事和我將提出我認為非常可行且希望實現的創新和專案。

對化石進行雷射掃描以建立其 3D 模型正變得越來越普遍。這些模型是計算機模擬探索恐龍可能如何移動的關鍵,並且是使用3D 印表機建立複製品的藍圖。這種 3D 列印的化石開啟了3D 列印恐龍機器人的可能性,這是一個雷射、恐龍和機器人全部融合在一起的大型極客組合。更平淡地說,能夠將化石握在手中可以幫助古生物學家更好地想象未知物種的骨骼如何組合成骨架。

Matt Fedorko 在 一條評論中提出了 3D 列印化石可能性的一個有趣的擴充套件,該評論釋出在 BoingBoing 的一篇關於 我最近在 LiveScience 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該文章是關於一種奇異的新恐龍化石,它具有吸血鬼般的尖牙、鸚鵡般的喙和豪豬般的剛毛。(呼。這句話真夠長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要故事。


我的文章談到了這些化石在首次發現半個世紀後仍然被困在哈佛檔案館的岩石塊中。這在古生物學中經常發生——科學家們挖掘出了大量仍然包裹在原始岩石基質中的化石。古生物技術人員(稱為化石修理師)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才能正確地從骨骼中去除所有基質,因此可能需要幾個世紀才能修理完目前儲存在一些博物館儲物櫃中的所有化石。

為什麼不嘗試在化石仍然被困在岩石中的情況下對其進行 3D 掃描,而不是將化石從基質中取出然後再進行雷射掃描呢?想象一下所有這些龐大的化石庫的 3D 模型被放置在網上,世界各地學校的學生可以在他們的計算機上或作為 3D 複製品來檢視它們。

現在,我不是成像科學家,但我已經可以想象我對專業人士來說聽起來多麼幼稚。例如,使用核磁共振CT 掃描來弄清楚什麼是化石,什麼不是化石,這可能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因為你有一組礦物質,即化石化的材料,周圍環繞著許多其他可能非常相似的礦物質。即使 3D 掃描器可以區分化石及其周圍環境,它們是否能夠實現足夠高的解析度以發揮作用仍然有待觀察——微化石和較大化石上的微觀細節通常是理解已滅絕生命的關鍵。

儘管如此,僅透過掃描岩石塊來創造恐龍機器人的想法仍然很誘人……

您可以透過電子郵件就“溫和的建議”系列與我聯絡,郵箱地址是toohardforscience@gmail.com,並在 Twitter 上關注該系列,標籤是 #modestproposal。

Charles Q. Choi is a frequent contributor to 大眾科學. His work has also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Nature, Wired, and LiveScience, among others. In his spare time, he has traveled to all seven continents.

More by Charles Q. Cho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