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作者注:這是奇妙事物系列的最新帖子。您可以在這裡閱讀更多關於這個系列的內容。
魚的幼體與其成體之間的差異是如此之大,這令人震驚,正如我在幾個月前的一篇博文中寫道的那樣。但即使是我也對這種神秘物種的海鱔幼體感到震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很難相信這條幼體身體的蜿蜒絲帶——前端頂著一個滑稽的小腦袋——最終會屬於一條魚,儘管如果目的地是魚類,鰻魚似乎是最有可能的選擇。當我第一次看到它時,我被它與維納斯腰帶,Cestum veneris 的相似之處所震驚。
維納斯腰帶是櫛水母,或稱梳狀水母,它們在動物家族樹上與魚類相距甚遠。然而,兩者卻驚人地相似,甚至連貫穿透明絲帶中間的條紋都一樣(儘管維納斯腰帶也有一條中央橫槓,而鰻魚幼體則沒有)。
潛水員最近在東南亞水域發現了這些鰻魚幼體。你可以看穿它們,因為它們的身體被極大地壓縮,器官和肌肉也大大減少。它們有一個簡單的管狀腸道(中間的條紋),並且它們板狀的身體充滿了透明的凝膠。這種凝膠含有氨基葡聚糖 (GAG) 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在變態過程中會轉化為成體組織。
由於所有這些幼體似乎都處於變態的邊緣(它們沒有牙齒,這是海鱔變態過程中的一個常見跡象),因此較年輕的幼體可能生活在開闊海洋的頂部數百米處,進行它們的幼體生活。當準備進行《終極改造:鰻魚版》時,它們可能會游到珊瑚礁,尋找一個洞穴來完成變態。
由於某種原因,鰻魚幼體——也稱為柳葉鰻——在變態為成體之前,比其他魚類幼體生長得更大。但是,大多數海鱔的柳葉鰻變態時的尺寸往往比這些巨型幼體要小。大多數柳葉鰻的最大尺寸為 9 釐米,但這些幼體的尺寸在 30-40 釐米範圍內。那幾乎是 16 英寸長的幼體。
事實上,影片中的幼體——在 2008 年至 2011 年間在印度尼西亞群島被發現——似乎都是一種以前從未見過的海鱔幼體。因此,拍攝它們的科學家潛水員團隊開始研究他們是否可以猜測它們長大後會是什麼樣子,並在去年將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海洋生物多樣性記錄》(Marine Biodiversity Letters)雜誌上。
一個線索是在一個特定幼體的吻端發現的:它已經發育出小的、向外突出的鼻孔。其次,所有幼體游泳時都張著下頜,固定在一種怒容中。最後,幼體還有細長、薄如絲帶的身體。所有這三個特徵都表明這個小傢伙
您可以在這裡看到這些鰻魚可能經歷的驚人轉變,不僅是從幼體到成體,而且貫穿它們的一生。它們的不同形態看起來如此不同,以至於最初被歸類為不同的物種,後來才意識到它們是同一種動物的不同生命階段。
還有一些其他暗示性的事實。絲帶鰻廣泛分佈在印度尼西亞水域,正如這些幼體一樣。而成年的絲帶鰻更喜歡生活在與幼體被發現的相同型別的棲息地:珊瑚碎石、沙子和淤泥,而不是活珊瑚礁。
作者說,唯一能確定的方法是捕捉一條,殺死它,解剖它,並對其 DNA 進行測序。或者,還有更直接的方法:捕捉一條,把它帶到水族館,餵養它,看看它長大後會是什麼樣子。如果結果證明它是一條脾氣暴躁、有性別和衣著認同問題的鰻魚,那就大功告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博文的靈感來自Wired 網站 Matt Simon 文章末尾的影片。感謝你的想法,Matt!
參考文獻
Miller M.J., Barry Haythorne, Tunç Yavuzdoğan, Seishoku Obata, Tony Wu, Henny Rutgers, Jerry Powell & Katsumi Tsukamoto (2013). 印度尼西亞沿海地區大型海鱔柳葉鰻的觀測:幼體的目擊地點和行為, Marine Biodiversity Records, 6 DOI: http://dx.doi.org/10.1017/s175526721300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