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刺幼年海鱸魚展現幼魚驚人體態

對於潛水員和海洋生物學家來說,眾所周知海洋魚類過著雙重生活。 就像鳥類和蝴蝶一樣,它們的幼體通常與成體截然不同,但不像鳥類和蝴蝶,幼體往往比它們的父母更美麗和華麗。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對於潛水員和海洋生物學家來說,眾所周知海洋魚類過著雙重生活。 就像鳥類和蝴蝶一樣,它們的幼體通常與成體截然不同,但不像鳥類和蝴蝶,幼體往往比它們的父母更美麗和華麗。 我認為這種自然史知識在更廣闊的世界中仍然很大程度上不為人所知。

例如,這是一條以前未被描述的海鱸魚物種的幼蟲(因為幼魚非常不同,所以它們被賦予了這個名稱)。 可惜的是,它似乎沒有該死的雷射束壞脾氣,儘管它確實有七根長刺,其中第一根是一種褶邊狀的

塞德里克·吉岡,邁阿密大學。 圖 1a 來自鮑德溫和約翰遜 2014 年的論文。 點選圖片檢視來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張魚的照片在發表於一篇關於海洋魚類生態的論文中,沒有被識別出來,只是作為“裝飾”。 史密森尼學會的動物學家卡羅爾·鮑德溫和館長戴夫·約翰遜可以看出這是一條海鱸魚幼蟲,但沒有認出該物種,並且被那七根刺震驚了。 這個科的幾乎每條幼蟲都只有兩根刺。 這激起了他們的興趣,因此他們著手看看是否可以識別出成體。 當幼蟲的 DNA 條形碼——魚類線粒體中被認為是物種特別好的指標的特殊 DNA 片段——被測序後,這條小魚未能與任何已知物種匹配。

當史密森尼學會的科學家們在加勒比海島嶼庫拉索島附近的深海珊瑚礁中,乘坐私人擁有的載人潛水器(當然,叫做庫拉潛艇)進行獨立探索時,收集到了一些 300 米(1,000 英尺)深處的“金色鱸魚”。 經過基因測序儀的快速分析,科學家們發現,在一種叫做Liopropoma aberrans的金色鱸魚物種中,隱藏著一個隱秘物種——一個在外觀上與另一種物種非常相似,以至於肉眼難以區分的物種——與他們神秘幼蟲的 DNA 相匹配。 瞧! 一個新物種被命名:Liopropoma olneyi

事實證明,當這條長著小刺的魚長大後,它看起來像這樣

成年L. olneyi。 圖片由庫拉潛艇的巴里·布朗拍攝。 點選圖片檢視來源。

或者有時像這樣

成年L. olneyi。 照片由羅斯·羅伯遜和卡羅爾·鮑德溫拍攝。 圖 4 來自鮑德溫和約翰遜 2014 年的論文。 點選圖片檢視來源。

但是,如果您認為這種變態很戲劇化,那麼這篇論文還包括兩個更令人震驚的例子。

這是Liopropoma carmabi的成體(頂部)和L. rubre的成體(底部),

摘自鮑德溫和約翰遜 2014 年論文的圖 3。 點選圖片檢視來源。

……這是它們的幼蟲。L. rubre 在左側,L. carmabi 在右側。

圖 1B 和 C 來自鮑德溫和約翰遜 2014 年的論文。 點選圖片檢視來源。

這是第一個數字的特寫鏡頭。 請注意橫幅上條紋中彩虹色的綠色斑點。

圖 1B 來自鮑德溫和約翰遜 2014 年的論文。 點選圖片檢視來源。

有了這些圖片,您就可以體會到在 DNA 測序技術出現之前,將幼魚與成體聯絡起來是多麼困難。 即使能夠窺探它們的 DNA,有時您仍然必須睜大眼睛,並有一點運氣才能成功匹配。 事實上,即使使用 DNA 條形碼,史密森尼學會的科學家們也寫道,“……大多數海洋魚類幼蟲的物種鑑定仍然難以捉摸。” 當您想到這一點時,這有點令人震驚。 因為這意味著對於海洋中的大多數魚類,我們仍然不知道它們的幼體是什麼樣子。 我們談論的不是微生物或橈足類動物。 我們談論的是海洋中最大、最引人注目和“有魅力”的生物。

這些只是一些例子。 但現在您可能想知道:為什麼? 為什麼幼魚看起來像不同物種的成員?

地點,地點,地點。 這些魚類作為成體游泳棲息地與它們作為幼蟲佔據的棲息地截然不同。 許多海洋魚類的幼蟲階段包括在或靠近海面漂流。 但作為成體,它們生活在其他地方——也許是淺海或深海珊瑚礁,或者公海,或者深海。 我不確定這些幼魚為何特別有這些華麗的飄帶,儘管我可以推測,它們可能使它們看起來更像是一塊漂浮物、水母或海藻,而不是美味的魚肉晚餐。

簡而言之,變形使海洋魚類能夠適應它們居住的兩種環境,儘管這意味著在我們看來,它們似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魚。 在某種程度上,它們確實是。

參考文獻

鮑德溫 C.C. & 約翰遜 G.D. (2014)。 加勒比海的連通性:DNA 條形碼和形態學將佛羅里達海峽中一種神秘的魚類幼蟲與庫拉索島附近深海珊瑚礁中的一種新的海鱸魚物種聯絡起來。《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MID:248251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