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加斯加發現七種新的球鼠婦

http://www.pensoft.net/news.php?n=394&SESID=5eebde6fd8471b050adfb405b7a280b9 http://www.pensoft.net/journals/zookeys/article/7730/integrative-revision-of-the-giant-pill-millipede-genus-sphaeromimus-from-madagascar-with-the%C2%A0description-of-seven-new-s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生活著一群鼠婦,它們可以捲成小橙子大小的球。雖然這看起來可能令人擔憂,但它們沒有毒腺。然而,它們可以啟用你的可愛感測器。

明白我的意思了嗎?

我不夠可愛嗎?我就這麼想。Sphaeromimus andrahomana。圖 1c,來自 Wesener 等人,2014 年。點選圖片檢視來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它們甚至還會發出鳴叫聲。真的!

當你發現某些生物時,你就知道你必須寫關於它們的文章——而馬達加斯加的巨型、古老的鳴叫球鼠婦是不可避免的。它們在當地語言中的名字——tainkintana——意思是“星星的糞便”。你無法編造出這樣的東西。

本質上,這些傢伙是粗短的鼠婦,進化出了像鼠婦一樣捲成球的能力。這是它們捲曲成球時的另一種視角。注意醒目的顏色。左上、右上和右下角的球鼠婦都是同一種物種Sphaeromimus musicus的顏色變體。左下角的球鼠婦是一種外形相似,但親緣關係較遠的物種Zoosphaerium blandum。正如人類有許多頭髮和眼睛顏色一樣,其他物種的外觀也可能差異很大。

圖 1A,來自 Wesener 等人,2014 年。點選圖片檢視來源。

這是一隻在馬來西亞雨林中活動的球鼠婦。注意它們的觸角是多麼靈活——它們似乎像大象的鼻子一樣靈敏和靈巧。它們探測性的附肢在好奇的移動和探索環境的方式中顯得幾乎像卡通一樣。

這是一隻觸角的特寫鏡頭,顯示了其末端的感覺錐。在這種情況下,它是Sphaeromimus lavasoa的觸角。

Sphaeromimus lavasoa觸角上的感覺錐。圖 10,來自 Wesener 等人,2014 年。點選圖片檢視來源。

科學家們在六月宣佈發現了七種新的馬達加斯加(用於指代來自馬達加斯加的事物)球鼠婦物種——在 2007 年的一次探險中發現的——屬於Sphaeromimus屬。奇怪的是(對我而言),許多新物種都有綠色的眼睛。雖然這群鼠婦中最大的也只比乒乓球大一點,但我認為我們都可以同意這仍然令人印象深刻。當運動器材大小的球鼠婦仍然在你的島嶼上漫遊而未被描述時,你就知道在記錄你的生物多樣性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令人擔憂的是,許多新物種僅在幾百米寬的小片雨林中被發現,其中一些雨林受到附近鈦礦帶破壞的威脅。一種球鼠婦被限制在拉瓦蘇山上一片 100 多公頃的孤立雨林中。另外兩個物種,雖然在彼此非常靠近的雨林碎片中被發現,但親緣關係卻很遠。另一物種來自一群雨林球鼠婦,卻不知何故被困在一個被聽起來不吸引人的“乾燥多刺森林”包圍的洞穴中。這些小節肢動物顯然在上一個冰河時代末期,即 3000 到 5000 年前,被困在洞穴中,當時曾經環繞洞穴的雨林消失了(在洞穴中發現的狐猴骨骼證明了曾經是豪華的棲息地)。

長期以來困擾生物學家的問題是,在馬達加斯加從非洲分裂出來之前,馬達加斯加發現的奇異動物生命有多少存在,又有多少動物遊過、漂流或飛過莫三比克海峽到達那裡。對其他動物的研究表明,馬達加斯加能夠飛行或漂浮的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似乎主要是非洲遷徙物種。但是這些球鼠婦的 DNA 表明,在馬達加斯加發現的Sphaeromimus實際上與印度的球鼠婦的親緣關係比與它們自己島嶼上的其他球鼠婦更近。這意味著馬達加斯加的球鼠婦有資格獲得“本地”保險槓貼紙,並且至少在 8800 萬年前就生活在一起,當時印度和馬達加斯加仍然是一塊完整的土地,恐龍還有 1500 萬年的時間。

球鼠婦在其他方面也很獨特。它們通常有特殊的鳴叫器官,而Sphaeromimus的鳴叫器官——雄性稱為“豎琴”,雌性稱為“搓衣板”——是所有鼠婦中最大的。鳴叫——或科學家喜歡稱之為的摩擦發聲——是將身體的一部分(有時是一片小疙瘩,有時是一個實心物體)在第二個脊狀身體部分上摩擦。想想蟋蟀。但是為什麼球鼠婦會鳴叫呢?

我還沒有找到雌性Sphaeromimus可能鳴叫的原因,我不確定是否有人知道。但在一個相關的球鼠婦屬——來自南非的Sphaeortherium——雄性的鳴叫似乎可以阻止雌性反射性地蜷縮成球,或者如果她已經蜷縮起來,則哄她展開。這有點像交配密碼。事實上,在不同的Sphaerotherium物種中,鳴叫的時間和模式——雖然不是它們的聲學頻率——似乎是物種特異性的,很像螢火蟲的閃光模式。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球鼠婦顯然甚至無法聽到自己的鳴叫聲,因為研究它們的科學家尚未能夠找到任何聽覺器官。相反,他們認為動物是感覺到摩擦發聲器官的振動。

球鼠婦是鼠婦中唯一會鳴叫的,科學家們根據對其 DNA 的研究認為,鳴叫在這一類群中至少發生了四次獨立的進化(一種稱為趨同進化的現象)。這似乎是卷球的副作用,因為這是一種說服反射性蜷縮的雌性球鼠婦,讓她覺得值得花時間展開身體,看看可愛、滾動的商品敲響她家門鈴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Wesener T. & Stephanie Loria (2014)。馬達加斯加巨型球鼠婦屬Sphaeromimus的綜合修訂,以及七個新物種的描述(倍足綱,球鼠婦目,Arthrosphaeridae),ZooKeys,414 67-107。DOI:http://dx.doi.org/10.3897/zookeys.414.7730

Wesener T.、Stefan Fuchs & Didier Spiegel (2011)。如何展開你的伴侶——巨型球鼠婦的“交配歌曲”(倍足綱:球鼠婦目),Naturwissenschaften,98 (11) 967-975。DOI:http://dx.doi.org/10.1007/s00114-011-0850-8

Wesener T. & Petra Sierwald (2010)。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巨型球鼠婦的起源(倍足綱:球鼠婦目:Arthrosphaeridae),分子系統發育學與進化,57 (3) 1184-1193。DOI:http://dx.doi.org/10.1016/j.ympev.2010.08.0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