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1922 年,一位名叫 F.W. Edwards 的科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一件非凡的事情:一種從東南亞馬來半島採集到的會飛的吸血蠓,他將其命名為庫蠓按蚊。這種蠓之所以非凡,是因為它叮咬的物件:蚊子。
然而,自那時以來,關於這些可能重要的吸血蠓的研究相對較少,儘管它們的地理範圍涵蓋了蚊子肆虐的印度、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然而,最近,中國的一組科學家設法用膠片捕捉到了其中一隻。
中國科學家以美味的奶牛為誘餌,誘捕蚊子並將它們帶回實驗室。他們的捕獲物中有一隻蚊子,背部緊緊地依附著一隻蠓。第二天,他們重複了這一步驟,再次捕獲到一隻帶有蠓的蚊子。這一次,他們“輕輕地”用氯仿麻醉了這對組合,並將它們放在解剖顯微鏡下,似乎是透過將相機貼在鏡頭上錄製了一段影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大約三分鐘後,蠓決定它已經足夠了,並試圖脫離——結果有點滑稽——大約在 1:30。為了解脫自己,它必須做一個 180 度旋轉,然後拼命拉扯,用身體支撐住受害者以獲得槓桿作用。經過將近一分鐘的掙扎,它終於掙脫了。蠓的口器似乎旨在使其牢固地鉤在它們新交的最親密的朋友身上,無論它們是在進食、飛行還是默默地詛咒進化的諷刺意味。有人觀察到一些蠓附著在蚊子上長達 56 小時。1945 年,在新不列顛島(東南亞島嶼)上發現一隻可憐的蚊子像醉漢一樣飛行。這隻蚊子裝飾著一隻吸飽血的蠓,顯然因失血而昏昏沉沉。兩者都被儲存了下來,即使在死亡時,蠓仍然堅定地附著在宿主身上。顯然,蠓必須決定它們真的已經吸夠了血,才會離開,謝謝。
雖然聽到蚊子也有自己的吸血翅膀害蟲真是令人非常滿意(儘管請思考一下,如果按比例放大到我們的大小,它們的寄生蟲將有餐盤那麼大,而且與我們不同,蚊子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拍打它們),但我們最終也可能是這場博弈中的輸家。庫蠓按蚊的宿主範圍,就像它的地理範圍一樣,非常廣闊。人們發現它寄生於至少 19 種蚊子,但也有人採集到它直接從水牛和牛身上吸血。
已知庫蠓是藍舌病病毒、奧羅普切病毒和沙瑪倫堡病毒的攜帶者,而它們寄生的蚊子則攜帶登革熱、西尼羅河病毒和日本腦炎病毒。如果說蚊子是傳播人類疾病的飛行髒針筒,那麼寄生蠓可能會進一步擾亂疾病負荷,將新病毒引入新媒介,並普遍增加疾病傳播計算的量級。但沒有人真正知道。正如本文作者指出的那樣,相關研究尚未進行。
____________
這篇文章的想法來自學生 Sarah Prammer 在“每日寄生蟲部落格”上撰寫的一篇精彩文章。謝謝大家!
參考文獻
Ma Y., Zhenzhou Yang, Xiaohua Wang, Zhongling Lin, Wei Zhao, Yan Wang, Xiangyu Li & Hua Shi (2013)。中國海南島庫蠓按蚊從吸飽血的按蚊蚊子身上吸血的影片片段,《寄生蟲》,6 (1) 326。DOI:http://dx.doi.org/10.1186/1756-3305-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