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林奈,新物種的“不法之徒”畫廊

今天是我的一位科學英雄——卡爾·林奈的生日。這位瑞典人於1707年5月23日出生,他憑藉其精湛的系統化和文獻記錄,將自然歷史從一種愛好轉變為一門科學,此前對植物、動物和真菌的分類一直很隨意。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卡羅盧斯·林奈,或卡爾·馮·林奈。注意他外套上的假髮粉,以及紐扣孔裡的雙花林奈花(Linnaea borealis;他最喜歡的花)。公共領域。

今天是我的一位科學英雄——卡爾·林奈的生日。這位瑞典人於1707年5月23日出生,他憑藉其精湛的系統化和文獻記錄,將自然歷史從一種愛好轉變為一門科學,此前對植物、動物和真菌的分類一直很隨意。

為了紀念林奈,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與林業學院的國際物種探索研究所建立了一個年度十大新物種名單,他們在每年的這一天或前後釋出該名單。今年,我為《國家地理每日新聞》報道了這個名單;您可以在這裡閱讀我的報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有很多新物種的美麗圖片沒有在報道中使用,所以我想在這裡與您分享其中的一些。

我之前在這個部落格上報道過名單上的一個物種,即“好鬥的、外星人般的”骨骼蝦Liropus minusculus

SINC(科學資訊和新聞服務機構)和J.M. Guerra-García

我在我的《國家地理》文章中沒有過多地介紹Penicillium vanoranjei。那是因為實際上沒有什麼可說的。但它是橙色的——非常鮮豔——而且它的影像非常非凡。這是它在培養皿中的一種實驗室培養基上的樣子,它展現了奶油冰棒般的光彩

由Cobus M. Visagie提供。經許可使用。

這裡是其無性孢子生成結構(也稱為分生孢子梗)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影像。它們是長長的柄,頂部戴著孢子冠。背景中黑暗而神秘的濃密物是黴菌的絲狀體。

比例尺 25 微米。由Cobus M. Visagie提供。經許可使用。

這是一張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孢子)的特寫鏡頭。請注意,隨著孢子成熟,表面紋理變得越來越粗糙。它們看起來有點像兒童的串珠玩具,坐在保齡球瓶的頂部。描述這個新物種的論文的作者指出,孢子之間的這些小附件是孢子不像其他青黴菌屬物種那樣容易從分生孢子梗上飛落的原因之一,並且這可能就是他們如何獲得如此精美的 SEM 影像的原因。

比例尺 5 微米。由Cobus M. Visagie提供。經許可使用。

如果您想知道,這產生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的同一真菌群。

這是新的梅爾維爾海角葉尾壁虎,Saltuarius eximius。它生活在澳大利亞偏遠地區一片孤立雨林中的巨石及其周圍。不知何故,它讓我想起了中國惡魔——我認為是它那大而兇猛、凸出的眼睛。

圖片由康拉德·霍斯金拍攝。經許可使用。

這是從上方看到的。您可以看到它是如何得名的,以及它肥胖、扁平的尾巴和瘦長的身體如何與岩石棲息地上的地衣融為一體。

圖片由康拉德·霍斯金拍攝。經許可使用。

今年十大名單上的還有一種巨大的原生生物,稱為聚集有孔蟲——Spiculosiphon oceana——它構建了一個看起來有點傻氣的、粘在一起的食肉海綿萬聖節服裝。左邊是真正的食肉玻璃海綿,Asbestopluma hypogea。右邊是聚集有孔蟲S. oceana。請注意,真正的玻璃海綿在其左側的其中一根棘刺上捕獲了一隻小型橈足類動物。

Asbestopluma hypogea(左)和 Spiculosiphon oceana(右)。圖 6 來自 Maldonado 等人,2013 年。點選圖片檢視來源。

“媽媽快看!看看我的真棘刺!”

Spiculosiphon oceana。由曼努埃爾·馬爾多納多提供。經許可使用。

請記住,構建這座 2 英寸高的微生物摩天大樓的生物是一個巨大的單細胞生物。Spiculosiphon之所以能夠構建如此之高並給人留下如此好的玻璃海綿印象,是因為它用裝飾界所謂的“現成物品”將骨架粘合在一起:真正的二氧化矽骨針,海綿用它們來構建自己的家園。我想,不要浪費。從其刺人的力量之塔中,它捕獲食物並透過其 DIY 上層建築的縫隙滲出以進食。

對我來說,Tinkerbella nana 作為學名有點令人作嘔。特別是當您考慮到帶有這個新名字的仙女蠅是昆蟲卵的無情寄生蟲時。儘管如此,它仍然是一種非凡的生物,正如我在《國家地理》雜誌上描述的那樣,它的翅膀似乎是由“粘在棉籤上的睫毛”製成的,在我看來,它們很難舉起灰塵。另一方面,這種昆蟲只有 250 微米長,而標準變形蟲比它還大。Spiculosiphon 的大小是它的 160 倍。

圖片由詹妮弗·裡德拍攝。經許可使用。

最後,我們有一張 Zospeum tholussum 的特寫照片,這是一種在克羅埃西亞一個半英里深的洞穴中發現的透明蝸牛,它以每週幾毫米或幾釐米的速度快速爬行。我在這裡猜測,但殼內盤繞的棕色結構在我看來像是腸道或直腸。如果不是因為它生活在幽深的黑暗中,這對蝸牛來說將是非常尷尬的。

“卡車運輸……像塗鴉人……”(c) Jana Bedek。經許可使用。

科學家們將這種雕刻過的沉積物稱為“放牧迷宮狀結構”。我認為這意味著蝸牛可能在這個東西里四處遊蕩,以地下 3,000 英尺的蝸牛吃的東西(靈魂?)為食。此影像中的所有貝殼都已空置。

(c) Jana Bedek。經許可使用。

我很高興我不必在“放牧迷宮”中覓食,但我很高興地球上的某個人這樣做。這太棒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