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滅絕:牛瘟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博主注:在接下來的幾周,我將暫時不回覆部落格,因為我要結婚了(耶!),度蜜月(雙重耶!),以及搬家(再見科羅拉多!非常傷心要離開)。在此期間,我將為您帶來一些經典的藝術變形蟲內容。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2010年1月13日。自從我在2010年寫這篇博文以來,牛瘟確實已經被根除。2011年8月8日,聯合國宣佈牛瘟已正式從世界範圍內消除,使其成為繼天花之後,歷史上第二種被我們消滅的疾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滅絕有一個反面:根除。我們對天花做到了這一點(或者更確切地說,幾乎做到了;一些樣本在美國和俄羅斯的實驗室中倖存下來),儘管這種做法的倫理在智力練習中值得思考,但毫無疑問,它減輕了數百萬人的痛苦。科學家們即將再次對兩種生物做到這一點:另一種病毒和一種臭名昭著的寄生蟲。無論哪一種的滅絕都將標誌著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發生這種情況,也是30年來的第一次。

牛瘟是一種惡性牲畜病毒,自古代以來已使歐亞大陸和非洲數億頭牛患病。在從未接觸過這種疾病的牛群中,它可以殺死幾乎所有動物,而且死亡過程非常痛苦:口部和泌尿生殖道潰瘍、便秘後腹瀉,以及呼吸困難。儘管這種病毒隻影響牛和相關的野生動物,如角馬和長頸鹿,但當數百萬頭牛死亡時,它們的飼養者就會捱餓。

牛瘟病毒,一種“屬”於麻疹病毒屬的副粘病毒,似乎與麻疹、腮腺炎和犬瘟熱病毒有關。牛瘟是一種 RNA 病毒,這意味著它使用我們通常用來將 DNA 翻譯成蛋白質的物質作為其遺傳物質。對於生物極客來說,它是一種負鏈病毒,這意味著基因組必須透過 RNA 聚合酶翻譯成正鏈,而 RNA 聚合酶方便地包裝在病毒粒子中。正鏈隨後充當 mRNA,可以製造病毒的所有劫持、開鎖和逃逸細胞的自由蛋白質。當病毒完成複製後,新的負鏈 RNA 和適當蛋白質的樣本隨後被膜包裹,膜上佈滿了融合和附著蛋白,這些蛋白有助於病毒進入細胞。

每種副粘病毒都只有一條 RNA 鏈,鏈上只有 6-10 個基因。在麻疹病毒屬中,每個基因之間恰好有三個核苷酸(A(腺嘌呤)、G(鳥嘌呤)、C(胞嘧啶)或 U(尿嘧啶)),對於我們這些熟悉有細胞生命中基因之間數千個甚至數百萬個非編碼核苷酸鹼基的人來說,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包裝。基因的順序也是保守的,因為病毒 практикует “轉錄極性”,這是一種現象,其中最靠近 RNA 鏈“起始”端的基因比末端的基因轉錄得更頻繁。這可能是因為翻譯鏈的蛋白質——RNA 聚合酶——在完成之前有脫落的趨勢。這提供了廉價且簡單的轉錄調控,但也強烈激勵不要改組你的基因。到目前為止,我告訴你的內容適用於麻疹病毒屬和副粘病毒屬,但除了上面的面部照片外,我無法在網上找到更多關於牛瘟特定作案手法的資訊。

奇怪的是,儘管它很厲害,但這種病毒從未成功到達美洲。儘管在 1970 年代有一種可靠的疫苗,並且幾乎在非洲消除了這種病毒,但我們並沒有完成這項工作,在 1980 年代早期,數千萬頭牲畜再次死亡。最終,在 1993 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受夠了,並決定是時候向病毒宣戰了。17 年後,結局即將到來。您可以在此處(需要訂閱)和此處閱讀更多關於病毒歷史和根除工作以及我們離第二次地球上有意的滅絕有多近的資訊。

下次:感謝您當地水處理廠的第 1,356 個理由:麥地那龍線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