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不管你喜歡還是討厭表情符號,它們都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用語的一部分。“喜極而泣”表情符號——這是這個看起來又笑又哭的表情符號的官方名稱——被牛津詞典評為2015年度詞彙。信不信由你,它是全球使用最多的表情符號。表情符號在數字通訊中的流行表明它們在日常交流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些表意符號的興起引起了一些人的擔憂,他們擔心語言的未來。雖然我們似乎還沒有準備好完全只用表情符號聊天,但它們正在幫助我們修改回應,並在原本難以解讀含義的環境中增加意義。表情符號的使用非常廣泛和普遍,以至於我們現在有了資料表明,表情符號的使用和位置帶有情感權重,這會影響我們對構成這些圖示的訊息的感知。理解他人的精神狀態對於溝通至關重要。將玩笑理解為嚴肅的陳述,反之亦然,這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可能會對關係產生重大影響。(當然,這也不是將冒犯性或貶損性言論當作玩笑的藉口。)我們解讀社交資料的能力深深植根於我們的心理理論,以至於我們儘可能地尋找並運用非語言的社交和視覺線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話時會打手勢,或者挑眉毛,或者疑惑地眯起眼睛的原因之一。我們不斷尋找方法來確認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因為這反過來告訴我們我們在整個網路中的地位。我們還受人尊敬嗎?我們還被包括在內嗎?還是該找一群新的人一起吃午飯了?所有這些資訊都包含在我們非語言線索的豐富性中。早在數字媒介通訊的初期(即 20 世紀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隨著聊天室的流行,在缺乏社交線索的情況下,意義和意圖傳遞的基礎開始崩潰。由於分歧迅速升級,人們提出了 :-) 和 :-( 作為維持和平的一種手段。從這些不起眼的手段中,表情符號應運而生。(實際上,表情符號可能比那時出現得更早,但我們暫時把它定在這個時期。)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它們是抵消誤解的一種方式。表情符號的增長與我們在數字空間中對更細緻的溝通的需求相一致。今天,我們擁有一個完整的圖示庫,可以表達從飢餓到掌聲再到心碎的一切情感。情感分析是對人們的觀點、情緒和態度在詞彙中體現出來的計算分析。隨著社交渠道、論壇、部落格、評論區和網路上其他互動空間的增長,它已成為資料探勘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料科學家試圖繪製線上表達的情感(正面、負面、中性),並透過生成有效的營銷和廣告將這些資料轉化為行動。到目前為止,重點主要集中在詞語上,但當科學家們將注意力轉移到影像和圖示上——尤其是表情符號時——他們開始看到表情符號的使用模式。在分析了大約 70,000 條推文中的表情符號後,研究人員生成了一個包含 751 個最常用表情符號的列表。位居榜首的是“喜極而泣”表情符號,但其他流行的表情符號也趨於積極,包括笑臉、紅心和派對符號。積極性孕育積極性。我們希望被視為積極的人,並認識其他積極的人。這些表情符號幫助我們將自己塑造成有趣和開朗的人。我們將自己投射成其他人想要認識的人。結果是,某些表情符號被反覆使用,並被定義為積極的——它們也被這樣認可,因此它們出現的語境也帶上了這些特徵。研究人員還發現,表情符號也傾向於在句子中成簇出現,或者以字串的形式出現(想想你那個傳送所有表情符號簡訊的表情符號狂朋友),而表情符號則單獨出現,而且經常出現在句子中間。為什麼這很重要?這表明表情符號被用來強調特定的情感,而不是對語氣提供澄清。一連串積極的表情符號強化了慶祝或玩笑。總而言之,表情符號是表達的工具。然而,它們還不能被歸類為語言,因為它們不受語法約束。例如,如果你以任何順序將一系列表情符號串在一起,它們仍然可以傳達相同的資訊。完全有可能將表情符號以非常特定的順序串在一起,以演示特定的事件順序,但是這種線性排列的僵化實際上限制了溝通。表情符號迫使我們以具體的單位思考和分享。浴缸表情符號不能被修改成新的東西。它不可能是粉紅色的浴室或溢位的浴缸。我們受到影像本身及其出現的直接語境的約束。儘管如此,這種限制並沒有阻礙表情符號的使用。而且表情符號本身就具有複雜性:它們允許我們簡潔地表達情感體驗,這遠遠超過了最初的表情符號字形所允許的範圍。“喜極而泣”表情符號的壓倒性流行是所有這些因素的總和。它是積極的、友好的,並且幾乎適用於所有回應,因為它有助於在適當的回應上達成共識。
[空白]太荒謬了,我笑得都哭了。
[空白]太精確了,我笑得都哭了。
[空白]就是這樣,所以我笑了,不然我就要哭了。
它調節互動。就像“贊”按鈕幫助確認地位和聯絡一樣,“喜極而泣”表情符號也可以起到連線作用。它已成為一種快速簡便的共情方式。但它也可以緩和較陰暗的情緒,使其不那麼具有對抗性。它可以幫助緩和評論或共同經歷,並提供回應的途徑。它為數字通訊提供了恰當的情感水平。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隨著我們深入數字裝置的下一波浪潮,我們將尋找更有效的方式來傳達意義和意圖。看看我們如何在表情符號之外實現這一目標將會很有趣。
參考文獻:
Kralj Novak P, Smailović J, Sluban B, Mozetič I (2015) 表情符號的情感。PLoS ONE 10(12): e0144296. doi:10.1371/journal.pone.0144296
您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