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天深夜,傑瑞開車回家,看到一位年輕女士在公交車站等車。他停下車,告訴她他認為這麼晚了可能沒有公交車了,並提出載她一程。秋夜的空氣越來越冷,於是他脫下外套給了她。雖然這位乘客不太愛說話,但他還是設法得知這位女孩名叫瑪麗,她正在回家的路上。開車一小時後,他們到達了她家。傑瑞說了晚安,她走進前門,傑瑞自己也回家了。
第二天,他想起瑪麗還穿著他的外套。
他開車到她家敲門,一位老婦人開了門。約翰告訴她他曾搭載過她的女兒瑪麗,並解釋說他回來是為了拿回借給她的外套。老婦人看起來非常困惑。
約翰注意到壁爐架上有一張瑪麗的照片。他指著照片告訴老婦人,那就是他載過的女孩。老婦人聲音顫抖著告訴傑瑞,她的女兒多年前就去世了——死於一場試圖回家的車禍——並且埋葬在離這裡大約一小時車程的墓地裡。
傑瑞跑到他的車上,開車去了墓地。他找到了他的外套,整齊地疊放在一個墳墓上。墓碑上的名字是……瑪麗。
你可能聽過某種版本的《深夜搭車》——也許是在篝火旁或萬聖節派對上。幽靈搭車客是美國民間故事中一個很受歡迎的角色。雖然存在許多變體,但故事往往是套路化的
一位駕車者(通常是男性)搭載了一位孤獨的搭車客(通常是年輕女性)。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他將她送到目的地,在那裡她要麼消失,要麼走進一棟房子。
如果她走進一棟房子,司機通常有理由跟著她——例如,他想要回借給她的外套,想要歸還她落在車裡的東西,或者有時,如果目的地是一棟房子,而她在汽車到達目的地時消失了,他想知道她為什麼消失了。
當他敲門時,他從一位悲傷的親人那裡得知,這位乘客已經去世(多年前)。
如果他試圖要回某件物品,通常可以在她的墓地找到。
這些故事的年代已不可考,但它們在美國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我們乘坐馬車旅行的時代,甚至可能在其他地方更早:例如,在《聖經》中,使徒腓力與一位衣索比亞人搭車,他在為他施洗後,他就消失了。世界各地都有道路據稱有幽靈般的旅行者在尋找搭車返回親人身邊或他們最終安息之地的機會。鑑於這個特定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版本,或許這些幽靈搭車客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恐嚇故事。
這個故事的簡單套路也意味著它具有高度的可定製性。傑瑞可以很容易地變成“我的朋友哈里”或“我父親上大學時週末回家”。同樣,地址可以是任何地方:可以是任何古老的墓地或廢棄的房屋或綠樹成蔭的道路。搭車客可以是任何已知因車禍失去女兒的夫婦的女兒。在此期間,飆車也興起,導致青少年死亡人數總體增加。像《最後的吻》這樣的歌曲就是基於這類事件創作的。您可能聽過珍珠果醬樂隊翻唱的版本,這首歌曾是該樂隊的熱門歌曲。這是原版
為什麼這會奏效?在上面的故事中,一位男士為一位在公交車站等候的年輕女子停車,考慮到時間已晚以及她可能難以回家,便提出載她一程。搭便車在不久前也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做法。在 20 世紀 50 年代和 60 年代,甚至到 70 年代,搭便車是環遊全國的常見方式。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它變得越來越難以置信。我們從小就學到的基本規則之一是,永遠、永遠、永遠不要坐陌生人的車。然而,一次又一次,這些女性就這樣做了,而這些男性似乎並沒有惡意。他們只是想確保這位年輕女子安全到家。這些故事展現了對他人基本關懷,突出了在那個時期與社會對人際關係的看法相符的睦鄰友好和信任感。這些資訊可能被埋藏在當今的警示故事中。
在早期的這些故事中,似乎可以從這類鬼故事中吸取兩個教訓。首先,提醒人們社群的重要性——如果你有需要,你可以依靠陌生人的幫助。其次,這是一個警告——無論是超速行駛還是酒後駕車——因為你也可能最終像瑪麗一樣。雖然搭載這些乘客的司機通常是男性,但幽靈乘客暗示,如果司機不小心,他們也會面臨陰暗的命運。畢竟,他們可能倖存下來,但他們的乘客——他們的女友和其他親人——可能不會。這些故事不一定“令人毛骨悚然”,但它們反映了更大的社會關注,旨在鼓勵行為改變。
透過追溯這些故事隨時間推移的變化方式,或許可以最好地說明這一點。搭車客故事的更黑暗的變體開始在 20 世紀 70 年代後期出現,並在 20 世紀 80 年代變得流行和廣泛
一個夏日,一位女士開進一家加油站。當服務員為她加油時,這位女士告訴服務員她趕時間去接即將結束美術課的女兒。當她在等待時,一位男士走到她的車旁。他向她解釋說,他的租車拋錨了,他需要搭車去赴約。地點離她女兒的美術課地點不遠,所以她告訴他她很樂意載他一程。
他把公文包放在後座上,說他要去一下洗手間。幾分鐘過去了,這位女士看了看手錶。意識到自己要遲到了,她很快開車離開了,忘記了那位男士會回來的。
她對此毫不在意,直到她和女兒駛入車道。她看到了他的公文包,才意識到她把他給忘了!她開啟公文包,尋找某種身份證明。她在裡面只找到了一把刀和一卷膠帶。
這個版本也是套路化的。但在這種情況下,主人公通常是女性。資訊也是一種警告——並且表明公眾對暴力侵害婦女行為的意識有所提高,而這在以前並不是一個公開討論的問題。
這個故事更接近於我們從小就學到的關於信任陌生人的危險的資訊。這個版本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複雜和詳細。它放大了陌生人的危險,發出了關於過於輕易信任他人的明確警告。它表明社會思想發生了轉變,這反過來又反映了當時的重大事件。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是一個劇烈變革的時期:約翰·列儂被暗殺,里根當選總統,美國入侵格瑞那達以對抗共產主義。世界正在迅速變化——而且似乎並沒有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這些故事可以提供關於當時社會組織結構的見解。除了帶來一絲寒意之外,它們也是很好的教學工具——如果故事看起來很熟悉,並且有點悲慘或可怕,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更有可能關注。許多文化中都有專門用來嚇唬兒童以確保他們行為得體的恐怖故事。從民間傳說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您有什麼恐怖故事要分享嗎?您會如何改編這些故事以在今天重新講述:搭車客會戴著耳機嗎?司機會在去見他在網上交談過的幽靈的路上嗎?後座的兇手是網路跟蹤者嗎?請在下方告訴我們——並祝您萬聖節快樂。
本文的早期版本曾發表於Anthropology in Practice的原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