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你是否有朋友發誓不再使用Facebook?不是暫時休息,而是徹底切斷了與這個線上社交網路平臺及其所承載的聯絡?最近有一些頭條新聞聲稱,由於對隱私的擔憂,Facebook使用者正在大量退出該網路。這個訊息是在《網路心理學、行為和社交網路》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之後出現的,該研究調查了最近關閉賬戶的人分享的自我報告原因。
Stefan Stieger及其同事從流行的入口網站招募了參與者,這些入口網站旨在支援想要關閉賬戶的使用者。他們生成的Facebook“退出者”的概況是:男性(71.5%),31歲,擁有Facebook賬戶約26個月,平均每天在Facebook上花費1.9小時。Facebook“使用者”來自社會科學調查門戶。這些使用者的代表是女性(70.5%),24歲,擁有賬戶約29個月,平均每天在Facebook上花費約1.8小時。退出者報告離開時留下了133位線上朋友,而使用者報告擁有約349位朋友。
研究人員發現退出者和使用者之間存在性別差異:前者更可能是男性且年齡較大——至少根據這個樣本是這樣。當將年齡和性別作為控制因素時,Facebook退出者報告了更高的對隱私的普遍擔憂,並且有更高的網路成癮評分。這些發現與定性反應相關。在從研究參與者收集的書面陳述中,出現了五個主題,作為人們選擇退出Facebook的原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隱私擔憂 (48.3%):資料保護和控制
對Facebook服務條款不滿 (13.5%):使用者介面的可訪問性
線上互動的負面方面 (12.6%):社互動動壓力、欺騙
對Facebook成癮的擔憂 (6.0%):在Facebook上花費的時間
其他 (19.6%):騷擾、失去興趣
這個資料集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一些問題確實已被作者指出,例如樣本的大小和構成,以及獲取參與者的方法。不幸的是,似乎大多數退出者是從quitfacebookday.com招募的,那裡的使用者已經明確表示有意離開Facebook,併為該行為賦予了理由(對隱私的擔憂)。該網站上的評論表明,Stieger及其同事報告的原因是相互關聯的——也就是說,對隱私有擔憂的人也會擔心詐騙或與太多人進行數字連線,並關注真實性。
資料還忽略了兩個重要的點:退出者與使用者的年齡以及每個群組的平均連線數。皮尤研究中心網際網路與美國人生活專案的資料顯示,人們非常關注線上隱私,年輕人(18-29歲)更可能採取措施減少線上可見性,包括清除cookies、管理帖子和使用臨時電子郵件地址。此外,擁有較大網路的人可能不太願意放棄這些網路。相反,他們可能會採取策略來更好地管理他們分享資訊的方式(例如,不接受玩糖果傳奇的邀請或授予其他第三方應用程式他們寧願不分享的資訊)。
Facebook和其他社交網站在我們日益數字化的世界中,對於我們連線和管理關係的方式仍然非常重要。看看有多少賬戶實際上保持關閉狀態,又有多少賬戶以修訂後的管理策略重新開放,這將很有趣。雖然這項研究確實觸及了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即日益增長的隱私和資料管理意識可能會如何指導我們的線上活動——但要喊出“虛擬自殺”可能有些誇大其詞。
參考文獻
Stefan Stieger,哲學博士,Christoph Burger,理學碩士,Manuel Bohn和Martin Voracek,哲學博士(2013年)。誰犯了虛擬身份自殺?Facebook使用者和退出者之間在隱私擔憂、網路成癮和個性方面的差異。《網路心理學、行為和社交網路》,16(9),DOI:10.1089/cyber.201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