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不歸還購物車?

開車到停車場,發現一個購物車在那裡,可能會讓人非常沮喪。為什麼人們會忽略回收點呢?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上,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雖然有些超市比其他超市要好,但發現一些散落在停車場的購物車並不罕見,這讓那些認為停車位空著,卻發現實際上被購物車佔用的購物者感到沮喪。這似乎是對他人的基本禮貌:你在超市拿到購物車,用它把你的雜貨送到你的車上,然後你把它放回去給別人用。然而,很多人完全無視購物車回收點,把購物車留在他們的汽車旁邊,或者隨意地停在中間隔離帶上,這並不少見。在高峰時段,這可能意味著一片混亂。這種漠視從何而來?

一些超市試圖讓這個過程相對容易:他們在整個停車場都設有購物車回收點,有購物車服務員把購物車帶回商店,有些甚至可能依賴於購物車“租賃”系統,你為購物車付費,並在歸還時獲得報銷。在沒有租賃系統的情況下,人們可能會因為以下一些原因而遺棄他們的購物車

  • 回收點離他們停車的地方太遠了。

  • 他們有一個孩子,他們不想讓孩子無人照看。

  • 天氣不好。

  • 他們有殘疾,這妨礙了輕鬆移動。

  • 認為收集購物車是別人的工作。

  • 他們把購物車留給別人方便拿去使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同樣,購物車使用者分為五類

  1. 歸還者。這些人總是把購物車放回回收點,不管他們停的車離得多遠,或者天氣如何。他們感到一種義務感和/或對那些負責收集購物車的人感到抱歉。

  2. 從不歸還者。從不歸還購物車的人。他們認為拿購物車是別人的工作或超市的責任,並且對購物車被留在哪裡漠不關心。

  3. 方便歸還者。如果他們把車停在靠近回收點的地方,或者如果他們看到購物車服務員,他們就會歸還購物車的人。

  4. 壓力歸還者。只有在購物車服務員在場或相鄰汽車的車主在場時才會歸還購物車的人,這意味著他們沒有輕易丟棄購物車的途徑。

  5. 兒童驅動的歸還者。這些是有孩子的父母,他們把歸還購物車視為一種遊戲,經常騎著購物車回到回收點或把它們推到堆疊的隊伍中。

社會規範分為兩大類。有指示性規範,它根據我們對他人如何解釋我們行為的看法來驅動我們的反應。這意味著如果我們認為人們會對我們評價好或壞,我們就會傾向於以某種方式行事。還有描述性規範,我們的反應是由情境線索驅動的。這意味著我們很容易模仿他人的行為——所以我們看到、聽到或聞到的東西暗示了我們應該展示的適當/接受的反應或行為。

超市可以透過回收點或購物車服務員來嘗試引導我們的行為,但他們正在與我們自己的自私目標競爭,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目標可能是保持乾燥、照看我們的孩子,或者只是儘快回家,並且我們還會受到其他人行為方式的引導。這些目標可以覆蓋規範,因為超市提供的支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購物車在停車場橫衝直撞地釋放出完全的混亂之前重置了情況。服務員很可能會在那之前介入。因此,如果我們把這種規範的定義應用到我們對購物車歸還者的分類中,那麼指示性規範對歸還者和壓力歸還者施加了最大的壓力。這些人都在某種程度上關心別人對他們的看法,並希望遵守社會規則,規定購物車必須歸還。描述性規範適用於方便歸還者和壓力歸還者,如果存在先例,他們更傾向於採取行動。如果沒有任何購物車隨意停放,這些人更有可能歸還購物車。從不歸還者和兒童驅動的歸還者是目標驅動的行動者的兩個例子,這意味著他們正在對更個人的需求做出反應。這兩者很有趣,因為它們處於光譜的對立兩端,但仍然證明了個人目標如何為規範服務或反對規範。

2008 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測試了行為反應與對指示性和描述性規範的操縱,以觀察違反一項規範是否會導致人們違反其他不相關的規範。在第一個測試中,研究人員針對了將腳踏車停在兩條小巷中的參與者。小巷的牆壁上有標牌,表明不允許塗鴉。一條小巷沒有塗鴉,而另一條小巷有塗鴉,儘管有標牌。研究人員在兩條小巷的腳踏車把手上都貼了一張傳單,以便車主需要手動取下傳單。在牆上有塗鴉的小巷中,69%的人把傳單扔在地上或把傳單掛在另一輛腳踏車上,而沒有塗鴉的小巷中這一比例為 33%。研究人員報告說,反塗鴉標誌很容易看到,所有進入小巷的人都會看一眼這些標誌。牆上出現違反標誌的塗鴉表明,打破另一項規範:亂扔垃圾是適當的。

他們在另外兩項測試中重複了這些結果。例如,他們在兩個停車場沿線設定了臨時圍欄,並張貼了禁止進入標誌和禁止腳踏車標誌。雖然臨時圍欄確實有一個人可以用來到達他們的車輛的缺口,但禁止進入標誌旨在讓人們走到另一個入口。禁止腳踏車標誌旨在表明人們不能將腳踏車鎖在圍欄上。在一個停車場,腳踏車被留在附近;它們沒有被鎖在或鎖在圍欄上。在另一個停車場,腳踏車被鎖在圍欄上。結果非常顯著:如果腳踏車被鎖在圍欄上,82% 的參與者使用了缺口,而如果沒有腳踏車被鎖在圍欄上,則只有 27% 的參與者使用了缺口。

在最後的測試中,研究人員去了一個為超市和健身房提供服務的停車場。在一種情況下,四輛購物車散落在車庫周圍,而在另一種情況下,所有購物車都在回收點。研究人員在車庫裡汽車的窗戶上留下了傳單——你猜對了——當有未管理的購物車時,58% 的參與者亂扔垃圾(即,把他們的傳單扔在地上),而當所有購物車都在回收點時,這一比例為 30%。

雖然總會有離群值——為了這樣做而違反規範的人——這些場景相當清楚地說明了社會秩序的潮起潮落。有一些規範旨在為整個社會的利益提供總體治理,但作為個人,我們有與這些規範交叉的目標,並且會產生衝突。是的,我們通常希望像我們選擇的其他人一樣行事,因為我們希望被接受,但我們也有服務自己或為我們提供即時滿足感的目標。上述資料表明,隨著情況接近偏差,更多人會傾向於混亂;一旦我們被允許採取替代行動,如果它適合我們,我們就會這樣做。不歸還我們的購物車為把我們的宣傳單扔在地上,隨意停車或停在預留空間,以及其他影響我們在該機構的體驗質量的物品打開了大門。

世界可能不會因為我們不歸還購物車而結束——那將是一個驚人的蝴蝶效應——但這是一個我們可以控制的生活質量問題的例子。那個不歸還購物車的人可能不是一個十足的混蛋。他可能只是在利用別人設定的例子,以便他能更快地回家。但是,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那麼我們就會改變什麼是可接受的平衡,這可能會對社會秩序產生更大的影響。我們對看似平凡的情況的影響比我們意識到的要大。

您會歸還購物車嗎? 在實踐人類學上的評論已被停用,但您始終可以加入 Facebook上的社群

您可能還想檢視後續報道:人們不歸還購物車的原因

參考文獻

Keizer, Kees, Siegwart Lindenberg, and Linda Steg. "The Spreading of Disorder.” Science (33) 12 Dec. 2008: 1681-685. doi: 10.1126/science.1161405

你可能也喜歡

為什麼我們要在體育賽事中爭搶免費 T 恤?

伸出援手的代價是什麼?

我們明明生病了,為什麼還要說“我沒病”?

社會壓力的科學

 

圖片來源:Daniel Blum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