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曝光後,許多 Facebook 使用者都在質疑他們在網站上的資料安全性。這些擔憂是合理的,但這不應該是新鮮事:近年來,幾乎每一家參與線上銷售的大公司都經歷過資料洩露。Facebook 的活躍使用者超過 20 億,它可能擁有最大的使用者資料儲存庫之一,但它是一個獨特的類別,因為使用者提供的不僅僅是 16 位數的信用卡號——Facebook 使用者分享的是他們身份的本質:照片、點贊、觀點、他們的朋友、家人和同事是誰等等。當這些資訊組合在一起時,就構成了一個有價值的個人資料。十多年來,我們一直都在向 Facebook 提供這些資訊。當我們如此嚴密地保管密碼、信用卡號和電子郵箱地址時,為什麼會如此輕易地放棄這些資訊?
皮尤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美國網民(約 75%)都瞭解強密碼的要求,並且他們不應該在公共 WIFI 上進行敏感交易,但除此之外,他們的線上安全知識水平顯著下降。例如,只有約 54% 的人能夠識別網路釣魚攻擊(這表明一半的成年網民會點選可疑連結);只有 39% 的人瞭解私人瀏覽並不能對他們的 ISP 保密;只有 10% 的人能夠識別多因素身份驗證的示例。關於這些資料令人驚訝的是,雖然教育程度是線上安全知識水平的一個因素,但年齡的影響較小。65 歲及以上的使用者似乎和 18-29 歲年齡段的使用者一樣瞭解情況;雖然通常線上知識水平的偏差偏向於年輕使用者,但皮尤的調查表明,我們知道和不知道的事情總體上有一個共同的標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中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與 Facebook 的複雜關係根源於對線上安全和網路運作方式的這種模糊理解。當 Facebook 於 2004 年成立時,訪問許可權首先僅限於哈佛大學的學生,然後向其他大學開放,之後才擴充套件到高中生,最後擴充套件到公眾。從一開始,加入該網站的要求就根植於透明度:您需要一個有效的電子郵件地址才能加入——在該平臺的早期,這意味著一個註冊到您正在就讀的大學的電子郵件地址——並且您需要透露您的姓名。與他人的聯絡依賴於揭示自我的基本方面,這與透過使用者名稱來調解體驗的線上期望相反,後者為個人提供了一定的匿名性。
透過逐漸擴大的包容圈,Facebook 使分享一個人的真實身份的各個方面變得正常化。在封閉的社交社群(如大學校園)中分享姓名很容易,但是隨著人們的繼續發展,他們的線下網路不斷擴大,為了增加和維持與使用者的聯絡和相關性,Facebook 將其開放給所有人的商業決策使使用者逐漸適應了分享他們的姓名,以及其他方面的自我,給越來越多的受眾,包括人和服務。
當然,姓名本身並不能講述螢幕背後的人的全部故事,這就是為什麼 Facebook 推出的功能如此重要的原因:新聞推送提供了您的朋友的活動概覽,彙集了狀態更新、個人資料更改、生日、共享文章和照片;標記允許您將姓名與人聯絡起來,並擴大了與他人聯絡的可能性;點贊按鈕簡化了意見和反饋的交流;與遊戲和位置應用程式的整合進一步分享了關於興趣和行動的資訊。所有這些自我的點滴逐漸暴露出來,以至於使用者很少關注他們放棄了什麼。這些功能旨在透過熟悉感和參與的吸引力來吸引使用者。這種參與延續了在網上付出更多自我的迴圈:如果我們看到其他與我們相似(或我們渴望成為的人)的人正在這樣做,我們就更有可能追求一項行動。這種對我們行動的心理確認證實了我們的歸屬感。認可會帶來一種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會觸及我們大腦的獎勵區域,使我們更有可能返回並重復相同的行動。
所有社交媒體都提供基於滿足感的反饋迴路。有七種與網際網路相關的滿足型別,Facebook 透過各種功能和擴充套件設法利用了所有這些滿足型別
|
滿足
|
Facebook 體驗
|
|
虛擬社群
|
一個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聯絡的渠道,以增加聯絡。
|
|
資訊搜尋
|
透過新聞推送和活動查詢器功能,瞭解新聞事件以及當地和生活事件。
|
|
審美體驗
|
透過應用程式和服務的整合體驗新的互動功能。
|
|
金錢報酬
|
在市場中查詢和銷售服務。
|
|
消遣
|
遊戲應用整合。(還記得開心農場嗎?)
|
|
個人地位
|
保持相對於同齡人的成就的社會衡量標準。
|
|
關係維護
|
發展和維護關係。
|
對於許多人來說,Facebook 是一項日常活動,對於其他人來說,它甚至是每小時或持續不斷的。我們與 Facebook 的習慣性關係源於其利用這些滿足感的能力。透過為我們的參與提供一致的回報,Facebook 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經歷的微小注意力不滿的日常應對機制。我們相信這是一種以個人為中心的體驗,我們透過放棄自己的部分來維持這種真實感。
隨著 Twitter 上 #deletefacebook 的趨勢,使用者正在糾結是否可以完全切斷與該平臺的聯絡,許多文章教育使用者如何限制和管理他們的資料,以及如何下載他們的資料副本就證明了這一點。雖然有一些文章解釋瞭如何刪除你的帳戶,但也有許多文章解釋了為什麼這可能無關緊要:雖然你可以逃離該應用程式,但由於無處不在的點贊按鈕,你無法完全逃脫它的影響。即使你不是活躍的 Facebook 使用者,你在網路上的存在也會被跟蹤,並且這些資料會被儲存在某個地方。然而,也有許多使用者可能不想離開。他們在平臺上建立的基礎對他們理解自己的方式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他離開的人可能會發現自己在新的平臺上延續著類似的迴圈。Facebook 已經並將繼續推動我們對線上體驗的許多體驗和理解,以至於脫鉤可能比我們目前理解的更復雜。當網際網路停止識別我們時,我們可能無法識別網際網路。
—
參考資料
Boullier, Dominique. “社會科學與大資料蹤跡:社會、觀點還是振動?”《法國政治科學評論》(英文版)65, no. 5-6 (2015): 71-93。
Indeed Song, BA et. al. “網際網路滿足感與網際網路成癮:論新媒體的用途與濫用。” 《網路心理學與行為》 7 no. 4 (2004): 384-394。
Names Park, MA et. at. “沉浸在社交網路環境中:Facebook 群組、用途與滿足感以及社會結果。” 《網路心理學與行為》 12, no. 6 (2009): 729-733。
Suissa, Amnon J. “賭博和網路成癮作為社會問題:一些心理社會基準。” 《加拿大社會工作評論》/《加拿大社會服務評論》 30, no. 1 (2013): 83-100。
—
您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