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在電子郵件末尾署名“謝謝你?”

你上次使用“謝謝你”的某種變體是什麼時候?今天早上在咖啡店?昨晚吃晚餐的時候?因為有人為你按住電梯?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篇文章是工作場所人類學系列的一部分。

你上次使用“謝謝你”的某種變體是什麼時候?今天早上在咖啡店?昨晚吃晚餐的時候?因為有人為你按住電梯?

在網上呢?你最近在電子郵件末尾使用過它嗎?你是否有意不使用這個短語?你有沒有停下來思考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謝謝你”這個短語是我們童年早期學到的一組儀式化回應的一部分,這組回應還包括“你好”和“再見”。後兩者代表過渡性的語言點,標誌著進入和退出某些互動狀態的程度。“你好”既承認了一種關係,又開啟了互動,而“再見”則標誌著互動的結束。在美國,它是一種表示感謝的方式。“謝謝你”在維持可能的社交關係中起著調解作用。

這些型別的語言結構被稱為“禮貌用語”。我們的父母教給我們這些回應的框架——例如,美國兒童在能夠進行口頭交流之前很久就開始學習揮手說“你好”和“再見”的規則。我的侄子正在學習如何揮手說“你好”和“再見”,雖然他的動作很生硬,但他父母的喜悅無疑會鼓勵他練習,並最終加強他對這一行為的理解。如果他拒絕按照規定參與,他可能會被告知不進行這些社交儀式“不好”,反過來他會了解到這是社互動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他與其他人群互動時,他可能會學習如何運用這種回應的變體(例如,再見與拜拜或回頭見;語氣;伴隨的手勢)來進一步豐富這個短語的含義。例如,“嘿”可能在朋友或同輩之間用作問候,但與陌生人或叔叔阿姨和祖父母之間,根據交流者的關係和/或年齡差異,可能會採取更正式的策略。這些回應模式非常微妙,反映了參與者之間關係的性質:親密程度、相對地位以及接觸時長或預期的分離時長都會影響這些互動的進行方式。

再見不僅僅是一個詞。它包含了一個完整的儀式。心理學家赫伯特·克拉克擴充套件了這個想法,用我們結束電話的方式來說明。我們不能只是結束通話電話。結束電話有三個部分:話題結束、告別和聯絡結束。首先,我們必須表明我們談完了(“嗯,很高興聽到你的訊息。”),然後雙方都同意斷開聯絡(“好的,我們稍後會再聯絡。”“好的,再見。”),然後實際物理地結束傳輸(結束通話電話)。我們很少在不遵守這些禮節的情況下結束通話電話,如果我們這樣做,即使它表示不滿,也會被認為是極度粗魯的行為。

在簡訊時代,這些做法可能看起來過時了,但對這些儀式性行為的需求仍然很重要,尤其是在語氣難以辨認的電子通訊中。我們用“稍後聊”、“明天再聊”甚至只是“再見”來結束我們的通訊。“謝謝”和“謝謝你”已經融入到公式的這一部分,尤其是在電子郵件中。更傳統的告別語已經被“謝謝你”所取代,這種轉變非常微妙,以至於現在它已成為這種媒介中的常見署名。但它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它比“真誠地”或“此致敬禮”更易於接受?

這部分反映了我們的時代。電子郵件提供了一種比實際信件(在某些情況下,比電話)更快速的聯絡方式,但這種速度也意味著我們透過這種媒介傳送更多的訊息,無論是出於個人原因還是職業原因,而閱讀和回覆這些訊息都需要投入時間。因此,傳送者認識到他們給接收者帶來的負擔更為重要。在寫信、寄信和回信都需要時間的時代,傳送者證明她的可靠性非常重要。“真誠地”和“此致敬禮”旨在建立交流者之間的信任。信譽是決定是否會發出回覆的重要決定因素。如今,由於網路使陌生人可以毫不費力地相互聯絡,當與時間權衡時,信譽在決定回覆方面的重要性降低了(垃圾郵件除外)。

這並不是說更正式的告別語或親切的結尾完全被忽視了。必須認識到通訊雙方之間關係的性質。這對於關係的持續至關重要。對此表示懷疑?下次你給朋友或愛人發電子郵件時,試著省略告別語,然後告訴我結果如何。(或者不按照你習慣的方式問候他們。)“謝謝你”起著類似的作用。透過包含結尾,我們都在遵循整體社交禮貌公式,並表明我們理解社交交往的規則。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是真誠的人。

這種做法在商務溝通中非常普遍——在商務溝通中,人們最迫切需要回復,而且如果省略結尾,尤其是在電子郵件包含某種請求的情況下,似乎是最令人反感的。“謝謝”似乎是最安全的選擇。但是,它的過度使用也降低了它的含義嗎?你是如何署名你的電子郵件的——有沒有發生過任何因為沒有結尾而產生問題的情況?

有什麼想說的嗎?實踐人類學上的評論已被停用,但你始終可以加入 Facebook 上的社群。

 

--

參考文獻和補充閱讀

  • Becker, Judith and Patricia C Smenner (1986). 學齡前兒童自發使用“謝謝”作為性別、社會經濟地位和聽眾地位的函式。《社會語言學》,第15卷第4期:537 - 545。

  • Clark, Herbert and J. Wade French (1981). 電話告別。《社會語言學》,第10卷第1期:1 - 19。

  • Ferguson, Charles (1976). 禮貌用語的結構和使用。《社會語言學》,第5卷第2期:137 - 151。

  • Greif, Esther and Jean Berko Gleason (1980). 你好,謝謝,再見:更多例行資訊。《社會語言學》,第9卷第2期:159 - 1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