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編者注:長期讀者都很清楚我對時間有個怪癖。您可以在這裡閱讀我關於時間的其他討論。
時間體驗
時間是事件、持續時間和變化的度量。感謝協調世界時 (UTC),我們擁有了討論時間的基礎。它有助於構建我們的期望。我可能在東部標準時間 9:00 (UTC-05:00) 到達辦公桌,但我明白加利福尼亞州 (UTC-08:00) 的同事可能還在睡覺。全球時鐘時間告訴我,在東部標準時間 11:00,我可以合理地期望他們到達辦公桌。然而,即使在同一緯度,我們對時間的體驗也可能因當地習俗而異。雖然在某個地方可能確實是下午五點,但人們在那個時間可能選擇做的事情可能因地而異。下午五點的意義可能會大相徑庭。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當討論這些差異時,我經常使用的例子源於我在南佛羅里達州的經歷,當時我發現我的“用餐時鐘”與當地的商業慣例不符。在紐約市,食客可能在下午 6:00 坐下來享用晚餐,而在南佛羅里達州的部分地區,晚餐時間正在結束。我們可能共享同一個時區,但我們的時間習慣不同。
儘管時鐘提供了標準化,但時間仍然是一種主體間體驗。雖然我們不經常考慮它,但當地環境可以以微妙的方式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例如,考慮一下公雞在計時方面所起的作用
在黎明前的時期使用雞鳴來計算時間非常普遍,並且已被民族誌記錄。巴西的博羅羅人透過午夜後第一聲雞鳴到黎明之間雞鳴的強度和頻率的逐漸增加來跟蹤時間;菲律賓的伊富高人說,公雞在夜間鳴叫四次,第三次雞鳴大約在凌晨四點;而在蘇利南的馬龍人群體薩拉馬卡人中,雞鳴是黎明前分享秘密的吉祥時刻。[i]
雖然公雞確實可以在任何時間鳴叫,但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人類學家凱文·伯斯討論了禽類時間生物學如何塑造雞鳴與即將到來的黎明之間可靠的關係,這可能有助於理解在建立標準全球時間之前的對時間的感知。
宗教召喚
考古證據表明中世紀家禽數量豐富,為了可持續社群的存在,繁殖是必要的,這需要公雞——公雞似乎在召喚修行者進行黎明前祈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 6 世紀,雞鳴構成了修道院夜間四次祈禱時段之一,這些修道院遵循《大師規則》(Regula Magistri) 維護的戒律,該規則要求在黃昏、午夜、雞鳴和早晨誦讀讚美詩。公雞鳴叫所表示的時段有助於管理因季節變化而產生的祈禱:在冬季,讚美詩在雞鳴前誦讀,在夏季,讚美詩在雞鳴後誦讀,以考慮黑暗持續時間的變化。公雞的喧鬧聲也提醒居住在宗教秩序直接範圍之外的人們準備好進行早晨的祈禱。
公雞與即將到來的黎明之間的聯絡為與光明和靈性的聯絡提供了沃土。格雷戈裡大帝將公雞比作傳教士
首先,像公雞一樣,傳教士與黑暗作鬥爭,以迎接即將到來的光明。其次,他們喚醒了遲鈍的人。正如公雞的理解力穿透黑暗一樣,教師的知識也應該如此。此外,格雷戈裡指出,公雞在黑暗中更響亮,隨著黎明的臨近變得更溫和,他說這是一個比喻,說明傳教士應該如何對待人——那些身處黑暗中的人會收到更嚴厲的資訊,而那些正在接近精神啟迪的人應該聽到“最微妙的奧秘”。[ii]
雞鳴是中世紀的時間標誌,但這些聯絡是否有任何生物學基礎?
公雞在黎明時鳴叫嗎?
當然,它們會!雞有晝夜節律。它們受到光週期影響——褪黑激素分泌以及心臟、大腦和肝臟的調節都會隨著光線而變化。對於公雞來說,它們的鳴叫是由睪酮驅動的,調節內源性週期的光週期也會觸發鳴叫行為。
雞的內源性週期可以響應光照強度的遞增變化而重置。例如,甘比亞母雞會根據季節變化調整它們的棲息時間:由於白天的時間相對相同,雞似乎會根據光照強度的變化來協商棲息時間。因此,雞能夠預測光週期。在印度中北部進行的研究表明,太陽只有在升到周圍山脈之上後才能看到,該研究記錄了在日出前大約兩到三個小時開始鳴叫,最初的間隔約為 30 分鐘,到日出時減少到約七分鐘——即使太陽在日出時實際上是不可見的。
但公雞也會在其他時間和出於不同的原因鳴叫。伯斯承認,它們僅在特定地點的黎明前時期才具有時間相關性——但它們是生成與環境相關的優秀資訊的手段。
那麼,我們現在更“準時”了嗎?
事情是這樣的:自從公元前 3 世紀以來,我們就一直在嘗試將一天分成均等的小時,使用蠟燭和水鍾來標記時間的流逝。時鐘和通用時間碼並非現代奇蹟。伯斯指出,這些嘗試代表了管理時間的抽象的、與環境無關的方式,而雞鳴是理解時間的與環境相關的方式的示例。後者需要多個時間指標——因為雞鳴僅在特定時期內相關——需要多種體驗以及對持續時間和變化的度量。
中世紀的時間並沒有錯,黎明前透過雞鳴進行的測量也並非沒有意義。伯斯追溯了中世紀人和現代人在感官方面與時間關係的有趣轉變。即,中世紀的時間與聲音有關——公雞可能非常吵鬧。順便說一句,教堂的鐘聲預示著彌撒的開始,目的是為了被聽到。聲音傳播。它會找到你。無論你是在田野裡還是在路上,你都不會誤解鐘聲、汽笛聲或雞鳴的含義。但是,當時間轉移到視覺線索時,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鐘樓需要你走到它們面前。鐘樓代表了共享時間的物理提醒,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同一時區下午 5 點的體驗可能如何不同的意識。
與環境相關的時間考慮了當地環境,而時鐘時間則與當地體驗建立了任意關係。伯斯提出,時鐘時間的興起與以“等長抽象持續時間”來衡量時間的偏好有關。[iii] 隨著時間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而商品化,控制時間比指數化定義時間更具吸引力(並且可以說是更重要)。還有什麼比劃分時間並將其掌握在人們手中更好地控制時間的方法呢?誰在這裡今天戴著手錶或查看了手機上的時間顯示?時間觸手可及!而且它可能比一隻好鬥的公雞更容易管理。想象一下把它放在你的口袋裡。
伯斯,K. (2011)。公雞的規律聲音:中世紀與環境相關的時間計算KronoScope, 11 (1), 125-144 DOI: 10.1163/156852411X59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