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主題公園成為熱門的度假目的地?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美國,七月四日週末的標誌之一是它是一個大型旅行週末。許多人利用假期計劃度假(畢竟這是一個額外的休息日)。如果孩子們是旅行團的一部分,主題公園通常是熱門目的地。

S是過山車的超級粉絲。因此,我們通常每年兩次去六旗公園連鎖——新澤西州的那個離我們足夠近,可以安排團體旅行。如果機會允許,主題公園也會融入我們的大部分旅行中。有一次命運攸關的旅行,我們去了弗吉尼亞州威廉斯堡的布希花園,在從公園回來的路上遇到了颶風般的暴風雨。我們坐在一輛全新的汽車裡,在零能見度的條件下,試圖弄清楚如何關上天窗,而雨水傾瀉而入。啊,這就是回憶的素材!

我只去過一次迪士尼世界。這是我和S第一次“大型”度假之一。那是一次體驗。迪士尼的營銷並沒有誇大其詞,當他們說這是地球上最快樂/最神奇的地方時——它確實很強烈。而且這種體驗會伴隨你。正是這種體驗的承諾吸引著人們:迪士尼樂園每年接待約 1000 萬遊客 (1)。而且很多人是回頭客。它可能並不適合所有人:我知道有些人絕對拒絕與魔法有任何關係,也有些人不喜歡與穿著戲服的代表在一起,但總的來說,考慮到這些地方的客流量,他們似乎只佔少數。研究人員認為,迪士尼之所以能創造成功的體驗,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對藝術、創造力、講故事、幽默、機智、音樂、幻想和道德感都很敏感和接受,所有這些都可能對社會發展很重要——並且大量出現在“迪士尼體驗”和成功的主題公園中——以一種相當放大的方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人類擁有龐大的大腦,這在生產上非常昂貴。研究人員尚未確定我們的大腦為何如此龐大,但從飲食到氣候變化,再到社會競爭,再到妊娠的變化,各種因素都被提出。進化心理學家傑弗裡·米勒認為,大腦龐大是性選擇的結果。他認為,大腦是“一種娛樂系統,進化出來是為了刺激其他大腦”,以吸引配偶 (2)。米勒的“求偶心智假說”指出

大腦的大尺寸進化而來,是因為配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雌性)偏愛具有更強能力產生諸如藝術、創造力、講故事、幽默、機智、音樂、幻想和道德感等文化方面的配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雄性)(3)。

這些“求偶工具”旨在吸引性伴侶。然而,米勒的假設被人類大腦的實際發展所支援,後者沒有顯示出性選擇特徵的特點。研究人員帕爾默和科討論的兩個主要分歧點是缺乏性二態性和大腦的實際生長。男性大腦與女性大腦沒有顯著差異

儘管在與交配直接相關的特定大腦部位(例如,配偶偏好、嫉妒)中,似乎確實存在明顯的進化出的性別差異,但在與他試圖解釋的特徵(藝術、創造力、講故事、幽默、機智、音樂、幻想和道德感)的產生和反應相關的方面,則沒有類似的顯著差異 (4)。

如果大腦是性選擇的特徵,它會在青春期後變得更加突出。事實並非如此:人類大腦在出生時約佔成年體重的 25%,並在約 6 個月內體重增加一倍。在青春期,不會再有這種型別的增長。大腦在生命最初的幾年內完成大部分發育。

作為理解特定娛樂形式如此吸引人的原因的替代方案,帕爾默和科 (2010) 而是認為它們反映了旨在影響後代行為的育兒策略。“育兒心智假說”提出,人類大腦的大小是透過自然選擇發展起來的,以應對父母影響行為的能力——龐大的大腦使後代能夠儲存和複製父母模仿的行為,從而實現生存和繁殖 (5)。後一種假設考慮了一個可能的原因,即為什麼兒童在生命早期就發展出語言技能:語言幫助他們從父母那裡接收資訊,從而提高他們的生存適應性。

迪士尼特許經營權在這個討論中處於什麼位置?帕爾默和科提出,迪士尼樂園(不是迪士尼世界,但我認為體驗本質上是相同的:對感官的極端刺激)是育兒心智假說中重要特徵的延伸

儘管迪士尼樂園和一般的童話故事經常被錯誤地視為僅僅是娛樂,但它們都清楚地提供了道德教訓。《木偶奇遇記》警告孩子們不要說謊。《灰姑娘》告訴孩子們美德是有回報的,《三隻小豬》教孩子們關於計劃和勤奮 (6)。

他們認為,我們對這些娛樂形式的易感性使迪士尼樂園和其他藝術和娛樂形式得以存在。但我會修改這句話,說對這些特徵的任何潛在易感性都使迪士尼特許經營權和其他藝術、創造力、講故事、幽默、機智、音樂、幻想和道德感的好例子——例如電影和戲劇——能夠成功,因為它們幫助我們圍繞這些資訊構建(非性)社會聯絡,這使它們更有效。透過互動體驗的包裝,遊客可以體驗故事,而這些體驗創造持久的回憶,因為它們加強了我們之前已經收到的資訊。

在其他公園中,遊樂設施通常也有某種故事或主題附加在上面,即使它們不是動畫的。例如,在六旗大冒險樂園,京達卡過山車的設計是為了融入叢林主題。從為等待的乘客播放的音樂到裝飾,再到遊樂設施本身的名稱,整個體驗都為這個主題做出了貢獻,這個名稱是對附近野生動物園中飼養的孟加拉虎的遙遠指稱。雖然迪士尼可以聲稱擁有流行的故事情節,但主題公園的實際戰術方面也可以發揮類似的作用。排隊管理教會了耐心和秩序,而遊樂設施是最終的獎勵。

帕爾默和科本可以進一步探討的一個方面是關係建立與迪士尼體驗相關特徵之間的聯絡。藝術、創造力、講故事、幽默、機智、音樂、幻想和道德感可能是我們發展和維持關係的重要元素——不是在性意義上,而是在網路建設方面。研究人員在他們的結論中簡要地提到了這一點,這似乎值得探討,因為它對我們的社交網路如何參與這些特徵具有廣泛的影響。當我們與他人一起體驗講故事或幽默或音樂的例子時,我們正在透過這種體驗建立聯絡,這有助於定義我們在網路中相對於彼此的位置。重溫故事可能是一種重申聯絡的行為——這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人們會回到迪士尼主題公園和其他形式的創意娛樂中。

本文的一個版本最初發表於 實踐人類學 的原始主頁,2011 年 3 月 8 日。

引用

克雷格·T·帕爾默,凱瑟琳·科。《育兒、求偶、迪士尼樂園和人類大腦》。國際旅遊人類學雜誌,1 (1), 1-14 DOI: 10.1504/IJTA.2010.036843

註釋

1. 帕爾默和科 2010: 2 | 2. 帕爾默: 2 | 3. 帕爾默: 3 | 4. 帕爾默: 4 | 5. 帕爾默: 5 | 6. 帕爾默: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