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發帖說她要關閉她的 Facebook 帳戶。她不確定自己是否會回到那個充滿度假照片和陰陽怪氣玩笑的世界。她的決定受到幾個因素的推動:對隱私的擔憂、沒完沒了的 Candy Crush Saga 遊戲請求,以及她認為空洞的狀態更新(她不像有些人那樣隱藏或過濾她的動態)。所以她用一條 Facebook 帖子通知我們:“我會想念 B 超照片和看著你的寶寶邁出第一步,”她寫道,“以及你每年的生日祝福,還有你隨意的電子邀請函,但我受夠了。”她告訴我們,可以透過電子郵件或(天哪)電話聯絡到她,並提到她仍將在其他幾個社交平臺保持活躍(Twitter 入選了)。就這樣。她的數字檔案在那條帖子釋出後約 24 小時就消失了。
深入探究她離開的原因,她透露她真的只是想休息一下。一切都太多了:永無止境的資訊流,以及對資訊回報的需求。當然,你可以不發帖,但那樣參與的意義是什麼呢?如果你只是開啟帳戶潛水,那又何必呢?
感到這樣的人並非只有她一個。在這個透過技術連線在我們的整體關係中佔據很大一部分的時代,許多成年人正在脫離社交。皮尤網際網路與美國生活專案今年早些時候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在抽樣的當前 Facebook 使用者中,有 61% (n=314) 的人表示,他們曾在某個時候暫停使用 Facebook 幾周。他們給出的理由與我的朋友給出的理由相似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然而,與我的朋友不同,這些人計劃重返 Facebook:53% 的受訪 Facebook 使用者報告說,他們打算在網站上花費相同的時間——因此,儘管他們對網站上的整體互動表示不滿,但他們仍計劃回來。理解這種參與動態的關鍵可能在於青少年和年輕人:這兩個群體實際上都表現出參與度下降,並預測來年的參與度會降低,但他們仍然在 Facebook 上保持活躍,因為他們認為 Facebook 是社交和身份認同建立的重要工具。
皮尤的更多資料表明,對於年齡較大的青少年來說,線上友誼網路與線下網路總體上相匹配,並被用作與遠距離聯絡人聯絡或建立潛在聯絡的方式。該群體還報告說,他們利用隱私設定來控制人們看到關於他們的內容,並積極管理他們的好友列表——他們*會*根據活動刪除好友。軼事證據表明,許多年輕人對他們的 Facebook 帳戶也採取了相同的方法。他們建立聯絡以保持聯絡,同時管理內容和整體自我展示。
參與 Facebook 是一種社交存在的手段。這是一種向一大群人提供符合社會規範行為的證明的方式,無論這種規範行為對於您所屬的群體來說是什麼。要充分參與,您必須透過點贊和評論來吸收他人的帖子,並分享您自己的帖子,即使是最小程度的分享,以便他們點贊和評論作為回報。
這些行為是精心策劃的
57% 的線上青少年選擇不釋出某些內容,因為擔心這會在未來對他們產生不良影響。
59% 的人刪除或編輯了他們過去釋出的內容。
53% 的人刪除了他人對其帳戶的評論。
45% 的人取消了自己在照片中的標記。
給予點贊和評論也有助於塑造個人的線上聲譽,因為您將自己與某些型別的更新同步。這種策劃需要警惕性,反過來又可能引發錯失恐懼症 (FOMO),從而形成一個需要檢視的迴圈,並最終導致社交倦怠。
皮尤的資料表明,雖然青少年和年輕人正在從完全沉浸在 Facebook 中抽身,但他們正在轉向其他社交渠道。Twitter 的使用者顯著增加,線上青少年使用該服務的比例從 2011 年的 16% 上升到 24%。
部分原因是青少年認為 Twitter 上的成年人較少,但正如焦點小組訪談報告的那樣,平臺的侷限性也可能提供更大程度的免於聲譽管理的自由
男性(18 歲):“Facebook 對字元沒有限制。所以在 Twitter 上,你只能說這麼多。在 Facebook 上,他們會說很多你不想知道的細節。你會想,你是認真的嗎?真的沒人那麼在乎。”
對於 Instagram 也有類似的看法
女性(13 歲):“我覺得在 Facebook 上,人們可以為所欲為。他們可以給你發訊息。而在 Instagram 上,你可以非常容易地刪除評論,而且你不必忍受它,有點像。而在 Facebook 上,如果他們說了什麼刻薄的話,會更傷人。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而且 [Instagram] 它不是公開的,所以人們往往不會顯得那麼刻薄。因為他們真正想要的只是讓人們點贊他們的照片。”
這兩個平臺都可能提供一種脫離方式。它們允許使用者建立身份並展示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但使用者可以在鼓勵直接性且幾乎沒有過度解讀空間的螢幕背後這樣做。沒有必須回粉或回覆的義務。這些空間有點像舞臺,使用者可以在舞臺上表演並選擇是否想聽到回應。透過這種方式,使用者可以成為社交參與者,同時又有所保留。
Facebook 在我們生活中的未來似乎是長期的。Facebook 報告稱,截至 2013 年 3 月,月活躍使用者為 11.1 億。這是大量的來回傳遞的資訊,大量的吸收和回應,以及大量的策劃。因此,更多人可能會發現自己需要從每天與該網站的互動中抽身——有時你只是需要休息一下,遠離 Candy Crush Saga 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