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狐猴可能是具有欺騙性的。大多數動物都是——當你在爭奪食物或配偶,或者試圖躲避捕食者時,這會很方便。然而,狐猴特別有趣,因為它們可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自身社會性的發展。
社會智力假說認為,靈長類動物的大腦進化是為了應對社會生活的複雜性,特別是人際關係——畢竟,聯盟和友誼在日常社交網路中至關重要。進化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是社會腦假說的創始人,他認為類人猿可能在更大的群體環境中調整了配對關係,從而產生了非性關係。在包括哺乳動物和鳥類在內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較大的大腦顯著存在於傾向於配對結合的物種中。理解這些連線如何塑造社會性並非易事。例如,社會性是否完全與社會智力有關,還是受到其他型別智力的影響?你又如何在化石記錄中追溯這一點,而那裡的證據有時可能很稀少?
社會智力假說提出,群體越大,社會需求就越大,因為更大的群體擁有更復雜的社交網路。反過來,這表明生活在較大群體中的靈長類動物會更聰明。因此,社會腦也是一個更大的大腦(相對於身體大小),但這並非總是如此:例如,黑猩猩的大腦 *僅* 大兩倍,而大象(和人類)在哺乳動物中名列前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去年 12 月發表於《當代人類學》期刊的一篇論文中,戈威特、甘布林和鄧巴指出,為了完全完成社會性難題,我們需要涵蓋大約 1500 萬年的進化史,從類人猿的分化開始。一種方法是尋找靈長類動物的類比。杜克大學進化人類學家埃文·麥克萊恩最近在 PLoS ONE 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使用兩項任務檢驗了六種狐猴物種的社會腦假說:一項改編自人類嬰兒測試的社會認知任務,要求受試者理解並利用競爭對手的視覺意識,以及一項非社會任務,要求受試者利用關於如何在不同環境背景下檢索物體的知識。
為什麼要選擇狐猴?以前完成的大多數靈長類動物研究都集中在生活在相似規模群體中且腦容量通常與群體規模相關的物種上。然而,狐猴生活在不同規模的群體中,而這些群體似乎與腦容量無關。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狐猴提供了兩個優勢:第一個是它們提供了觀察物種內群體規模與社會性關係影響的機會,第二個是它提供了觀察這些獨立於腦容量聯絡的影響的機會。
在第一項任務中,食物被放在兩個人面前。關鍵是,其中一個人在某種程度上被視覺阻擋而看不到食物(例如,背對著或蒙著眼睛),而另一個人則沒有。具有更強社會理解力的狐猴更可能從視線受阻的人那裡拿走食物。在第二項任務中,狐猴被教會從一個不透明的圓筒中取出食物,方法是繞到食物可及的側面。然後將管子替換為透明管子,這要求狐猴在沒有清晰視覺線索的情況下利用他們先前學到的技能。(有關這項特定研究的更多資訊,請訪問我的同事傑森·戈德曼的 深思熟慮的動物 部落格。我在這裡只提到了重點。)
來自較大社會群體的狐猴在社會認知任務中表現更好:它們更頻繁地從視力受損的人那裡拿走食物。然而,當涉及到非社會任務時,與群體規模沒有很強的聯絡。總之,這些發現表明,社會行為可能不一定與群體規模有關,而與每個群體經歷的特定環境和社會因素有關。這些發現還表明,腦容量不一定是衡量智力的標準,因此我們應該謹慎地將兩者聯絡起來,而沒有充分理解環境和社會因素的貢獻。
麥克萊恩的研究提醒我們,靈長類動物的類比只能帶我們走這麼遠。戈威特及其同事主張重新檢查考古記錄,以尋找更普遍的靈長類動物“規則”的線索,這些規則表明靈長類動物的行為、生態和人口統計學具有某種組織性。這需要在更大的時空分組中解讀人工製品。例如,在亞洲發現與尼安德特人和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遺址在 10 萬年前的工具包相同,可能反映了對特定環境因素的適應,而不是相似的認知能力。透過這種思考方式,我們可以將我們對社會智力的容忍度擴充套件到新石器時代之外,並可能在靈長類動物的類比中找到更深層的含義。
引用
戈威特,約翰,甘布林,克萊夫,和羅賓·鄧巴。(2012)。人類進化和社會腦的考古學。《當代人類學》,53 (6) DOI: 10.1086/667994
麥克萊恩 E.L.,桑德爾 A.A.,佈雷 J.,奧爾登坎普 R.E.,雷迪 R.B. & 黑爾 B.A. (2013)。群體規模預測狐猴的社會認知而非非社會認知。《PLoS ONE》,8 (6) DOI: 10.1371/journal.pone.0066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