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數字連鎖信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容忍它們。我們知道,透過分享或傳遞它們,我們不會變得富有或避免厄運,但它們對參與者來說是有目的的:它們象徵著群體成員身份。當社交媒體帖子以“大多數人不會分享這個”或“十分之九的人不會分享這個”開頭時,尤其如此。這些帖子試圖讓參與者因為意識到某些事情而感到內疚,並且它們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種輕鬆的方式來承諾某件事,而沒有真正的行動義務。它們幫助我們塑造我們想在網上展示的形象。例如,如果你的朋友建立或點讚了關於難民的帖子,你就會了解她的一些資訊。你也可以透過評論或點贊該帖子來參與這種作者行為。就連鎖信而言,這種可見性的影響是雙重的:雖然連鎖信透過被明顯點贊而獲得一定程度的真實性,但讀者也透過建立與可識別標記的聯絡來獲得真實性。假新聞之所以氾濫,是因為它的運作方式相同。
在2016年總統大選之後,很多注意力都集中在“假新聞”上——即,未經證實和虛假的說法,它們被當作社交媒體上合法、可信的資訊釋出——這被指責為影響了選民。在選舉前,一些突出的標題宣稱,教皇弗朗西斯支援唐納德·特朗普競選總統,喬治·索羅斯發誓要資助黑人仇恨團體,以及一個與希拉里·克林頓的電子郵件洩露有關的聯邦調查局機構被發現死於明顯的謀殺自殺。這些都不是真的,但這些文章的社互動動數量高於主流新聞文章關於腐敗(例如,“特朗普的腐敗歷史令人難以置信。那麼為什麼希拉里被認為是腐敗的呢?” - 《華盛頓郵報》)和候選人認知(例如,“別再假裝你不知道人們為什麼討厭希拉里·克林頓” - 《赫芬頓郵報》),這些文章來自公認的新聞頻道。傳播這些資訊的大部分責任都落在了 Facebook 和 Google 身上,這兩家公司最近都採取措施來清除假新聞,因為公眾強烈要求採取行動,以確保更好的內容管理。他們正在尋求阻止廣告收入用於他們可以識別的網站。但也有人要求公眾更加批判:一份假新聞網站列表已被廣泛傳播,並且有無數文章討論使用者如何更批判地閱讀和處理線上資訊。雖然真正的改變是否會隨之而來還有待觀察,但我們很難忽視我們的社會模式將我們帶到這一步的方式。
線上社交媒體的本質在於,它允許我們與任何人聯絡,但隨後又允許我們過濾我們參與的內容,從而獲得高度策劃的體驗。皮尤研究中心報告稱,62%的美國成年人依賴社交媒體獲取新聞。其中,44%主要依賴 Facebook,64%在消費新聞媒體時會堅持使用一個社交網站。這種傾向反映了選擇架構的一個主要原則:人們在做出決定時會選擇最簡單的選項。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都是如此;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的生活都是為了支援這種趨勢而構建的,因為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已知行動的途徑。因此,我們構建的世界旨在增強我們對“正確”行為的自動假設。線上社交網路已經被設定為反映人類行為的這些假設:我們不傾向於審查朋友展示給我們的資訊,因為我們已經策劃了這種體驗,以突出對我們的網路重要的事情。我們的預設傾向是信任我們的網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線上領域,設計決策由使用者體驗專家驅動,他們精心建立了一種鼓勵信任的體驗。在 Facebook 上,每日活動提要被稱為“新聞提要”;這個命名增加了在那裡顯示的內容的權重,因為我們將新聞與重要性聯絡起來。“提要”會優先顯示您的網路內互動率高的資訊,前提是如果您的朋友在談論它,您也想知道。 “熱門新聞”部分會根據人們分享的“新聞”突出顯示當前的熱門內容。此外,雖然社交媒體當然邀請您不受干擾地分享您的觀點,但您的社交網路的成員不一定必須聽。如果他們不同意他或她分享的資訊,觀眾也可以自由地取消關注釋出者或“靜音”釋出者並保持朋友關係,這似乎是一個基於社會貨幣的決定。使用者也可以評論並提出反駁觀點,然後關閉通知,這樣他們就不會被捲入來回辯論中。在 Twitter 上,輕鬆重新分享內容、強制評論簡潔以及輕鬆設定冒名頂替帳戶都可能導致快速誤傳。只需用拇指輕輕一點,您就可以重新分享或點贊您喜歡的資訊,或者您可以繼續滾動或取消關注與您的觀點不一致的使用者。您也可以允許人們為了社會政治而關注您,而無需回報。
在 Facebook 小組的縮影中,信任是難以忽視的,這反映了整個社交網路的運作方式。例如,鄰里社群小組可以讓我們一窺居民的擔憂。根據居民分享的內容,很容易看出小組的成員如何迅速地依賴其他成員獲取資訊。人們使用這些小組來請求和提供建議、報告交通干擾和犯罪活動以及分享有關學校活動的資訊。透過這些小組,參與者有權塑造社群的文化。建議決定了人們訪問哪些企業,有關交通和犯罪的資訊會影響居民的去向以及他們是否出售房屋。此外,與執法和消防人員有聯絡的成員可以獲得可能不會成為主流新聞的資訊,但可以幫助居民解決個人安全問題。這些小組也反映了更大的偏見,因為成員們共同努力,透過抵制或抗議某些型別的企業或服務,或要求警方對不符合他們理想的特定群體或地區採取行動,來維護他們社群的生活質量。
這在更廣泛的社交網路中也類似。雖然我們可能與任何人聯絡,但我們只會與我們認為對我們具有高社會貨幣的人互動。這些人是我們的朋友和家人,他們的觀點會影響我們的看法。我們很容易陷入線上迴音室,因為我們幾乎沒有動力允許可能會詆譭或挑戰我們觀點的的資訊存在。當我們的社會群體受到挑戰時(在本例中為政治立場),我們更有可能堅持我們網路中我們信任或欽佩的人分享的想法,無論這些想法是否真實。我們不太可能挑戰他們,因為這可能意味著我們與我們的大團體背道而馳。最好的選擇是順其自然或忽略這些資訊,並希望它會消失。這樣做的原因再次是為了與群體建立團結。
不幸的是,假新聞的設計目的就是被分享,就像連鎖信一樣。它們會直接觸及可能讓整個群體感到害怕的事情的核心。忽略這種媒體並不會讓它消失,因為它所獲得的互動賦予了它該群體的社會貨幣。它獲得了真實性,並且可能產生的分享實際上會推動它進一步發展,因為它遠離了事實核查的麻煩。帖子背後的支援力度成為它的可信度。
近年來,在發生自然災害、大規模槍擊事件和恐怖主義行為之後,這些平臺成為了事實上的公民媒體渠道,使用者可以在新聞媒體有機會報道之前分享事件的第一手資料。這在選舉後的幾天裡在 Facebook 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有關與仇恨犯罪的第一手遭遇的資訊被分享和重新分享。我們已經習慣了以特定的方式消費媒體,而假新聞也採用了這些形式:有一些虛假的網站釋出“新聞式”文章,還有一些模因,它們顯然不是傳統的新聞,但它們透過以易於理解和分享的格式包裝來傳播虛假的標題和“事實”(片段)。
選擇架構師應對預設行為的方式之一是透過組織。我們擁有的選擇越多,人們就越有可能尋找簡化選項的方法。如果他們無法做到這一點,他們可能會放棄或求助於預設選項。從新聞提要中標記或刪除未經證實的資訊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也許是時候考慮如何更強烈地打擊預設行為,並提示使用者成為其社交群體中更積極的參與者了。
有什麼要說的嗎?“人類學實踐”的評論已被停用,但您始終可以在以下地方加入社群:
臉書.
--
您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