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古代世界的公民似乎在“走向綠色”方面取得了紮實的進展。 Harriet Foster 和 Caroline Jackson (2010) 正在進行的研究揭示了無色玻璃中源自先前吹制玻璃的顏色痕跡,表明羅馬人經常重複使用玻璃,將成批的碎容器新增到他們製作新物品的原材料中。 為什麼這很重要? 確定回收玻璃的日期和來源可以為我們提供有關帝國組織方式以及民事秩序的變化如何滲透下來的線索——當然,我們現在都對涓滴效應感興趣。
後期羅馬玻璃主要傾向於藍綠色調或無色品種[1]。 無色玻璃的生產方式有兩種。 首先,透過天然雜質和顯色元素含量低的原材料,例如鐵,鐵會產生被認為是天然的藍綠色。 或者透過使用脫色劑,如銻或錳,它們在內部氧化元素以去除顏色。 然後可以根據材料與脫色劑的平衡方式,以受控的方式產生顏色。 根據 Foster 和 Jackson 的說法, “'類水晶'或'水清'”玻璃的數量和始終如一的高質量強烈表明,無色玻璃中的著色是工藝的結果,因為“羅馬玻璃製造商對無色[2]玻璃的生產有著深刻的理解”(2010:3068)。
關於羅馬玻璃工業的性質,有兩種模型。[3] 區域模型認為,原材料和工藝受到集中控制——因此,會有少數大型製造商,玻璃將在整個帝國範圍內進行再加工。 本地模型認為,資源將在整個帝國範圍內更自由地共享,玻璃生產將在規模較小、分佈更分散的工廠中進行。 區域模型將生產更多“純”玻璃樣品,因為據推測工廠將建在最佳沙礦附近。 在這種情況下,脫色劑將很少使用(如果需要增強無色度)。 本地模型認為,脫色劑將是常見的做法,因為玻璃製造商將不得不應對手頭的資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廣泛的回收利用似乎直到公元 70 年左右才普及。[4] 這也是帝國軍事活動的時期——Foster 和 Jackson 認為,回收利用興起的一種可能解釋可能源於材料的可用性。 如果區域模型成立,那麼當地的玻璃工人將不得不依靠熔化現有產品,尋找在材料短缺的情況下滿足需求的創造性方法。
也許,回收利用是該行業的一部分。 將沙子熔化以生產玻璃需要大約 2000 攝氏度的溫度。 重熔加工過的玻璃可以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完成。 對於需要注意燃料來源的製造商來說,這可能是一種參與行業的實用方法——早期可持續實踐的嘗試?
這確實讓我好奇,回收利用是否也產生了相當於現代易拉罐收集者的羅馬人。 涓滴效應延伸到多遠?
--
註釋
1. Stern 1999: 451。 | 2. 為了保持一致性,本引文采用了美式拼寫,儘管 Foster 和 Jackson 在他們的文章中使用了英式英語。 | 3. Foster 和 Jackson 2010: 3000。 | 4. Stern 1999: 451
圖片來源:Flickr, Creative Commons。
參考文獻
Foster, Harriet 和 Caroline Jackson。(2010)。 晚期羅馬-英國無色器皿玻璃的成分:玻璃生產和消費。《考古科學雜誌》,37,3068-3080:10.1016/j.j.as.2010.07.007
Stern, E. (1999)。 文化背景下的羅馬玻璃吹制。《美國考古學雜誌》,103 (3) DOI: 10.2307/506970